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上與介子】

作者: 李氏、千金

導讀????在我們的意念裡,山川形勝之地,總是人傑地靈,而山因人愈顯其名,人因有山可使英魂長居,山名人名相得益彰,從而締造出一種人文、自然景觀渾然交融的絕佳效果,這樣的所在,我們搜索枯腸大約可以想出幾處,而將山之精神與人之節操糅合得如此貼切的,我們便不能不說到綿山了。 ??綿山,即《史記》所述“文公環綿上山中而封之”的“綿上山”。《左傳》稱綿上 ...

????在我們的意念裡,山川形勝之地,總是人傑地靈,而山因人愈顯其名,人因有山可使英魂長居,山名人名相得益彰,從而締造出一種人文、自然景觀渾然交融的絕佳效果,這樣的所在,我們搜索枯腸大約可以想出幾處,而將山之精神與人之節操糅合得如此貼切的,我們便不能不說到綿山了。

??綿山,即《史記》所述“文公環綿上山中而封之”的“綿上山”。《左傳》稱綿上,後因春秋晉國功不言祿、志在政治清明的介子推被焚於此,又叫“介山”。介山,便是春秋高士介子推先生的休止處。山巔有介子推塚並祠存。

??介子推,晉國大夫,一作介之推(介推),亦稱介子。介子推出身事跡見諸文獻的極少,歷代典籍所載介子推故事,均與奉公子重耳出亡一事有關。晉室“驪姬之亂”後,晉公子重耳避難奔狄,隨行賢士五人,介子推即是其中之一。准此,則介子推早年也曾隨重耳在外逃亡19年。風餐露宿,飢寒交迫,備嘗“險阻艱難”。重耳最終能返回晉國,立為晉君,介子推居功不小。

??而介子推“割股奉君”,更成為千古佳話,流傳千載而不衰。《莊子》曰:“介子推至忠也,自割身股以食文公。文公後背之,子推怒而去,抱木而燔死。”故事的原委很簡單,據《韓詩外傳》載,謂重耳亡時,頭須(一作裡鳧須)偷光了重耳的資糧,逃入深山。重耳無糧,在衛地向農戶討飯不成,反被扔土塊嘲弄。重耳飢腸轆轆,餓得頭暈眼花,介子推不忍主公遭罪,就割下自己大腿部的肉熬湯給重耳喝。重耳感動得嗚嗚直哭,表示日後定要厚報。

??這個故事在坊間流布最廣,大約也是應合了歷朝歷代以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明百姓對忠義節操的一種強烈認同。先秦大詩人屈原在《九章》中曾寫道:

??“介子忠而立枯(指抱樹而死)兮,文君寤而追求。封介山而為之禁兮,報大德之優游。思久故之親身兮,因縞素而哭之。”

??屈原這首詠介子的作品,就提到了春秋時期最動人的這段君臣故事。“思久故之親身兮”,即指介子推“割股奉君”事。後來介子推退隱綿山被焚身亡故,晉文公追念不已,身著白色喪服,頓足哀號。現在,綿山即有地名為哀號坡(後更名為艾蒿坡)。

??至於介子推不言祿故事,史書中多有記載。《左傳·僖公二十四年》:“晉侯賞從亡者,介子推不言祿,祿亦弗及,遂隱而死。晉侯求之不獲,以綿上為之田。”《史記》載:“文公修政,施惠百姓。賞從亡者及功臣,大者封邑,小者尊爵。未盡行賞,周襄王以弟帶難出居鄭地,來告急晉。晉初定,欲發兵,恐他亂起,是以賞從亡未至隱者介子推。推亦不言祿,祿亦不及……使人召之,則亡。聞其人綿上山中,於是環綿上之山中而封之,以為介推田,號曰介山。”這是春秋周襄王十六年(前636年)的事,介子從時人的視野裡消失後,文公追思封賞,介山從此得名。它也是我國惟一以人為名的名山。

??後來曾有人提出疑義,認為“綿上”應在近國都之地。崱梼忛縣惣岞桳綿嶳丆懎稱擵彫綿嶳丆嬤嬋沃。《漢書·武帝紀》詔曰:“朕用事介山,祭後土,皆有光應。”《地理志》:“汾陰,介山在南。”《楊雄傳》:“其三月,將祭後土,上乃師群臣,橫大河,湊汾陰。既祭,行游介山,回安邑,顧龍門,覽鹽池,登歷觀陡西岳,以望八荒。雄作《河東賦》曰:‘靈輿安步,周流容與,以覽於介山。嗟文公而愍推兮,勤大禹於龍門。’”壜見漢時屓桳擇說矣。

??但後世多數典籍多引述前說。西晉杜預《左傳集解》:“西河介休縣南有地名綿上。”《水經注》:“石桐水即綿水,出介休縣之綿山。北流經石桐寺西,即介子推之祠也。”袁崧《郡國志》曰:“介休縣有介山,有綿上聚子推廟。今其山南跨靈石,東跨沁源,世以為之推所隱。”前史載之,無異辭也。

??歷史的某些隱秘空間,在時光的演繹中慢慢被封存了,介子生活的年代距離我們太遠,以至於說起來,我們其實連追憶的資格都沒有。他的存在遠遠超出了我們可以觸及的時間範圍。而現在我們要記述這些,透過一些泛黃的紙頁與他的目光對接,心中的忐忑自不必多言;2600多年的光陰過於久長,即使我們打點精神也只能勉強記得數十年間的事;他也許會在遙遠的古代看到身後事,猜測許多年後我們會說起他,也許呢,他不會像後人們這樣善於聯想;在他的世界裡,可能有許多值得一提的事情,可是在後來,被無數人講述的就剩下了那麼幾件,就這幾件,就足以使他傲立在漫漫歷史的長河中。

??真要細說起來,山的生命力比人的生命更要久遠得多。人與山相比,總是顯得幼稚可笑。綿山雄踞太岳山(霍山)北端已達上億年,而它出露最古老的地層則在28.5億年前,屬中上古生界變質岩系;後經多期滄海桑田變化,約在1億年前的中生界燕山運動期形成了現在山的雛形。最高海拔2566.6米,相對高度1300米以上,是晉中盆地東南部的一道天然屏障。

??不過,自有據可考的歷史算起,綿山的年齡也就是2600多歲,它是我國歷史記載最早的名山,自有介山之名始,才有了它靈性的生命力。《中國歷史地名辭典》:“介山,又稱介休山、綿山,在今山西介休東南。”


精選遊記: 晉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