走謁蔣母墓道

作者: 落霞孤騖

導讀凡到溪口參觀蔣氏故居的,必去蔣母墓。蔣母王采玉,平民婦女而已。其出身農村,雖然幼承父教,稍能識字斷句,但是家道貧困,自小以女紅為業,資助家用。18歲嫁農民俞某,並有一子,卻染疫癘,因無錢投醫而父子雙雙夭亡!王氏年輕居孀,萬念俱灰,一度出家束發為尼。後經堂兄介紹,改嫁玉泰鹽鋪的老板蔣肇聰為第三房繼室。次年,生蔣介石。所以老蔣的父母並非元 ...

凡到溪口參觀蔣氏故居的,必去蔣母墓。蔣母王采玉,平民婦女而已。其出身農村,雖然幼承父教,稍能識字斷句,但是家道貧困,自小以女紅為業,資助家用。18歲嫁農民俞某,並有一子,卻染疫癘,因無錢投醫而父子雙雙夭亡!王氏年輕居孀,萬念俱灰,一度出家束發為尼。後經堂兄介紹,改嫁玉泰鹽鋪的老板蔣肇聰為第三房繼室。次年,生蔣介石。所以老蔣的父母並非元配,父是續弦,母乃再醮。在這封建社會謫系正統觀念特強的時代裡,老蔣的出身算不上高貴。其實一個人的善惡成敗,其出身並非必然的決定因素。《金陵春夢》一書中,說他是王氏從河南逃荒帶來的“拖油瓶”,則純屬故意羞辱,毫無意義。

蔣母墓窟座落白岩山上,離溪口約三裡。山腳有一座三門石簰樓,是蔣介石所建。中門上首刻有“蔣母墓道”四字。墓道用鵝卵石砌成,沿山而上直通蔣母墳塚,全程668米。快90年了,墓道的路面堅實平整,沒有一顆卵石脫落松動。對比當今用地磚鋪設的街道,前面鋪,後面補,沒有幾年能維持平整(俗稱豆腐渣工程),實在令人驚嘆不已。

順墓道上山,綠蔭夾道,林木深深,以松樹為多,蒼翠欲滴。道旁有石凳,中途有涼亭兩座,當地人稱作“孝子亭”,說蔣公敬母如生,念老母纏腳行走不便,故多設石凳涼亭,以供中途休憩。我認為這是牽強附會之說。石凳涼亭無非為省墓者所設,也就是為後人所用。“孝子亭”一說,似有47年“獻鼎”鬧劇之嫌。

蔣母之墓並不高大,顯得很平常,更無雄偉氣派。據說是因風水不宜過重,也可能是蔣母有墓葬從簡之囑。墓碑刻有孫中山題字“蔣母之墓”。墓碑上方橫批也是中山先生所題“?範足式”四字,為女中典範,足為楷模之意。可惜很多年青人把這“?”字(應讀若坤kun)誤讀成茶壺的hu,也就難解其意了。墓碑兩旁刻有蔣介石的自撰聯“禍及賢慈,當日頑梗悔已晚;愧為逆子,終身沉痛恨靡涯。”語出肺腑,深表喪母之痛。

離墓不遠,有平房數間,題為“慈庵”,也即墓廬。室內有蔣母遺像,慈祥端莊,但看上去似有古稀之年。實際只有57歲,可見生前操勞。室中石碑正面為《孫大總統祭蔣太夫人文》,反面是“孤哀子蔣中正泣述”的《先妣王太夫人事略》。兩壁還有蔣介石的《哭母文》及國民黨中執會的《慰勞蔣總司令文》等石刻。現在讀來,猶感文字懇切,並非虛飾浮躁。

蔣母以再嫁之身,既少匡世之才,也無顯赫之位,既非敵國之富,尚鮮絕俗之功。僅僅是母以子貴,而獲此殊榮:大總統為之題字立碑,親詣祭奠,後人年年憑吊不絕於道。可稱中國婦女界第一人了。當年蔣公營墓築道,若過於豪華,必受眾指責為糜費;若過簡陋,則會受人譏評曰不孝。以此規模,適得其中,近百年來,未受非議,也真是一件不易之事。

蔣公敗走台灣,曾告誡經國等子輩說:“是非審於己,毀譽在於人,成敗系於天。”如今蔣氏幾代人均已作古。而此言卻如同此墓,永留人間。


精選遊記: 溪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