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瀛紀行(八)橫濱港•中華街•中華學校

作者: gz&bz

導讀今天去橫濱一天,看了橫濱港,游了山下公園,逛了中華街。橫濱位於東京西南30公裡東京灣的西岸,十分近便,所以弟妹開車去的。一路上,車上的GPS自動導航系統不停地警示前方堵車。不過還好,僅只是車速慢一點而已,沒有堵到如國內水泄不通的地步。這一方面是由於日本的道路和交通設施先進,大多數車都裝了GPS自動導航系統,前方道路的狀況隨時在掌握之中,可以根 ...

今天去橫濱一天,看了橫濱港,游了山下公園,逛了中華街。橫濱位於東京西南30公裡東京灣的西岸,十分近便,所以弟妹開車去的。一路上,車上的GPS自動導航系統不停地警示前方堵車。不過還好,僅只是車速慢一點而已,沒有堵到如國內水泄不通的地步。這一方面是由於日本的道路和交通設施先進,大多數車都裝了GPS自動導航系統,前方道路的狀況隨時在掌握之中,可以根據情況作出路線調整,(這可不是我們國內現在時興的什麼“電子狗”,好像除了會提醒“超速行駛,請減速”之外,沒別的用。人家是一個電子顯示屏,上車設好目的地,整個方位、線路圖就動態地顯示在上面,什麼時候該上下高速、什麼時候要通過收費站、前方的路況等等,隨時給你語音提示和圖示。即使到一個陌生城市,都不用擔心找不著路,最神的是,就算不知道目的地所在方位和街道名稱,只要輸入電話號碼就行。)而且他們的收費站是自動投幣、自動找零(日本的停車場、售票處、自動售貨機等等全部可以做到任何面值紙幣、硬幣的自動識別和找零,方便極了),且設有對安裝了自動掃描繳款裝置車輛的無障礙通道(我們的車就有這種裝置,所以沿途過收費站暢通無阻),大大縮短了車輛過卡時間。另一方面就是開車人的素質和秩序了,上下高速、交叉路口並道,絕不會出現不守秩序搶道,或互不相讓,最後擠成一鍋粥誰也別想走的現像。橫濱港是日本最早開埠的港口,100多年前這裡還是一個只有百余戶的荒涼漁村,自1869年辟為商埠以來,它已成為擁有市區面積433.63平方公裡,人口334萬多的日本第二大城市,為神奈川縣的首府,還是日本最大的海港和世界第三大港口,以“日本海上玄關”聞名於世。這裡有停泊在岸邊的豪華客輪冰川丸,有連接大黑碼頭和本牧碼頭、全長860米的世界最大級纜索牽拉橋——橫濱海灣大橋;有馳名日本的野澤屋、高島屋百貨公司和享有“橫濱銀座”之稱的伊勢佐木町;有可容納7萬人的日本國內最大規模的,曾作為2002年世界杯足球錦標賽決賽場的橫濱國際綜合競技場;有橫濱市開港紀念會館——捷克塔、神奈川縣廳——帝王塔和具有伊斯蘭風格綠色圓頂的橫濱海關——女王塔;還有地上70層、地下3層、高296米的摩天大樓——橫濱陸標塔大廈,從它69層的“空中花園”可以360度眺望橫濱全景。有收藏了140多個國家上萬件玩偶的“偶人之家”,有火車大道、紅磚屋倉庫,甚至有橫濱咖喱博物館和新橫濱拉面博物館等等等等,而我們的時間,也只來得及在橫濱港、山下公園和中華街一帶盤桓。 橫濱港非常大氣,壯觀的海濱大橋,寬闊的海濱廣場,現代化的林立高樓,和水天相接、船艦游弋的海灣,令人心曠神怡。設於大黑碼頭的空中走廊,是一條飛架海面上方50米,單程320米的散步走廊,在奇花爭妍、綠藤留蔭的空中走廊漫步,別有一番情趣。山下公園是緊連橫濱港口的海濱公園,它以最佳散步地而著稱。翠綠的草坪(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的草坪是允許人們隨時進入的,小侄兒們經常到草坪上踢足球,因為那草種就是不怕踩踏的),雅致的公園道路花磚,古老的銀杏樹和自由起落嬉戲,從人們掌心覓食的鴿子、海鷗,一派靜謐祥和。從山下公園出來,就到了中華街。橫濱中華街是日本乃至亞洲最大的唐人街,與神戶南京町、長崎新地中華街並稱日本的三大中華街。橫濱港開埠之時,橫濱市建成了外國人居留地(類似於租界),於是出現了一些服務於歐美商社及銀行的中國人。當橫濱與上海、香港之間開設了定期海空航班後,一些中國貿易商開始往來中日之間,並在居留地的山下町周圍建造了關帝廟、中華會館、中華學校等,這就是橫濱中華街最初的發展,至今已有140余年歷史了。中國近代史上兩大政治集團保皇黨和興中會,都曾在橫濱活動,孫中山先生在此成立了興中會分會,康有為在這創立了大同學校,梁啟超則創刊了《新民叢報》及《國風報》。中華街包括20多個街區,東西南北有朝陽門、延平門、朱雀門和玄武門4座中國牌樓,主要有東西走向的廣東道、中華街大道、關帝廟道,和南北走向的長安道、中山路、香港路、上海路。中華街共有經營料理、雜貨、土產、服裝、鞋類等店鋪500多家,其中多為中國料理店,約190家,又以廣東料理最多,計100家左右,其次為上海、北京、四川等中國其它地區的料理。走進中華街,略顯狹窄的街道兩側店鋪林立,各式招牌千姿百態,商品琳琅滿目,連路燈都是統一的朱紅色宮燈造型,濃郁的中國味撲面而來。這裡的年游客量甚至超過了東京迪斯尼樂園,在假日或球賽的日子,日游客量超過20萬。 這裡的關公廟簡直金碧輝煌!它始建於1876年,其後連遭1923年日本關東大地震和1945年二戰美機大空襲而兩次損毀。戰後已是第三次重建,不幸又於1986年遭受火災而全部燒毀,奇怪的是僅剩關公神像完好無恙。僑胞們都認為是關公“顯靈”,希望兩岸同胞攜手團結,於是以此為轉機,於1987年7月著手重建,至1990年竣工。新廟為閩南廟宇式樣,正殿高16米,面積達288.45平方米,廟宇的漢白玉欄杆、參道、石級、屋脊的琉璃瓦等工程,由北京古代建築工程公司承建,正殿及牌樓的木雕、室內裝飾則由台灣揮華石材有限公司施工,體現了兩岸炎黃子孫團結協作的精神。修新廟動用了9億日元,來自當地華僑、華人、華僑社團及企業、金融機關和日本各地華僑的大力捐助。 在關帝廟旁邊,我們意外地發現了藍色大門的橫濱中華學院招牌。據說它屬於“中華民國派”,還有一個橫濱山手中華學校屬“大陸派”。回來查閱資料知道,其實兩校的前身是一個學校,也就是100年前孫文先生提議,由梁啟超、康有為等大力協助,華人華僑集資捐助建立的橫濱大同學校。當時的課程包括中文、英文、日文、數學、歷史、地理等9門課程,設了幼兒園、小學和中學部,校長和教師均從國內聘請,教材是老師們自己編寫。這一教學模式在當時讓人耳目一新,後來其他東南亞國家紛紛效仿。1952年9月,發生了當時的台灣國民黨當局勾結日本警察,將中華學校800多名師生中的600多名“大陸派”師生趕出學校和中華街的“學校事件”。一年後,華僑們又集資在山手地區購置土地、修建校舍,成立了橫濱“山手中華學校”。目前,山手校有學生447人,中華街校有學生311人,兩所華僑學校都教授中文,都用普通話授課,都傳承舞龍舞獅等中華傳統文化,每逢母親節全體師生都吟誦《游子吟》……但他們的教材、師資來源甚至使用文字(簡體中文和繁體正文)又有所不同。據說,目前日本除了橫濱的兩所學校外,在東京、大阪、神戶還各有一所華僑學校,其中東京、大阪和橫濱中華學院都是由台灣當局控制,校長從台灣直接委派。中午,我們在一家小餐館吃了台灣料理。不知道正宗的台灣料理什麼樣,反正覺得還挺有中國菜味兒的。不過中華街中國料理的價格普遍比外面貴,比如那出了名的900日元一個的中華包子,買的人還真不少,夠得上摩肩接踵了,想必都是“慕名而來”。用弟妹的話說,中國人出來應當吃國內吃不到的,就沒有必要花上大價錢來吃這變了味兒的中國料理了。可不是麼,日本有很多中國沒有卻號稱是中國的東西,比如用蟹肉打上雞蛋掛漿的“天津面”,比如那日式名稱的“一本面”(翻譯過來就是一根面,一碗面條裡面就一根,長長的,綿綿不斷,想必就是西北俗稱“褲帶面”的變種)。下午回家的路上,我們到橫濱的海產品市場買了不少海鮮(今兒有車,不發愁提不動),弟妹說這裡的東西比東京新鮮且便宜。沒在海邊生活過,所以看到那些大大小小名目繁多的各色海魚,和那大得嚇人的蝦蟹,聞著那又腥又鮮的“海味”,我可沒覺得有大快朵頤的食欲。


(橫濱港的冰川丸)



(關帝廟(左側為中華學院大門))



(橫濱港的空中走廊)



(橫濱的中華街)



(在橫濱中華街上歇腳的“老外”)


精選遊記: 神奈川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