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游碉樓——記游開平

作者: 刀片兒

導讀國慶七天長假,以為終於可以實施計劃很久的長途旅行,中秋從湖南回來就開始興奮的准備,結果最後卻發現想買到一張長途硬臥票居然比男足贏一場球都難,枉費我有那麼多長途旅行的備選計劃。於是拼湊了幾個已經計劃多時,但是一直沒有實施的短途路程,勉強松松垮垮的填滿了這個長假。開平碉樓就是其中之一。 開平碉樓位於廣東省開平市,是中國鄉土建築的一個特殊 ...

國慶七天長假,以為終於可以實施計劃很久的長途旅行,中秋從湖南回來就開始興奮的准備,結果最後卻發現想買到一張長途硬臥票居然比男足贏一場球都難,枉費我有那麼多長途旅行的備選計劃。於是拼湊了幾個已經計劃多時,但是一直沒有實施的短途路程,勉強松松垮垮的填滿了這個長假。開平碉樓就是其中之一。

開平碉樓位於廣東省開平市,是中國鄉土建築的一個特殊類型,是一種集防衛、居住和中西建築藝術於一體的多層塔樓式建築。

根據現存實證,開平碉樓最遲在明代後期(16世紀)已經產生,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發展成為表現中國華僑歷史、社會形態與文化傳統的一種獨具特色的群體建築形像。這一類建築群規模宏大、品類繁多,造型別致,分布在開平市的鄉村。

自明朝以來,開平因位於新會、台山、恩平、新興四縣之間,為“四不管”之地,土匪猖獗,社會治安混亂;加上河流多,每遇台風暴雨,洪澇災害頻發,當地民眾被迫在村中修建碉樓以求自保。

清朝末年和民國時期,美國、加拿大等國實施排華政策,在海外惡劣的生存環境迫使開平華僑只能將傳宗接代的願望寄托在家鄉。他們把建房、買田、娶親看作在外拼搏的最高人生目標,不斷將自己積蓄的血汗錢寄回開平,從而為開平碉樓與村落的建設提供了充實的經濟基礎。在匪風熾盛的日子裡,為防賊患,開平的父老鄉親和華僑們紛紛集資在村中興建碉樓。中西合璧的碉樓大量興建是這一時期開平村落最突出的變化,林立的碉樓從此成為開平鄉村壯觀的文化景觀。19世紀末到20世紀40年代以前便成為開平碉樓與村落發展的興盛時期。

其特色是中西合壁的民居,有古希腊、古羅馬及伊斯蘭等風格多種。

D1(2008/10/03):本想趕上早上8點的汽車,結果只差了大概5分鐘。不過福田汽車站到開平的車很多,所以順利的坐上了下一班,8點50開出。車上人很少,昨天去香港的疲倦還沒有完全消散,不一會兒就進入夢鄉,直到開平,歷時3小時。

到了開平,聯系了一下L君,得知其要下午3點左右才能趕到,於是先去了威爾遜酒店訂房。這家酒店是在攜程上發現的,評價普遍不錯,距離汽車站也很近。標間258,含雙早,房間很大,設施也比較新。

下午3點左右,L君來電說已到,俺再次前往汽車站集合。

這時,天上的雲已經很厚了。

我們原計劃利用兩天把開平世遺項目中的幾個地方都逛一下,外加赤坎古鎮。查了一些資料再結合一些網友的游記,得出了以下的行程計劃:

錦江裡瑞石樓->馬降龍碉樓群->赤坎古鎮->自力村碉樓群->三門裡迎龍樓

這個行程是沿著325國道,由遠及近,覆蓋所有的世遺項目,並且不走回頭路,而且從義祠出發的13路公交幾乎能夠全部覆蓋到。

由於L君來得比原計劃晚,所以當天我們想把前兩個地方解決掉。

13路公交車站就在車站裡面,車很多。

我們的第一站錦江裡比較遠,大概要一個小時左右(5元)。由於車大多數時間都行駛在國道上,所以並沒有站牌,也不報站,只是根據乘客的需要停停走走。上車時要和司機打好招呼,告知到目的地時招呼一下,兩天來遇到的13路司機都很熱情。

公交停到村口,那裡有個指示牌,沿著柏油路走進去,不遠右面就有一個上坡,上去後沿著堤壩一直走,先過一座大橋,再過一座小橋就可以到村子裡了。

錦江裡有三座碉樓,分別為瑞石樓、錦江樓,升峰樓。其中瑞石樓由於恢宏悅目,外飾異常精美,被稱為 “開平第一樓”。看看下面這些描述它外觀的文字,你大概就可以想到它究竟有多美了。



“樓首層至五層樓體每層都有不同的線腳和柱飾,增加了建築立面的效果。各層的窗裙、窗楣和窗花的造型和構圖也各有不同,顯得靈活多變。五層頂部的仿羅馬拱券和四角別致的托柱有別於其他碉樓中常見的卷草托腳,循序漸進,向上總自然過渡,很有美學上的祠堂效果。六層有愛奧尼克風格的列柱與拱券組成的柱廊。七層是平台,四角建有穹窿頂的角亭,南北兩面可見到巴洛克風格的山花圖案。八層平台中,有一座西式的塔亭。九層小涼亭的穹窿頂。

樓的頂部有三層亭閣,凸現西方建築獨特風格,其中以四周用承重牆接托的羅馬穹窿頂和以支柱支承的拜占庭穹窿頂造型最為顯著,給人以異於常態的美感。”

這三座碉樓遠觀還可見其風采,走到村子裡,卻變得若隱若現。細細觀察我們發現原來由於他們與前面的建築太過緊密,由於角度原因都被遮擋住了。

我們繞到瑞石樓下,向上望去,頓時被它的恢宏與美麗所震懾。外飾的每一個細節都顯示出主人當時建造時的用心之處,決不在細節上偷工減料。使得該樓遠觀固然大氣美麗,近處細細觀看也處處經得起推敲,處處貨真價實。

它的美麗與出眾讓我不免為它旁邊的升峰樓所惋惜。平心而論,升峰樓在開平眾碉樓中也算是出類拔萃的一座,可是偏偏的建在了瑞石樓旁邊。與之相比,它便像小姐身邊的丫鬟,雖然也楚楚動人,可被外人提及的永遠是光彩照人的小姐。

不過,對於錦江裡來說,能擁有開平最美麗的兩座碉樓,真是他們的幸福。

就當我們在樓下繞來繞去,想把眼前這美麗更深刻的印在腦海當中的時候,雨,如期而至。

我們順勢進到瑞石樓中(10元),這個樓不像開平的大多數碉樓都是由鐵將軍把門,而是有後人再此。那是一個老婆婆,據她自我介紹是樓主的第四代傳人,現在她們家的大多數親戚都在國外。在她的介紹當中,我印像最深的就是她說當時建樓的時候花了三萬港幣,當時在香港能買一條街。

我們逐層的觀看,內飾與外飾一樣精美。上到樓頂,視野極其開闊,周圍景色一覽無遺。尤其是村後,一大片綠油油的稻田泛著霧氣,極其詩意。

由於我們在村前沒有拍到角度很好的全景的照片,所以決定趁著天還亮,就想到後面的稻田看看有沒有什麼好的角度。

村子裡沒有去稻田的路,要到村口的那個半月形的水塘旁。那裡有個廁所,邊上的小路就通往稻田。



這時雨已經不下了,不過稻田上的水氣還沒有散去,葉子上也掛滿了水珠,煞是好看。

我們踩著軟軟的田埂繞到瑞石樓的後面,結果發現這一邊也是猶抱琵琶半遮面,樓的下半部分統統被竹子遮住。

後來我們在馬降龍看到的有些廬更甚,完全被竹子包裹住,在外面只能隱隱看到。這也體現了中國人的傳統思想。

從文化上,竹子在風水中歷來代表節節高升之意;另外,自古竹子就與梅、蘭、菊被並稱為花中“四君子”,它以其中空、有節、挺拔的特性歷來為人所稱道,成為人們所推崇的謙虛、有氣節、剛直不阿等品格的符號。

從環境上來講,能使自己與周圍環境分割開來,自成一統,保持隱私,但又不完全與世隔絕,與外界保持著若即若離的關系,出門三轉兩轉,毫不費力就會重新融入社會。真是即得桃源之境又不失其方便。

我們在這兒又呆了好一會兒,直到天色漸晚。

由於在此耽誤了太多的時間,我們決定直接返程,剩下的就交給明天。

回程還是出村在國道邊等的13路公交,一切都很順利。

不過天還是很陰。回來聽天氣預報說明天是大到暴雨,我懸著的心這才落下來,天氣預報一向都不准的,是吧?

D2(2008/10/04):早上在賓館吃了一頓很豐盛的早餐,然後退房,繼續按照昨日的線路出發。

大概40分鐘,車到馬降龍碉樓群的路口。一路上忽晴忽雨,讓我的心情時緊時松。325國道沿途的風景不錯,時而就能看到孤零零站在稻田中的碉樓。

馬降龍碉樓群隸屬於開平百合鎮,由黃氏家族的永安、南安和關氏家族的慶臨、河東、龍江五個自然村組成。它背靠百足山,面臨潭江水,村中建於20世紀初,至今保存包好的有7座碉樓和8座西式別墅,他們就是我們此行的目標。

從路口到村子有一段距離,大概要走20分鐘左右,要過橫跨潭江百合大橋。橋上風景不錯,遠處的山間飄著白霧,活像一條腰帶。就當我們站在橋中間遠望的時候,天忽降大雨,我們急忙的跑向村口了涼亭。對面就是極其簡單的售票處,給的票也只是一紙發票,感覺很不正規。

我們按照計劃買得是馬降龍、自力村的套票(90元),如果分開買是50元。套票有很多種,是馬降龍、自力村、赤坎影視城、立園的各種組合。

老天像懷春的少女讓我們琢磨不透,沒多一會兒雨就停了,而後使小性子一般,居然在滿天烏雲中露出了太陽。

馬降龍有點兒大,岔路也多,稍有不慎就會走回頭路,所以在售票處拿一張導游圖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按照導游圖走,每個樓都看看,即使如我們般走馬觀花大概也至少需要兩個小時。



村子的環境好的一塌糊塗,裡面淨是林蔭小道,在其中穿行感覺非常愜意。而那些碉樓與廬則和你捉迷藏般躲在陰翳之中,有時候雖然近在咫尺,但是卻不得相見,非得走到面前,才能見到廬山真面目。其中的代表就是莞廬與耀廬,簡直就是被竹林緊緊包裹。

但原因也是顯而易見的,廬本身與碉樓的功能就不同,防御功能很弱,主要是作為別墅,所以本身並不高,很容易被樹林遮住。再有作為能建起如此規模的廬的主人一定是個富人,而人越有錢越喜歡與其他人劃開界限,以顯示區別,所以他們很注重自己的隱私。用這種方式,既保護了自己的隱私也有了一絲野趣。

我們按照導游圖一路逛下來,裡面的建築雖沒有瑞石樓般氣派,但是無論室內室外細處都盡顯精美。

這其中的駿廬與林廬是開放的,由於時間原因我們只上了駿廬,站在天台上,基本上能夠鳥瞰整個馬降龍,很明顯整個村子都是被樹林所包圍,偶爾露出頭的幾座碉樓,默默地注視著遠方,像是整個村子的保護神,威風依然。

轉了一圈後,我們原路返回,走到慶臨南樓時又忽降大雨。在裡面避雨時,遇到了一群結隊而行的驢友,L君與之有說有笑,我則完全不得要領,因為用的是粵語。

老天好像不忍我們被困於此,於是只消一會兒雨勢就變小了。我們也大致摸到了規律,沒等雨停就冒著蒙蒙水絲再次上路。

走到路口再次搭乘13路,前往赤坎(2元)。

赤坎是有350多年歷時的古鎮,始建於清朝順治年間,因建於“赤土高地”而得名,現存的街道建築大多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由華僑出資興建。

古鎮南鄰潭江,分上埠與下埠。古鎮除了教堂、鐘樓、戲院、祠堂等公用建築之外,為了適應嶺南多余的天氣,使行人上街不受日曬雨淋,19世紀末20世紀初人們鱗次櫛比的建起了這種騎樓式的鋪面,行程了典型的騎樓街道。而這種街道最典型的就是潭江邊的那條街,所以我們下車後就直奔那裡。



這時候,雖然天上烏雲滾滾,但是卻有一束陽關打在騎樓上,形成的光影效果煞是好看。只是江裡面的水夠渾,完全沒有倒影。

由於時間原因,我們在這裡停留不久。如果再有機會到此游玩,我一定會把落腳點安排到這裡。

走出古鎮,我們包了兩輛摩托車前往自力村(15元/輛)。路上有一個郵局,正好寄出了那些我在馬降龍買得明信片。

從此前往自力村大概6、7公裡,沒有公交,所以我們才被迫選擇的摩托車,一路上我一直叮囑司機不要著急,慢點開。

老天又在和我們開玩笑,車剛行到一半就大雨傾盆,我們被迫到路邊的屋檐下避雨。與前幾次絲毫不差,沒一會兒雨就戛然而止。

再次上路,由於雨水衝洗,路邊的稻田分外的綠,配之遠處錯落有致的碉樓,活脫脫一副美麗的田園風景畫。

自力村隸屬開平市塘口鎮,東距開平市區12公裡,是由安和裡(俗稱犁頭咀)、合安裡(俗稱新村)和永安裡(俗稱黃泥嶺)三條方姓自然村組成。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犁頭咀首先立村。該村民居格局與周圍自然環境協調一致,村落布局為零星狀。

自力村與馬降龍相比面積要小的多,逛起來比較方便。另外與馬降龍不同的是,這裡很多碉樓就建稻田當中,而不像馬降龍居住的地方與耕作的地方涇渭分明。

該村現存碉樓和廬十五座,依建築年代先後為:龍勝樓(1917年)、養閑別墅(1919年)、球安居廬(1920年)、雲幻樓(1921年)、居安樓(1922年)、耀光別墅(1923年)、竹林樓(1924年)、振安樓(1924年)、銘石樓(1925年)、安廬(1926年)、逸農樓(1929年)、葉生居廬(1930年)、官生居廬(1934年)、蘭生居廬(1935年)、湛廬(1948年)。

我們一個個的逛下去,天還是忽晴忽雨。晴的時候,我們就漫步在田間,看著一座座碉樓的簡介,細數他們滄桑;下雨的時候,我們就嗖的躲進樓中,時而憑欄遠眺,時而傾聽雨打窗欞。



這裡的環境和馬降龍相比,對於居住於此的人可能要稍顯遜色,可是對於游人來說,沒有什麼比能夠視野開闊的看到這些碉樓全景更令人興奮的了。所以說馬降龍可能更適合閑逛,而這裡可能更適合拍攝與留影。

處在美景當中的人們總是以為時間被眼前的美麗所凝固,可是令人沮喪的是,沒有什麼能挽留這無情的東西。天盡黃昏,我們包車返回(40元)。

回程的路上,我們又在方氏燈樓那裡略作片刻停留。

回城後,我們先在KFC迅速而又簡單的解決了一頓晚餐,當然也彌補了午餐的缺失。然後取出在酒店寄存的背包後,直奔汽車站,時間剛剛好。

幾乎在相同的時間我們登上回程的汽車,L君回順德,俺回深圳。

一路無話,也無雨。

後記:利用一天多一點兒的時間,走馬觀花的完成了計劃的五分之四。雖然一直游在風雨中,但是這並沒有影響我們的行程,並且在雨水的衝刷下一切都顯得那麼干淨,也許這是老天給我們的小小驚喜。

開平的碉樓星羅棋布,我們這次逛的只是其中比較有名氣的那些。如果下次還有機會來,我會閑雲野鶴般逛逛那些不為人知的村莊,看看那些漸漸被時間所掩埋的碉樓。

2008.10.09~2008.10.18

more pictures in my blog:http://blade-zheng.blogcn.com/index.shtml


精選遊記: 開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