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倉雙鳳鎮游記

作者: 老蜻蜓

導讀太倉雙鳳鎮游記從太倉汽車站乘113、204或205,買3元票,順寬闊的八車道204國道向北疾馳10公裡,就可到太倉工商名鎮雙鳳。一路上,但見兩邊工廠林立,運輸卡車川流不息。不斷撲面而來的路邊廣告牌,都熱切地號召著人們“請到雙鳳福地來”! 下車處,路西街口一座高高的雙鳳雕塑表明了古鎮的入口處。路東邊有名勝古跡指示牌標明:右200米為雙鳳寺;左200米是玉皇閣。初 ...

太倉雙鳳鎮游記從太倉汽車站乘113、204或205,買3元票,順寬闊的八車道204國道向北疾馳10公裡,就可到太倉工商名鎮雙鳳。一路上,但見兩邊工廠林立,運輸卡車川流不息。不斷撲面而來的路邊廣告牌,都熱切地號召著人們“請到雙鳳福地來”!

下車處,路西街口一座高高的雙鳳雕塑表明了古鎮的入口處。路東邊有名勝古跡指示牌標明:右200米為雙鳳寺;左200米是玉皇閣。初來乍到,不知所以,朝右鑽進一條小路便走,待登上一座簡陋水泥小橋,才發現走錯了。遠遠看去,雙鳳寺還在北面河東,必須往回沿204國道再北行200米,向東過一大拱橋才對。只叫得“慚愧”,早知如此,何不與司機打聲招呼,直接停在雙鳳寺前豈不更好?看官切記,如你在太倉郊區打公交,需知線路上並無車站標牌,但凡沿途旅客,無論上下,只消招呼,司機便會客客氣氣停下,予你方便的。


(鹽鐵塘畔)

好在天氣睛朗,萬裡無雲。沿著緊挨公路的太倉著名古老大河鹽鐵塘走走,也頗具春游樂趣。把一條河稱為“鹽鐵塘”,可見古時候太倉經濟活力的不同凡響。只是今天河裡已並無航船來往,水面上已是浮萍成片。看來本地人深愛自己的家鄉,河東坡地芳草坪上,還刻意種植黃楊,勾畫出四個醒目大字:雙鳳福地。遙看綠野中,樹林裡,雙鳳寺兩座雄偉大殿,在春日照耀下,端的是金光四射,彰顯梵域氣像!那座水泥大拱橋,造型倒也頗具匠心,仿趙州古石橋神韻,儀態優美。大橋可通行汽車直達寺門外廣場。橋正中鎏金書“上岡橋”三字,乃雙鳳鎮古人程濟所起之古橋名也。當然,往昔之古橋早已蕩然無存,唯留文字之記憶矣!



(雙鳳禪寺)

知道雙鳳寺的來歷麼?

本地民間流傳著一段美麗的傳說:

東晉時,與謝安、王羲之等齊名的支遁(號道林)禪師那時尚在常熟梅李。一天傍晚,遙望到東南方呈現一道祥光。第二天他便帶著弟子尋蹤而來。只見這裡竹林郁郁蔥蔥,四面環河,風光宜人。支遁便在這祥光破土之處挖掘看個究竟,結果得黃石翁《雙鳳福地記》石碑一塊和一石盒。支遁念經後打開石盒,見石盒裡躺著一對石龜。那對石龜一見陽光,便轟地一聲巨響,升騰起一朵祥雲,一鳳一凰在祥雲裡翩翩起舞。一會兒,四周群鳥紛紛聚攏,簇擁著這對鳳凰在空中盤旋,然後棲落到一座木橋上。後人便把這座橋命名為棲鳳橋。支遁把這一奇遇上奏晉成帝,晉成帝即下詔把這塊寶地賜名為“雙鳳鄉”。並命在掘地得龜處興建寺院,還御賜《雙鳳寺》匾額一塊。支遁籌建雙鳳寺時,竟又發生奇跡:在原掘地得龜處出現一口深井,井中竟伸出紅木來。支遁建寺院正好需要材料,於是從井中取出紅木,取出了一根居然又長出了一根,源源不斷。據說這是鳳凰特地通過地下渠道從南方大山中運來贈予道林和尚。先後用紅木共建殿房五千零四十八間。在建造最後一間時,道林和尚說了聲夠了。於是井中剩下最後一根。其實建造最後一間殿梁時還缺少一根梁柱,發現後再往井中去取,明明看見井裡還豎著一根,可就是搬不上來。只得從別處找來另外一根,可是找來的這根橫豎都安裝不上。這最後一間終成了無梁殿。這建造好的寺院初名就叫雙鳳寺。宋祥符年間改稱法輪禪寺,明萬歷年間重修,有正山門、二門、天王殿、鐘鼓樓、大雄寶殿和七級舍利石塔等。東側有圓通殿、地藏殿、賢聖堂、禪堂;西側有藏經樓、羅漢堂。整個建築宏偉,造型精巧。內有水月軒、荷花池、九曲橋、湖心亭等,占地40余畝。

這個傳説,上半段挺美,獨具人物典故,有自己特色;下半段卻有點畫蛇添足,明眼人一看就知這是濟公造淨慈寺故事的翻版。全國有多所寺廟都有這等雷同“傳説”,至於紅木,那更是要遲至明清才有使用,又遠自海外,晉人如何曉得?;或者,不少古寺都擁有一口神奇古井,全都“大旱不枯”,料定都是直通東海龍宮的。當然,旅行時姑妄聽之,別有情趣。



(上岡橋)

再看那上岡橋溯源:

地方志告訴我們,雙鳳古代臨海,因此古稱“崗身”,這也是“上岡”二字的來歷。

原先的上岡橋座落在雙鳳鎮東市梢鹽鐵塘上。建於明正統二年(公元1437年),原是一座單孔高台階石拱橋,東西長度約30米,寬約4米。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辭世,建文帝朱允炆以皇太孫繼位,用齊泰、黃子澄之議削藩,加強中央集權。朱元璋的四子燕王朱棣以“清君側之惡”為名,發動歷時四年之久的“靖難之役”。建文四年(1402)6月朱棣揮師強渡長江,連克鎮江等地,京師南京淪為一座孤城,許多官吏乘夜縋城而逃。谷王朱橞伙同李景隆打開金川門接應燕兵進城。皇宮起火,建文帝失蹤。燕王終於從胞侄手中奪取了皇位,年號永樂,是為成祖。從此朱允炆的下落成了一謎,也成了朱棣的一大心病。

燕王兵臨城下時,建文帝是在宮中主錄僧溥洽的協助下,削發扮為僧人,朱允炆(建文帝)與忠臣程濟、楊應能、葉希賢裝扮成一道士三和尚出逃至雙鳳避難,後得當地鄉紳顧義庵兄弟倆相助,乘船從瀏家港出海逃亡。其中程濟(原翰林院編修)因病纏身留在雙鳳。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7月11日),朱棣派近侍內宮太監鄭和偵緝朱允炆行蹤,鄭和率領龐大船隊自太倉瀏家港,首次出使西洋。出使西洋前,已得知建文帝一行曾逃來雙鳳,為探虛實,他駕輕舟來到雙鳳普福宮,假名進香。當時有位老道問他:“公公出使西洋,為何不走長江,要走瀏家港?”鄭和似答非答地回答:“乘槎客至思靈鳳,提經人來訪影文。”

此後三十多年,程濟已是暮年,他思念舊帝,泄胸中積憤,遂募捐壽款建造“上岡橋”。橋的龍門石上刻有“雙龍搶珠”圖,寓意朱元璋駕崩後,朱棣與朱允炆叔侄搶奪皇位的時代背景。在南橋門上刻有“願天常生好人,願人常行好事”的對聯,蘊含著對建文帝的祁禱和哀思。在北橋門上則刻上了鄭和在雙鳳普福宮回答老道的問話,暗示鄭和經瀏家港出海遠航,其初衷便是尋訪建文帝的蹤影。

清代乾隆年間,上岡橋曽經大修過一次。但還保留著原來的風貌。1984年上岡橋拆遷南移200多米處重建一座水泥橋,橋名保留叫上岡橋,但跟原來的上岡橋風貌完全不同。再以後因重建雙鳳寺,從一品美食街跨越204國道在通往雙鳳寺的鹽鐵塘上建造了一座頗具規模的水泥橋,座橋再一次借用了“上岡橋”的名稱。但跟原始的上岡橋大相徑庭,僅留橋名,供人遐思。

可惜程濟遺跡今已蕩然無存,令人欷歔不已。竊以為,在新上崗橋頭,路邊河畔,應該加建一座“棲鳳亭”,內樹一碑,記敘有關民間故事以饗各地游客,豐富優美的人文歷史典故是可以增添景點知名度和游趣的。作為旅游者,最狼狽的是稀裡糊塗地走馬觀花,莫名其妙地瀏覽名勝古跡,不知所以地回憶所到之處。而識得一地內涵的人士,總能在常人不經意之間津津有味地體會到個中樂趣,仿佛真看到了歷史故事在眼前景色之中重新演譯。

新雙鳳寺,別出心裁地坐東朝西、面向雙鳳鎮而建。

雙鳳寺前,有一廣場及花苑。在一台階上建有漢白玉牌坊,兩邊立有中華民族的圖騰柱。牌坊上,西面書“雙鳳來儀”,東面書“好佛而止”;圖騰柱上則是金龍繞舞,氣勢萬千。站在牌坊下環視周遭,但見:綠野大河吞吐天地之靈氣;繁忙國道騰挪人間之財富。陰陽調合,承天奉運,果然好風水!

天王殿氣勢恢宏,內供奉彌勒佛、韋陀菩薩和四大天王。兩邊各有石碑記敘雙鳳寺的歷史和興建大事記。莊嚴的大雄寶殿建在漢白玉欄杆圍成的台階上,正中供奉釋迦牟尼本師佛、東方琉璃藥師佛、西方阿彌陀佛;兩邊是普賢菩薩和文殊菩薩、十八羅漢;後殿為南海觀世音菩薩。兩廊別設法堂僧寮齋房等。

雙鳳寺地域開闊,大有拓展余地。隨著雙鳳鎮的飛躍發展,如再添造三座精致的佛塔,景色會更美妙。這倒不是我的瞎扯淡,歷史上雙鳳確有過三塔,並且是當地人為紀念明朝名將俞大猷統軍三次打敗倭寇而建的。復建三塔,不但增添風光景點,確立雙鳳新地標,而且極具愛國教育意義。

出得佛寺,過得橋來,國道對面馬路口即可見一石牌坊,除“雙鳳福地”之橫額,另上書“一品”兩字。原來,這便是雙鳳鎮集巨資新建的一品羊肉美食街!



(一品羊肉街)

呵呵,寬闊、平整、筆直的柏油路兩邊,裝飾著富有民族特色的街燈;一家又一家大大小小的食府和商店,古色古香地展現在你眼前。

江南水鄉,美食本就不少。每個鎮子,總有幾家飯店食肆,出幾個巧手廚師,調得好湯汁。但雙鳳鎮竟能一字排開大小十幾家以羊肉領軍的食府來,倒也令人漬漬稱奇。此地羊肉菜點遠近聞名,所以雙鳳人就敢大手筆建造出一條寬闊漂亮的現代氣派的羊肉美食街來。

已近中午,看著這滿街食肆,不由你不動解饞之心。但吾人胃口不大,且囊中羞澀是真,於是試挑著進了一家門口掛著“羊肉面”旗幡的小店,點了一碗據稱是雙鳳特色的“紅燒羊肉面”,打算自得其樂地品味一番。

太倉和昆山接壤,兩地飲食相通,都以爊味為號召。這羊肉面亦如此。所謂爊灶,即是使用十幾味中藥材與食物搭配烹調,令菜點帶有特殊香味。不消片刻,一個大青磁碗,紅湯青蒜,面條上放幾塊香酥羊肉,放到我面前。但直至吃得精光,竟未及品出爊味之真諦。但見一旁桌上,兩青年食客點了一桌,煙酒交洸,吃得津津有味。自嘆勿如他們瀟灑,遂起身出店。

旁邊店家卻是賣雙鳳鎮特色土產的,當然不能錯過。擋不住店主花言巧語的進攻,一番討價還價,一個“雙鳳爊雞”和二包“麻雀蛋”放入了我的拎包。爊雞是雙鳳鎮新開的爊雞廠生產的,據説產能達200萬只!店家一再強調此雞乃用正宗土雞制作,絕對細嫩可口,聲稱“遙想當初,江南才子唐伯虎到此,品賞之下,贊不絕口”;而“麻雀蛋”者,並非真的什麼鳥蛋,卻是面粉做成的小蛋蛋而已。其出典卻是一段民間故事:

據説,清光緒年間,蘇北小伙李三與鄰家四姑娘相好,卻因雙方父母作梗,無奈,兩人遂月夜私奔至蘇南一縣城。結為夫妻後,擺湯團攤度日。李三因不善交結,沒多久被人逐出縣城。夫妻倆最後移居雙鳳,在城隍廟門口的槐樹下設攤。一天正當湯團煮熟揭鍋時,飛過一群麻雀,幾顆鳥屎落入鍋中,湯團只得倒掉。李三為發泄“鳥氣”,尋到麻雀出沒之處掏巢。不期正值麻雀生蛋時節,竟到手許多花斑相間的麻雀蛋,喜滋滋地拿回家煮熟。品味之間,突發靈感。夫妻倆商議,何不仿照麻雀蛋形狀,制作一種甜點?主料為面粉,加以酵母,待其發酵後,制成雀蛋大小的塊塊,再倒入篩內翻轉成球狀,放入盛有淨砂的鍋中炒熟,篩去砂粒後趁熱倒入由桂花、玫瑰、干桔皮、酸梅、白糖等配料制成的調料液,攪拌均勻後將其烘干,即成上口香甜,造型玲瓏可愛的“麻雀蛋”。

李三的“麻雀蛋”一經上市,眾口稱好,產品熱銷,賺錢後干脆開了一爿店鋪,專營“麻雀蛋”。

那年,慈禧太後慶壽,太倉知州便把李三的“麻雀蛋”裝進紅漆金邊的食品盒內,作為蘇州府的地方土特產進貢入京,據說慈禧品嘗後,傳旨嘉獎。然嫌“麻雀蛋”名號不雅,命改稱“鳳珠”,並賜李三店號為“桂香齋”。但當地百姓並不理會“老佛爺”的“高雅”,仍稱為麻雀蛋。

不管傳説的真假如何,群眾喜愛的名人的稱頌、曾經的“御貢來歷”,總能讓人心甘情願地掏出銀子一試其味的。游客一般並不在乎花費,重要的在於對所到之處的回味。我滿懷希望這兩樣食品能帶給來到雙鳳的人一個驚喜。當然,若要“暢銷中國、譽滿全球”,雙鳳人還有很多事要做,畢竟現代人眾口難調啊!

再看這條頗具規模的美食街,卻又生出一絲疑慮:據説,為興建此街,足足花了1.5個億。而按雙鳳目前接待的游客量來看,似乎有點“產能過剩”。雙鳳臨近的沙溪鎮名氣更響,總不成要與沙溪爭搶食客來源吧?瞧這行人稀落的大街,像我這種規格的驢友也挺難得出現。當然,我來的時間不是晚上“餐飲高峰”,也許我小看了太倉人的遠途餐飲消費能力。

走在原先的“中心街”鳳林路,發現居然沒有一家像樣的飯店。鳳林路本來因羊肉店的興旺而繁盛,現在沒了這道風景線,顯得凋零冷清。而專門的食街對本鎮居民來説,又挺不方便。無論如何,鳳林路才是雙鳳鎮的人脈中心吧?本來,鎮上尋常百姓早晚踱入店家,或吃一碗羊肉面,或點幾樣酒菜,或暖暖身子,或解解饞,消遣消遣,是就近的隨意之舉,現在卻成了正兒八經的“赴宴”。一條百業繁榮的老舊街道自有其彙聚人氣的功能,隨著逐漸的風貌改造同樣也能體現地方特色。而南面據説還尚存一條老街,早已衰落經年。

玉皇閣位於鳳林路西側。在未新建雙鳳寺之前,這裡一直是太倉市排得上號的名勝之一,雙鳳鎮的“古跡”僅剩之處。每逢時節慶典,居民舞龍戲獅,遠近熱鬧非凡。現今,只有牌坊兩側兩間木結構大屋頂商店還保留著往昔的古舊風貌。這兒從古到今,一直是商販雲集之地。雙鳳鎮發生的故事,十有八九離不開這裡。



(玉皇閣牌坊)

坐落於普福觀內的玉皇閣,原稱神霄萬靈閣,始建於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由元御封正一道教主三十八代天師張與材的弟子雙鳳裡人周靜清創建。普福觀於延祐四年(1317年)晉為普福宮。宮前的靈信門上有據傳是張天師手書的“雙鳳福地”橫匾。該閣在民間有“全國兩只半,雙鳳獨具一只”之說,又有明朝建文帝曾在此避難的傳聞,故聞名於蘇南一帶。

古玉皇閣為兩層樓房,翹角飛檐,畫棟雕梁。該閣元季廢,神像遷至玉芝祠,明成化中即祠建閣,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修,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被倭寇焚毀。隆慶二年(1568年)重建,萬歷中圮,崇禎五年(1632年)重建。在玉皇閣周圍有關王廟,瑞芝庵、城隍廟、程濟祠、叢桂堂等殿堂閣樓。

玉皇閣、城隍廟等在1951年春改為糧庫,繼於1965年秋因建直塘糧食加工廠而將其拆毀,廟基上兩株千年古銀杏也隨之砍掉,輕率荒唐之舉,令人扼腕嘆息。

1994年7月6日被批准在舊址上重建,占地20余畝。2000年建石坊,坊刻“雙鳳福地”。2003年在坊後20米處建前山門,供護法神王靈官,及東、南、西、北方位神。2005年在前山門後建三清大殿,仍舊為雙層建築,樓下供三清,樓上正中供玉皇大帝及風、雨、雷、電神。東偏殿為觀音殿,西偏殿有財神殿、火神殿、星宿殿。

玉皇閣是太倉最為著明的道觀之一,交通便利,近臨204國道旁,僅正月初九玉皇生日一天香客萬人以上,太倉市道教協會會址所在處。

關於建文帝隱居之説,民間這樣敘述:

當年建文帝是由親信翰林編修程濟等三臣陪同,從地道逃出京城後,始藏匿於吳縣洞庭西山的普濟寺內。當時建文帝的舊臣姚善、黃子澄等均在吳中一帶,意欲聯合蘇浙軍民反擊燕兵。只是不久事泄,朱棣迅即派兵星馳趕至普濟寺緝拿建文帝,建文帝得訊,從西山橫渡太湖往東出逃,途經雙鳳,就發生了前文所敘的故事。後來朱允炆為掩護自己,便收了幾位小和尚。為防不測,在神像下開了一地道,直通宮外。建文帝在普福宮曾賦有“蒲團當作飛鳳輦,袈裟替代袞龍袍,此日百官去何處,唯有群鳥早晚朝。”等詩句。此時,朱棣正大肆清除建文帝舊臣,朱允炆不敢在此久留,後又由顧氏兄弟雇海船助其出海逃匿。程濟留在了雙鳳。程濟死後,雙鳳人民為紀念他保護建文帝及建橋功績,特在普福宮西側建造了“程濟祠”。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太倉新科狀元畢沅親筆寫了“照膽台”匾額高掛祠中。

不過,有人要問,普福宮是道觀,建文何以僧人身份得住其中?應該扮作道士才對。回答是:明朝佛道儒三教合一盛行,可能當時普福宮已像蘇州之玄妙觀,佛殿亦雜列其中。我們從元明小説中也常能看到僧道雜居的現像。

對比起宏偉富麗的雙鳳寺來,玉皇閣略顯得簡單一些。這樣一座有著深厚歷史底蘊的道觀,既然列為重點文物,就該精工細琢地予以修飾,而不是現今這個簡陋水泥建築物。除了牌坊、外觀尚可觀瞻,內中裝飾擺設之文化藝術品位卻似乎欠缺太多;周遭環境也太過局促。從長遠看,名勝古跡一定要結合園林建設布置。太倉出了很多大大小小的美術家,相信太倉人會明白個中道理。古建築,實際反映的是一個民族的歷史印像,盡量修復古建築精華,是為子孫後代留下追憶祖先的凝固語言。道教是發源於我國本土的宗教,玉皇大帝、太上老君、靈官、仙姑...他們和孫悟空一樣,是中華民族喜愛的神話人物,深植於我們的文化之中。如果能請得一些有遠見的雕刻家、畫家為玉皇閣精心創作一些傳世作品,這是功德無量的好事,恰如世界上許多寺廟以擁有各時代藝術珍品聞名,才能不同凡響。太倉人有能力修復南園、弇山園、雙鳳寺等,也必定能重修一個游人向往的有人文藝術價值的玉皇閣。一座城市,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重視文化環境的締造的。而雙鳳鎮要吸引更多游客到來,無疑應以名勝古跡為第一號召。

與各地盛行寺廟賣門票不同,雙鳳鎮的寺觀仍然古風依舊,香客游人進出自由,也不搞什麼“外帶香燭不得入寺入廟”,這點是值得尊敬稱道的。

正是中午,也許是沒有專門的用膳之處,觀裡的義務管理人員——一些老頭老太、善男信女紛紛在玉皇大帝面前開始張羅自己的中飯。

我上香、游覽畢,出觀離鎮。

2008-5-20游


精選遊記: 太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