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長沙:歷史昭示的明天

作者: wubenhunan

導讀湖南長沙:歷史昭示的明天作者南國嘉木 晚清時期之湖南,幾以一省之人力,支撐舉國之危局,遂有鹹同之中興。青年時代的毛澤東,乃“湖南自治運動”的狂熱鼓吹、支持和擁護者,恐怕與此不無關系。近代以來,湘人為國為民流血最多,故而中華百年之國政,湘人縱橫捭闔之功力,尚無出其右者。晚清時期“中興將相,十九湖湘”這一空前但決非絕後的盛況,一直延續到 ...

湖南長沙:歷史昭示的明天作者南國嘉木

晚清時期之湖南,幾以一省之人力,支撐舉國之危局,遂有鹹同之中興。青年時代的毛澤東,乃“湖南自治運動”的狂熱鼓吹、支持和擁護者,恐怕與此不無關系。近代以來,湘人為國為民流血最多,故而中華百年之國政,湘人縱橫捭闔之功力,尚無出其右者。晚清時期“中興將相,十九湖湘”這一空前但決非絕後的盛況,一直延續到了中共建國後的改革開放時期。中共歷屆政治局常委均有湘人的傳統迄未中斷(朱容基之後應有來者繼之),乃至當今的台灣政壇也是湘人扮演主角,堪當中流砥柱、定海神針,甚或有人大膽斷言:未來海峽兩岸的完全統一,台灣問題的順利解決,或許亦將仰仗於湘人之手。放眼所及,百余年來湘人為國建功立業的領域可謂多矣,唯台海時局尚無重大建樹。實而言之,近現代以降的百余位湖湘名人,幾成半部中國近代史;舍去湘人之事功,中國近代史將無從落筆。這不能不讓人嘆為觀止,不能不說這是一個非常奇特的人文現像,蔚然已成中國歷史之一大奇觀,並使湖湘文化成為中國眾多地域文化中舉足輕重、獨樹一幟的主干力量。

如果說明末清初以“清風有意難留我,明月無心自照人”而慷慨明志,並以“六經責我開生面,七尺從天乞活埋”之氣度境界自勉的衡陽人、“船山先生”王夫之,是近代湖湘文化無可爭辯的最為重要的肇始者,那麼省會長沙毫無疑問就是近代湖湘文化大放異彩,並使之逐漸發揚光大的主要策源地和唯一中心。縱覽自古至今的眾多湖湘名人,除宋楚瑜和馬英九這兩位現任台灣政要之父母籍貫湖南,但其本人自幼起即並未在湖南生活成長以外(盡管如此,“出口成章、落筆成文”的湖南才子本色,以及“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奮鬥精神與湖南騾子風格,在宋馬二人身上仍然表現得十分明顯;湖湘文化“經世致用”的精髓對其從政之路和成功經歷的影響,已經躍然紙上),其余人的求學或事功之路,都或多或少地與省城長沙存在一定的關聯。而在這百余位湖湘名人當中,幾近全部首先從三湘四水各地奔赴省城長沙求學求知,繼而從長沙走向全國,進而飲譽世界。近代長沙人才之盛,綜觀神州大地無出其右者,正如體育湘軍在悉尼奧運會上奪取7枚金牌雄居全國之首,而長沙健兒也以5枚金牌位居全國各大城市之首一樣。

須知古代湖南為文化荒蕪的“南蠻之地”,長沙亦是“瘴癘卑濕之地”,幾近政壇的“不毛之地”;至宋朝時,湖南出了個叫劉蛻的進士(也可能是個舉人什麼的),人稱“破天荒”,此亦“破天荒”之由來。雖然那時的湖南文化基礎薄弱,但四位外省精英(按照當今的行政區域劃分)由於種種不可名狀、難以言喻的復雜原因(多是出於無奈),背起各自沉重的行囊來到這裡,意外成為湖湘大地的播火者和布道者。很多人都熟悉他們的名字:戰國時代的湖北人屈原(楚國之皇親國戚),西漢時期的河南人賈誼(中原青年政治家),唐朝中期的河南人杜甫(雲游四海的現實主義“詩聖”),兩宋時期的山東人辛棄疾(輾轉南下的抗金名將、豪放派詞人)。感謝他們:因為他們的到來,開始讓這片古老沉睡的土地,逐漸有了靈動的氣像與痕跡。及至唐末五代之後的岳麓書院誕生,祖籍江西婺源的福建人朱熹與四川人張(木旁加式)在長沙湘江之畔會講(今人稱為“朱張渡”),給湘人帶來了巨大影響,並使厚積薄發的湖湘文化從此開始風生水起。誠然,湖南近代人才之盛還與宋元明清以降的數次移民(如著名的“江西填湖南”等)有關。包括毛澤東、劉少奇在內的不少湖湘名人祖籍地,亦多源於江西。

正如明清之際的河南、江西、山西一樣,湖南近代以降的人才之盛亦有斷層之虞。好在湖南尤其是長沙的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一直不錯,假以時日,湘人報國之力自當不遜於先賢,進而重光湖湘英烈之遺風。其時恐非今日一朝一夕之功,然則靈風有期猶可待也!


精選遊記: 長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