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誨誰不憶桃渚:南中國最適合遐想的地方

作者: 二郎山殺手

導讀御誨誰不憶桃渚:南中國最適合遐想的地方 桃渚也許是一個最適合遐想、最適合發揮想像力的地方。 出臨海市區,向東,去大海的方向約60公裡,大英雄戚繼光時代的抗倭小城桃渚要塞孤懸在經濟發達地區的鋼筋水泥樓群城鎮和四通八達的柏油馬路中,也幾乎是個奇跡。 桃渚要塞是目前國內保存最為完好的明抗倭古城,1963年被列為為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被國務院� ...

御誨誰不憶桃渚:南中國最適合遐想的地方

桃渚也許是一個最適合遐想、最適合發揮想像力的地方。

出臨海市區,向東,去大海的方向約60公裡,大英雄戚繼光時代的抗倭小城桃渚要塞孤懸在經濟發達地區的鋼筋水泥樓群城鎮和四通八達的柏油馬路中,也幾乎是個奇跡。

桃渚要塞是目前國內保存最為完好的明抗倭古城,1963年被列為為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被國務院批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

和想像的有些不一樣,抗倭古城比影視作品裡看到的那些城防要塞要小,到了桃渚鎮,車子一拐彎,城門和石牆展現眼前的時候,甚至有點失望。

冷靜下來,努力使自己以冷兵器時代的眼光來看,這的的確確是一座堅不可摧的城堡。明正統八年(1443年)為抗擊倭寇而建設的這個千戶所所城,周長1366米。全部城牆和東、西、南三座古城門現在都基本保存完好。

城牆全部用石頭砌成,號稱二丈一尺高,平均高度據目前實際測量約為4至5米。古城的東西南三座城門內,都設有圓形甕城,直徑約為10米。所謂甕城就是在城門入口處,凸出地建一個城門,再在裡面復建一個城門,引敵進來後,關閉外城大門,再關城內大門,來個“關門打狗”。不須多言,“甕中捉鱉”這句成語,是最好注解。

桃渚古城基本是個四方城,城牆其實只有東、西、南三面,原因很簡單:北面是山。

沿著石板古道爬上城北的山崗,頂上有烽火台。當年,一有敵情,守在烽火台上的戰士就放煙為號,為城中將士贏得戰鬥准備時間,當地人說,現在遠處山上還有7座殘存的烽火台,還有被稱為石柱天燈的古代航標,古航標已有1500多年歷史,高2.8米,柱子上還有以前的文字。

看完最近的一個烽火台,從古木參天的另一個方向下山,路邊的石頭上明朝大將軍胡海留下了“眺遠”兩個大字,氣勢恢宏。不遠處,還有明代書法家鮑大謀的楷書“鎮海”兩字。兩組摩崖石刻長與寬各約為1.5米。

下山在古城牆上漫步,迎面跑來幾個頑童,心中別有滋味。

這城牆,如今只是孩子們的玩鬧場所。古代將士的感覺,只有發揮想像力去遐想。

這桃渚古城真是個適合遐想的地方,孩子們的玩具就有生鏽的大鐵炮,是當地人從田裡挖出來的,貨真價實的古董兵器。當然正是文物,卻就這麼擺在風雨中。據記載,這種大炮俗稱“大將軍”,重1000斤,當年以騾車裝運,點放時則需使用大木楔入地面使本身固定。炮筒內以小鐵球和石塊緊緊填實,作用是在零距離大量殺傷敵軍人馬,炮手在點燒火藥以後也要跳進附近的工事裡以避免受傷。

民族英雄戚繼光自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至台州到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調任,抗倭八年,功勛卓著。當時,倭寇猖獗到令後人難以想像的地步:擁有可以裝載百人的大船,大舉入侵時,常常集結30一50艘船只,人數多達幾千。盛時,可以有兩萬人據守占領區內的軍事要地。劫掠的物品不限於金銀珠寶,還把當地人作為奴隸運往日本,甚至曾大批搜集蠶繭並勒令婦女們抽絲。這已經和占領軍在當地組織生產沒有多少差別。

1555年戚繼光調赴浙江新任的時候,對於倭寇的蹂躪,悲觀和惶惑遍布於濱海各省。翻看當年的歷史,有些事情令人啼笑皆非,簡直不可思議,歷史學家黃仁宇先生的《萬歷十五年》記載了一個細節:一股50至70人的海寇竟創造了一個奇跡。他們登陸後深入腹地,到處殺人越貨,如入無人之境,竟超過杭州北新關,經淳安入安徽朗縣,迫近蕪湖,圍繞南京兜了一個大圈子,然後趨襪陵關至宜興,退回至武進。以後雖然被殲,但是被他們殺傷的據稱竟有四千之多…… 戚繼光從1559年開始招募了3000名士兵。兩年之後,兵員增加一倍,1562年更擴大為10000人。

戚繼光和他的部隊在桃渚首戰告捷,九戰九捷,洗雪國恥,揚眉吐氣,大振國威。

從1559年開始,這支部隊曾屢次攻堅、解圍、迎戰、追擊,而從未在戰鬥中被倭寇擊潰。戚家軍的勝利記錄無出其右。

以桃渚這樣的要塞為基地,平定倭寇後,朝廷特將戚繼光、譚綸調到北京委以重任。戚繼光在任薊鎮總兵時,將他在臨海修築城防的經驗,運用到北方長城的增擴加強上。今天北方的明長城北京八達嶺、慕田峪、司馬台、古北口、天津黃崖關、河北山海關附近的老龍頭、角山等很多地段都是按他的規劃設計加以改進增築過的。他特抽調了曾經參加修建桃渚要塞、改建臨海城牆的三千“江東子弟兵”充任領工、監理和技術指導。現在的雄姿,臨海人認為,桃渚古城、臨海古城牆堪稱北京八達嶺等長城的“師範”和“藍本”,臨海古城當地人今天也叫做“江南長城”。

走進桃渚石頭城,感覺街道不是很規則,和當地人一聊,原來街道不筆直而建而是呈“龍型”,主街兩邊的巷道,都不對稱呼應直通,而是插齒交叉而建,為的是防敵長驅直入,便於城內軍民隱蔽、出擊。

據說,城中的居民有的就是戚家軍的後裔,這我沒有考證,不過,我願意相信這是真的,古城裡老年協會的對聯就很酷,上下聯已看不清,橫批是“青春浩氣”。

在桃渚時,除了我們,沒有見到別的游人,感覺冷冷清清。見到的當地人幾乎都是8361部隊,只有老人和孩子,青壯年大都到外面打工去了。桃渚古城裡老房子都有些殘破,小雜貨鋪是有一些的,卻沒有看到一家飯館。

漫步桃渚城內,可以說街巷至今仍保持著明清風貌,在街上亂轉,一家屋檐的木雕就讓人嘆為觀止:不僅僅是花鳥魚蟲,竟然掉的是古代的故事。

古城留於照牆、屋檐的磚雕,留於門窗、柱礎等處的石雕,留於梁坊、窗欞門戶等處的木雕,堪稱一絕。 古城的很多老房子都很值得一看,有一家的一張床,就占據了半個屋子。我們僅看看來當地資料介紹的兩處:

郎德豐古宅建於清代光緒年間,由郎氏等九代後裔,郎公——孫恆建造。古宅共有樓屋30間,平屋20間,屋套環繞東、北、西,呈凹形,中間一座完整的四合院,規模宏大,占地面積3200平方公尺。它的臨街照牆,高大嚴整,飛角凌空,古樸莊重。裡面是完整的四合院,一溜兒車廂房與插翼的樓房契合,四廊與天井道地相通。尤其令人贊賞的是,每根廊柱上精雕細刻的飾物,嵌在牆上的各式石花。凡人物、鳥獸,栩栩如生。凡花草、蟲魚形態逼真。其造型之優美,線條之流暢,圖案之富於變化,無不蘊含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高超技藝。

郎家裡古宅,建於清道光年間,由郎氏第八代後裔,郎公—昌滁建造。古宅系兩進台門,寬敞高大四合院,還有開闊的前庭,後園綴以花木魚池,占地面積2500平方公尺。雕梁畫棟,飛檐翹角,各窗、梁坊的木雕,雕琢細膩,尤其是刻在廊柱上的四頭鹿、盤龍、走獅、麒麟等動物顯行純樸、洗練。令人陶醉的是牆窗的石雕及照牆屋檐的磚雕,手法囊括線刻,淺浮雕、高浮雕、園雕,各式不同的動植物圖案,造型別致更令人神奇的是,植根於郎宅古棟上的二株孿生姐妹石榴樹,枝葉茂盛。兩樹開頭相似,樹高各約0.5米,三月開花。兩面三刀樹與棟中對稱,各約米余,造型別致,與藝人造作無異。據說,這時孿生姐妹石榴樹已有百余年了,歷經櫛風淋雨,熬霜鬥雪,還挺過了連續108天的天旱,如今颯爽威武,婀娜多姿,日夜守護在“珠瑪之巔”,堪稱一大奇觀。

城中還有一處神奇的所在——井水不犯河水”:城內有一口叫“黃衙井”的古井,是40多口古井中惟一從不干涸的井,這口井深約1米,距平行的化龍渠不過1米。令人奇怪的是,即使渠水發黃,此井卻照樣清澈,表現了“涇渭分明”的“品格”。全國著名書法家陳叔亮為此井題了“黃衙井”的井名。

古城城民風純樸,此地盛產柑橘,在街上閑逛時,一家人正在往車上裝橘子,打問價格,人家隨手就給你塞好多讓你品嘗。這裡的橘子味道好極了,是我本年度吃過的最好吃的橘子。後來回到杭州,再買了很多橘子吃,都趕不上桃渚橘子的味道。

站在古城牆望大海方向眺望,現在是看不到海的。有人說,這大約就是滄海桑田。以前,城下不遠處,就是海的。現在,海退到10多公裡以外了。

幾百年就有如此變遷?我懶得考證,就這麼看著遐想,挺美的。

再到古城四周轉轉,山水俱佳,一直轉到海邊,風景都很不錯。桃渚十三渚、石柱桃江、武坑峰林、玉壺仙岩等去城均不過數裡,均為一方名勝,都適合遐想,特別是海邊。心情好的話,你可以認為這裡是南中國最適合遐想的地方……南宋文天祥當年落荒從海道過此,詩興大發:“海上仙子國,邂逅寄孤逢。萬像畫圖裡,千岩玉界中”。

桃渚城邊不遠就是小雁蕩武坑景區,北側的入口距離桃渚古城不過1.5公裡,面積約5公裡,是一片由火山熔岩形成的峰林,頗有雁蕩山的風格。現在道路修的很好,步行毫不費力,大約兩三個小時便可實現南北穿越。一路有展旗峰、仙人擔等幾十處維妙維肖的峰岩。爬到一個峰頂,再回頭看桃渚古城,別有滋味。

再往海邊方向走,有個珊瑚岩地質公園,位於桃渚城東12裡處連盤鄉東4公裡處大堪頭,是一億四千多萬年前的噴發性古火山口,火山爆發的溶岩凝固而成整個岩體從表到裡發育著六邊形岩柱,其狀如蓬萊仙島之珊瑚,故俗稱珊瑚岩。景區面積約5平方公裡,其分布之廣,數量之多,發育之完善,為國內所僅有,據說全世界也只有兩處這樣的景觀,一處在北愛爾蘭,這另一處就是這裡了。

再有10公裡,就是海,一個叫南門坑的地方是臨海比較有名的海濱度假地。這裡的沙灘是鐵肩沙,光潔細軟,可以在上面邊從容行走邊胡思亂想或者說遐想。


精選遊記: 臨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