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江源頭在哪裡?

作者: 二郎山殺手

導讀:漢江源頭在哪裡? · 稅曉潔 在整個中華民族的歷史進程中,漢族、漢朝、漢人、漢子、漢字、漢劇、漢隸、漢白玉、漢奸等等這些稱謂,都源自漢江,這在全國乃至世界的江河中恐怕都絕無僅有。在古代,漢江還被拿來對應天上的銀河,《詩經》說:“惟天有漢,監亦有光”。 現在,隨著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進行,漢江又將成為北京人的水源。除了可以預見的自然變遷, ...

:漢江源頭在哪裡?

· 稅曉潔


在整個中華民族的歷史進程中,漢族、漢朝、漢人、漢子、漢字、漢劇、漢隸、漢白玉、漢奸等等這些稱謂,都源自漢江,這在全國乃至世界的江河中恐怕都絕無僅有。在古代,漢江還被拿來對應天上的銀河,《詩經》說:“惟天有漢,監亦有光”。

現在,隨著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進行,漢江又將成為北京人的水源。除了可以預見的自然變遷,這也使得這條江的文化價值再次凸現。近期不斷有媒體關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淹沒區的文物,稱其價值遠遠超過超過長江三峽。但千百年來,漢江究竟源自何處?卻是眾說紛紜。

這也使漢江漂流考察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是究竟在何處開漂為宜?關於漢江源頭,目前大致主要有三種說法:1、南源說,即玉帶河;2、北源說,即沮水;3、中源說,即嶓塚山石牛洞。

出發前漂流隊專家組在十堰賓館召開的討論會並沒有達成一致,我國著名的地貌學家、中科院成都地理研究所唐邦興教授、柳素清教授、中國科學探險協會常務理事王方辰教授、長江委漢江水文局原局長蘇業助等分析資料、圖上作業後意見並不統一。最後,好歹確定了一個起漂點,定在玉帶河。

也難怪,確定一條江河的源頭,的確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我國最長的長江和最高的雅魯藏布江源頭,都是在1976年才有確切說法。其實,地學界目前對如何確定一條河流的正源(又稱主源)也尚分歧,據不完全統計,確定源頭的標准就多達十幾種說法,歸納起來,重要的大致有如下幾種主張:1、“河源唯遠”,以距河口最遠點作為河流的發源地(源頭)。即依河流長短,水流最長者為正源;2、依河網平面圖的上下游一致性。即某條源流與下游干流流向比較順直一致,形似干流向上的自然延伸者為正源;3、依水量之多寡,水量大者為正源;4、依歷史習慣,維持人們長期以來的普遍看法而不去輕易變更。5、依河谷發育期的早晚,河谷形成較早者為正源……在上述幾種主張中,贊同“河源唯遠”的較多。事實上,世界許多河流的長度,都是以距河口最遠點作為量算河長的起點。同時,也有不少河流是按照上下游的順直一致來定正源,這通常和歷史習慣一致。之所以如此,大約是因為歷史上因為技術手段的限制,人們往往不易測算比較各源流的長度,而河道上下游是否順直一致,卻是比較容易觀察。

從湖北十堰沿漢江而上,經陝西安康到達漢中,漢江在此分叉,我們也分成兩組,一組直奔預定的起漂點寧強縣,另一組去探中源嶓塚山石牛洞。

探源組過勉縣諸葛定軍山後很快就走出了漢中盆地,前行又是大山,此段路甚好走,309國道基本沿漢江而行。進山約行20公裡至勉縣炭市場,一河穿越緊連的鐵路、公路二橋北來,此即出自陝西鳳縣紫柏山的沮水,至此彙入漢江已流了120多公裡,為漢江北源。再前行一、二公裡,又一河南來,這就是資料上所載的漢江南源玉帶河。

繼續沿正西方向的河道上行,漢江由此往上曾被稱作漾水,《禹貢》曰:“山番塚導漾,東流為漢”。水越來越小,走約40公裡到寧強縣烈金壩鄉時已幾乎成為一條溪流了。公路路邊有一古桂,巨枝七出,形若華蓋,當地老百姓說:幾千歲了,大禹治水時留下的。查資料:此古桂當為唐建禹宮時所留。

從古桂旁進山谷沿溪北行,溪谷並不深,山坡不陡也不高,無奇花異木,低處有玉米地和稻田,無甚佳景。水極清,大大小小的瀑布嘩嘩啦啦,走著走著面前就站了一座山,腰間有一處甚奇,白花花的一片崖亮閃閃的剌眼,那就是石牛洞。

路很不好走,雖然我八年前來過這裡,但也是走著走著就迷路了。這時,途中問過路的漢源第一家的主人,派小女兒來給我們帶路。原來,最近一直在漲水,這個樸實的漢子一直默默目送著我們,一看我們走的不對,趕快就派小孩過來帶路。

多虧著小丫頭,要不我們不知道還要在莊稼地和荊棘叢中攀爬多久。這漢源第一家,也有門牌號——大安鎮漢源村2-01室。這家的主人叫胡舉林,妻子叫胡連彩。還有一個七十二歲的老父親。他們有兩個小孩,老大在天津務工,今年18歲。給我們帶路的小女兒14歲,上小學5年級,由於沒錢,就失學了。家裡准備讓他在家待一段時間後也讓他出去打工。說起女兒失學,這漢子直搖頭,錢太緊了,目前主要經濟來源是種植中藥材,無田可耕種,也沒有別的什麼經濟來源,實在是沒有辦法啊。王專家實在看不下去,偷偷摸出一些人民幣,背著我們給了。胡連彩今年也第一次到天津務工,但由於不太適應,也無什麼一技之長,今年陝西又發生洪水,所以不久前只好回家賦閑。

小女孩很快把我們帶到了石牛洞,洞並不奇,二、三米深的樣子,上下左右方圓不到十米,沒有飛瀑水簾,僅從一龍頭狀的鐘乳石尖上有滴滴水絲一線下濺。找石牛,有一大石勉強可視作牛狀,背上也有字,模湖不可辨。傳說此字為大禹手跡,有考據家也還考據出為“嶓塚導漾,東流為漢”八字,但據我們依資料分析,此八字似為宗教祭祀活動所留更為可信。寧強古為羌族聚居地,舊時多起義,而那時兵戈之爭少不了拜天拜地,河源自是拜祭佳地,寧強舊名即為寧羌。

抵達石牛洞時已是正午,用餐的水就是石牛洞滴下的泉水,好甜啊!可惜,少!太少了,就像小孩撒尿,這怎能稱為漢江之源呢?莫非是古人眼拙?不。王方辰教授分析道:根據秦嶺南坡的生態環境特點和氣候類型,數千年前,這裡肯定是古木參天、泉水噴湧,所以古人才可能把石牛洞當作漢江之源,石牛洞水量的減少是多年來人類開發自然變遷的結果。

專家們意見一致:根據目前石牛洞的水流量、高程、經緯度等綜合分析而言,均無法被認為是漢江的源頭。

嶓塚山石牛洞,即使以前是源頭現在也並非正源。時間緊迫,專家做完測量,記者拍好

照片,我們匆匆下山。在一些出版物比如1993年出版的《漢中地區地理志》說寧強縣五丁關——陳家大梁一帶為漢江源頭,即漾水的另一分支五丁北峽水。我們從嶓塚山趕回烈金壩,沿川陝公路南行,公路邊就是這條河,幾近干涸。這條河和公路伴行10公裡後,在一個叫寬川的地方離開公路折向東,從流向上與漢江主流已經背道而馳。五丁北峽水從寬川東行入石鐘溝以後的情況,我們當年也曾溯流而上,印像裡出金牛峽以後,過禪家河壩,經干溪溝至馮家營,再穿豬嘴崖,北折過涼水泉,抵冉家壩,漸行水量漸小,後來就有點不敢確定怎麼走了,干脆緣溪登上冉家山的一個大山梁頂,人說此梁即為五丁北峽水之源了,也即此種說法的漢源。此時俯瞰腳下,我們曾經走過的大安鎮歷歷在目,按方向算,我們又折回來了。本次漂流考察所見,即使從我們目測的水量和走向看,五丁北峽水也都失去考察價值。我們對照詳細地圖,綜合各種因素分析,五丁北峽水也顯然不能成為源頭。

次日清晨,大隊人馬乘汽車沿玉帶河向西趕往玉帶河源頭。離寧強縣城沿川陝公路南行20余公裡到黃家嶺叉路口,再上鄉間土路西北行,玉帶河就在公路邊隨行。再往上,玉帶河又一分為三,有三個源頭:從南向北依次為回水河、馬家河、趙家河。其中,趙家河最長。一打聽,河口的小村子就叫“漢源村”,當然是因為當地人認為漢江從這裡發源而得名。

這已經是我們兩天內見到的第三個以漢源為名的地方:昨天到的石牛洞下的那個村子,叫“漢源村”;寧強縣城現在叫漢源鎮(我上次來的時候還叫城關鎮)。寧強縣城古名羊鹿坪,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以後,先後為寧羌衛、州、縣的治所,1942年改寧羌縣為寧強縣,縣城解放前叫玉帶鎮。

找到了河源所在村的馬中村長,在他的協助下,漢漂隊在玉帶河邊的漢源村大約忙了一個多小時,在兩河交彙處的一個山坡上把紀念碑豎立起來,按傳統禮節放了鞭炮燒了香,向山河表達我們的敬畏和感恩,祈禱漂流活動平安順利。

再往前,車子不能走了,大隊人馬返回縣城做開漂准備,村長馬中和探源組繼續前進。走過塌方區,沿鄉間土路西北行10余裡到一個叫朱家河的地方,就再沒有像樣的路了。馬中村長也不能肯定在怎麼走,便在這個小村莊又找了一個向導。

從圖上看,這裡已接近大巴山漢江水系與嘉陵江水系的分水嶺,山勢突起。

隊伍開始沿河邊亂石蹦跳前進。行不遠即見一瀑布飛流而下攔住去路,蒼松翠竹紅楓碧草倒映瀑下巨缸般的水潭,景色極美,忙興衝衝拍照,拍完了卻直叫苦。怎麼前行?瀑布高10多米兩邊石頭光溜溜的,極難爬上去。只好繞山。叢林中猴子似地穿行跳躍了近一個小時終於翻越了瀑布……前行,仍是絕好景色,但天慢慢黑了下來,不敢多停,也顧不上拍不派什麼鳥照片了。

路越來越難走,摔了好幾跤後,著名探險家、中科院成都地理所客座研究員楊勇大叫難度不亞於雅魯藏布江大峽谷。這剛來,就是下馬威。又遇三瀑,皆極壯美,越壯美於我們也越難行,爬第3個瀑布時純粹是攀崖,山體幾乎是90度,摳住石縫,一步一步往上挪。迂回攀上陡崖,山勢又開闊起來,景色誘人。玉帶河源區的自然風光,堪稱我們整個漢江漂流過程中,最美的一段,雄險奇幽秀具備。

幾個小時後,山谷中出現了農舍青煙,這裡就是離漢江源頭最近的一個自然村,叫賴家壩。在村民的指引下,又走了一個多小時, 黃昏時分,我們終於到達水池埡的一個小瀑布下。只能走到這裡了,再找這個瀑布的源頭,時間上是不允許了,後來楊勇在地圖上查到瀑布上的山梁叫黑洞梁子,從這裡再跨幾步,就可進入四川省的嘉陵江水系。也就是寧強縣的有關資料上記載說這漢江源頭——金家坪鄉西北隅曹家林以北一帶。用GPS測得漢江南源這個瀑布的地理坐標為:東徑106°05′59〞,北緯32°14′,海拔1680米。(在1:10萬地形圖量得的地理坐標為:東徑106°08′,北緯32°41′海拔1630米)。

之後繼續進行漂流考察中,基本否定了沮水是當代漢江源的可能。

漂流到漢中,我們專程沿褒河而上去尋訪另一個源頭。褒河發源於秦嶺山脈太白縣一帶,在漢中市注入漢江,其流量、長度和流域面積都在漢江源水系中位居第一,但一直沒有人和資料將這條河流作為江源來討論。

整個漢漂結束後,楊勇返回成都和唐教授、柳教授等專家綜合幾條江源的資料分析認為:漢江江源地區水系分布很不對稱,北源區海拔較高,一般在2500米以上,流程較長,河流發育分布呈羽毛狀彙集到主流,形成沮水等幾條北源主流,垂直彙入漢江干流;南源地區海拔較低,一般在1800——1500米,大部份流程較短,河流發育分布多呈扇狀和平行主流,水系沒有北源區發育。根據以河流長度、徑流量等主導因素確定河流源頭的原則,通過資料對比和實地考察,認為以玉帶河為漢江正源較為合適。

專家們同時還認為,漢江還應該是一條多源的江河,這是其地理位置所決定的。漢江至少有兩個大來源。北岸的秦嶺,南岸的大巴山,兩組著名山系無數條小溪共同彙集成滔滔大江,所謂有融乃大。王方辰教授說,如果把漢江比作一條大動脈的話,秦嶺和大巴山上的數萬條小溪就是毛細血管,可別小看這數萬條涓涓小溪,它們是秦嶺和大巴山的精靈。秦嶺孕育了黃帝,而大巴山則撫育了炎帝,炎黃二帝是中華民族的祖先,說的再准確一點,其實就是漢民族的祖先,從這一點上說是漢江孕育了漢民族,發祥了漢文化。


精選遊記: 漢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