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游記三(高廟、同心清真寺、須彌山石窟)

作者: 畫堂春

導讀由於要坐上午10點去同心的火車,早早就起來去看高廟,我們住的地方離高廟很近,走10分鐘就到了,買門票進去(這次沒帶居士證,沒想到寧夏好多寺院參觀都可以用得著這個),這時的高廟就我們2個游客,高廟,顧名思義,比較挺拔陡峭,從第一間天王殿後開始就有比較陡的台階了,尤其是每層的第一個台階跨度比較大,一不留神容易出意外。高廟是一座三教合一的寺廟,很� ...

由於要坐上午10點去同心的火車,早早就起來去看高廟,我們住的地方離高廟很近,走10分鐘就到了,買門票進去(這次沒帶居士證,沒想到寧夏好多寺院參觀都可以用得著這個),這時的高廟就我們2個游客,高廟,顧名思義,比較挺拔陡峭,從第一間天王殿後開始就有比較陡的台階了,尤其是每層的第一個台階跨度比較大,一不留神容易出意外。高廟是一座三教合一的寺廟,很奇特。廟裡供奉不僅有佛、菩薩,還有玉皇、聖母、文昌、關公。佛、道、儒三教的偶像,濟濟一堂,反正你能想出的大部分神仙都有供奉,羅漢堂裡這兩年還專門集資修建了500羅漢的雕塑,到這裡許願或拜神倒很方便,一大捆香燒下去,諸多神佛都受用了。

經牌坊、南天門、中樓,最後是高達三層的五岳、玉皇、聖母殿。這些主要建築,都在一條中軸線上,它們層層相因,逐步增高,氣勢雄偉。在高廟主體建築的兩側,還有鐘樓、鼓樓、文樓、武樓、靈官殿,地藏殿等配殿。在僅2000余平方米的高台上,建造了近百間九脊歇山、四角攢尖、十字歇山、將軍盔頂等各種類型的殿宇。高層樓宇間為了節省空間,屋檐要不是做成非常上翹的形式,要不就是彼此檐角相搭,各個殿之間用廊橋連接。到了高廟的最高處,附近廣場、火車站、社區一覽無遺。

看完高廟出來,到酒店退房拉著行李到火車站,等車的時候和一位貌似干部的人聊天,知道了固原的一些情況,火車晚點半個小時,上去後和幾個回民擠在一起,車慢慢悠悠的一站一站停,直到快下午一點才到同心,從擁擠的人群(全是回民)拼命擠出去下車,雖然是很好的生活體驗,但下回不能坐這種鄉村間的慢火車了,太費時間了。

出了車站,打了車,去同心清真寺,這寺不在城裡,在舊城出去去固原的國道邊上。寺門朝北,門前有一座仿木結構的磚砌照壁,正面寫著同心清真寺幾個大字,背面有大幅“月桂松柏”磚雕,兩邊雕刻有“萬物編生沾主澤,群迷普渡顯聖恩”的對聯,甚為精美。穿過門洞,高台上是主體建築(寧夏的建築好多都喜歡建在高台上,這是什麼緣故?)。禮拜殿的右前側是邦克樓(即宣禮塔),與世界其余地方的尖塔或尖塔的各種變形的形式不同,這裡是一座二重檐、四角攢尖頂純粹的中國亭式建築。很多宗教建築到了中國後都產生了巨大改變,很多都演變成了中國建築形式,這在全世界也是很獨特的現像。

主體建築禮拜殿坐西向東,是一座單檐歇山頂式的建築,比較獨特的是兩個九脊歇山頂前後勾連,這樣內部空間就增大了,去得時候正好趕上禮拜時間,無法進去參觀,不知道裡面是什麼形制的。同心清真寺建於元末明初,有600多年的歷史了,雖然經過若干次維修,在建築結構上大部分基本還保留著明代初期木構的特點。

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西征時,曾在該寺召開各界代表大會,成立於第一個縣級民族自治政權——豫海回民政府,禮拜堂門口還掛著紅軍政府時的匾額。

看完後,在馬路上等車,這個地方太偏,半天沒一輛車經過,等了好一會才打了輛出租,談好價格,帶我們去須彌山再去固原一共300(這是我們此次寧夏之行最貴的一次坐車費用)。車子向石窟駛去,和司機聊著當地的風土人情,兩邊的山是微微發紅的黃土山,很有點黃土高原的感覺,由於開齋節剛過,一路上每隔一段可以看見回民老鄉們正在聚會吃飯。同心這裡的回民是寧夏回民比例最高的地區之一,能達到90%左右。

過了三營,沿盤山路西行,到達須彌山石窟。須彌山石窟,佛教石窟寺。中國十大石窟之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固原西北55公裡寺口子河(古稱石門水)北麓的山峰上,始建於北魏,西魏、北周、隋、唐繼續營造,以後各代修葺重妝,成為原州(今固原)規模最大的佛寺遺址。1982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須彌山石窟現存石窟150多座,分布在連綿2公裡的8座山峰上,自南而北大佛樓、子孫宮、圓光寺、相國寺、桃花洞、松樹窪、三個窯、黑石溝8區,大部分都修在峭壁上且窟與窟之間比較分散,需要不斷在不怎麼樣的山路上爬山上下,因此看了最值得一看的就是大佛樓及前山的立佛,就沒看別的(尤其是在去子孫宮途中碰見也是一伙從北京自駕過來玩得驢友們說後面的實在沒什麼看的),也就沒去。


(高廟)



(同心清真寺)



(同心清真寺)



(石窟)

更多照片,見http://***/s/blog_543436820100b79k.html,為什麼攜程每篇游記只讓傳這麼點照片?


精選遊記: 銀川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