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訪古自駕游(二)——鳳陽(下)

作者: 歐元

導讀次日上午,我們參觀了鳳陽的其他三個景點——中都鼓樓、中都皇城遺址、明皇陵。朱元璋做皇帝後,除了在南京大修土木外,還在自己的老家修建了另一個皇城,史稱中都。中都建有各類建築,大部分都已經湮沒在歷史的長河裡了,只留下不多的遺址。 中都鼓樓位於縣城中心,步行街旁,鼓樓廣場前。鼓樓是中都皇城外的附屬建築,下面一截的台基是明朝故物,建於明洪武 ...

次日上午,我們參觀了鳳陽的其他三個景點——中都鼓樓、中都皇城遺址、明皇陵。朱元璋做皇帝後,除了在南京大修土木外,還在自己的老家修建了另一個皇城,史稱中都。中都建有各類建築,大部分都已經湮沒在歷史的長河裡了,只留下不多的遺址。

中都鼓樓位於縣城中心,步行街旁,鼓樓廣場前。鼓樓是中都皇城外的附屬建築,下面一截的台基是明朝故物,建於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台基南北長72米,東西寬34.25米,高15.8米,是中國最大的鼓樓台基。台基上面是1998年新修的譙樓,展出朱元璋及鳳陽縣的歷史。看完展覽,才知道,明朝鳳陽府曾經管轄過將近半個安徽省,輝煌一時,後來因為天子換人了,才一代不如一代地淪落到現在這個地步。鼓樓門票10元。

中都皇城遺址是文縐縐的說法,在當地問路應該問“老城牆”。老城牆孤獨地矗立於鳳陽縣城西北,有一條不寬的公路從僅存的城門——西華門下面穿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建造,是後來營建南京故宮和北京故宮的藍圖。皇城近1100米長的城牆至今保存完好,寬80米的護城河基本保持原貌。站在茅草搖曳的城牆上,遠眺金黃的田野,火紅的柿子樹,在秋風瑟瑟中想起了陳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在遺址邊,有一位文物保護所的同志不停地吼:“不要爬上去,危險!”他不是禁止爬古城牆,而是禁止爬去年新修的一段城牆。600年前的城牆在一次次的風雨中巍然不動,而新城牆卻在修建過程中轟然倒塌,剩余部分則成為了危牆,不能不說是一個莫大的諷刺。不過也多虧了新城牆的倒塌,才不會按照某位領導的思路把遺址改造成為不倫不類的東西,保留了遺址古老、安靜、慈祥的原貌。

明皇陵在鳳陽縣城西南7公裡處,出縣城有明顯路標。這個景點也是我們在鳳陽見到游客最多的地方。明朝皇帝全國各地都有埋:朱元璋本人埋在南京,叫明孝陵;他的很多子孫埋在北京城北,叫十三陵;還有位於江蘇省盱眙縣洪澤湖的西岸的明祖陵,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高祖、曾祖、祖父的衣冠塚及其祖父的實際葬地;以及位於湖北省鐘祥市城東郊的松林山的明顯陵,是明世宗嘉靖皇帝的父親恭壑獻皇帝和母親章聖皇太後的合葬墓。明皇陵埋的是朱元璋父母,朱元璋的老爸叫朱五四,老媽叫陳二娘,元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餓死,沒有棺木,草草安葬。到朱元璋出息了,在元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修了墓,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復建皇陵。神道總長253米。石像生32對,是明朝所有皇陵中最多的。神道的終點是一個供桌,後面是用石頭圍成的小山包。這座小山就因為葬了朱元璋的父母,所以就出名了,所有埋在這座山上的鄰居們都只好搬走了。繞著小山轉了一圈,柏樹掩映中,紅布條飄揚,多是祈求子女學業有成的。明皇陵門票20元。

在皇陵前面,還有一塊牌子,上面羅列了朱姓後裔的各個輩分,凡是姓朱的兄弟,如果能夠找到自己屬於輩分那個字的,而且自己父親、祖父等前幾輩名字中的某個字也能在這塊牌子中找到,那恭喜你,你是大明帝國皇室的後代!憑身份證,可以在鳳陽享受超國民待遇,比如游玩某個景點不要錢之類的。


(第二天清晨在縣城裡的小巷轉轉,都是這種城中有村的風格,而且家家戶戶都養狗。)



(中都鼓樓)



(遠眺中都皇城城牆和護城河)



(城牆邊的柿子紅了,圖片縮小了好像柿子的效果就不清楚了)

更多照片,請訪問本人博客

http://***/s/articlelist_1402784591_1_1.html


精選遊記: 滁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