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林寺與傅大士

作者: GLANSE

導讀佛教傳入義烏境內歷史較悠久。據清嘉慶七年(公元1802年)修的《義烏縣志》18卷《寺觀》記載,全縣寺觀(庵)共計91處,另有道觀庵61處。解放初期統計,我縣境內共有寺17處,庵13處。其中:梁朝建的有雲黃寺、雙林寺;唐朝建的有五雲寺、蕭皇岩;宋朝建的有聖壽寺、銅山岩、海雲寺、德勝岩;元朝建的有回龍寺、赤山寺、仙山寺;明朝建的有畈田朱經堂、禪明寺、白雀 ...

佛教傳入義烏境內歷史較悠久。據清嘉慶七年(公元1802年)修的《義烏縣志》18卷《寺觀》記載,全縣寺觀(庵)共計91處,另有道觀庵61處。解放初期統計,我縣境內共有寺17處,庵13處。其中:梁朝建的有雲黃寺、雙林寺;唐朝建的有五雲寺、蕭皇岩;宋朝建的有聖壽寺、銅山岩、海雲寺、德勝岩;元朝建的有回龍寺、赤山寺、仙山寺;明朝建的有畈田朱經堂、禪明寺、白雀寺;清朝建的有胡公殿、龍德岩、太寧庵。所有這些寺觀,當時都具一定的規模,對本縣和鄰縣人民皆有一定的影響。其中,以雲黃寺、雙林寺的歷史最為悠久,特別是雙林寺,在相當一個時期內,影響很廣,可說是名聞遐邇,尤其是在日本。

傅大士傅翕,字玄風,義烏合作鄉稽亭裡人。南朝齊建武四年(公元497年)五月八日出生,以農漁為生。在24歲那年,在一位叫嵩頭陀達摩的天竺僧的指導下,開始信奉佛教,並在雲黃山雙壽樹之間結庵修行,自稱是“能解脫眾生之苦的善慧大士”。因梁武崇信佛教,乃於中大通六年(公元534年),他派遣弟子傅旺進京上書,稱梁武帝為國主救世菩薩,深得梁武帝的欣賞。不久,他被召至京講經說法。一時間名震京城,皇帝以至公卿大臣都聽他的說教。有的還皈依他的門下。後梁代末年鬧飢荒,他又率領其門徒上山拾橡栗,采野菜,煮粥施舍,救活了鄉裡民眾甚多,深得民眾的愛戴。同時,他又依據佛典,大力弘揚佛法。雲黃山和傅翕之名傳聞天下,人們都稱他為“傅大士”。建寺歷史最早的是縣南的寶林禪寺,座落雲黃山(又名松山)下(現屆合作鄉)。南朝梁普通元年(520),由傅翕(字玄風,稽亭裡人)依雙梼木結庵。梁中大通六年(534)檀越賈曇穎即此開基建寺,名雙林佛殿。梁大同六年(540)博翕派遣弟子博荏進京上書,尊稱梁武帝為“國主救世菩薩”。不久傅翕被召至京城講經說法,梁武帝及公卿大臣都親臨聽其說教。故雲黃山和傅翕之名傳揚天下,稱翕為“傅大士”(大士即菩薩)。雙林佛殿也成為當時名剎之一。傅大士又在雲黃山頂創建七佛庵(明初更名雲黃庵),有七佛閣。建行道塔3座,各為7級。清康熙十六年(1677)八月二十七日夜間,3塔均被暴風刮倒。據記載,傅大士入定於陳太建元年(569)農歷四月廿四日。骨灰分兩份,一份安放塚上塔中,一份安放山頂塔中。其塚上塔應在雲黃山中,但今已難覓遺跡。山頂塔即雲黃山頂之塔,千余年來屢經修葺,今猶巍然獨存。另一塔址已無考。後經隋、唐、五代,至宋代已成為規模宏大的江南名剎。北宋時,僧舍猶余千二百楹。英宗治平三處,賜寶林禪寺額,徽宗大觀二年賜田20頃。因傅大士開始結庵雙壽樹間,人們一般稱雙林或二林,敕名寶林禪寺。雙林禪寺南宋嘉定年間,宋寧宗品定天下禪宗叢林,選出禪宗十剎,雙林被列為十剎之八。元、明、清三朝,雙林雖屢興廢,然仍保持相當規模,在國內外均有盛名。

據《雙林寺考古記》一書中的記述:元朝助重修雙林禪寺原先銘雲:“雙林寺者浙水大剎也”,黃晉卿學士諸如公寶林疏雲:“遒眷雙林勝境,猶存十剎舊名”。明佚名氏選重修雙林禪寺序雲:“烏傷上游,古剎雙林,在震旦國中,稱莊嚴第一”。清許乾重修林鐵塔記雲:“雙林寺宇,號稱天下第三,江浙第一”。由此可見雙林當時之盛況.雙林寺屢劫屢興,香火不滅,在連續興盛數百年後,於徽宗宣和三年,方腦起義,寺遭丘燹,“不幸煨盡,一椽不存”。高宗紹興二年,傳姓後裔領銜,募緣重建,捐得金錢寺十余萬,“以其年春經始,三年冬造成,其高八十尺,而廣倍其半,莊嚴妙好,迥出空際”。紹興四年,東陽賈刪定廷佑,為範洪鐘,建三藏殿,至元朝,由於元室諸帝崇尚喇嘛教,雙林寺日趨衰落,殿堂門廡諸屋子宇,次第傾毀,化為榛莽,僅存山門、藏殿、僧堂、大士殿而已。迄順商至正二年秋,雲龍禪師來雙林住持,以說法化緣為已任,積工巨萬,前後七年,起廢為新,使雙林再度中興,到了明朝,先後興建,單在思宗一朝,就有四番,前後工計17年。

雙林寺真正衰落不振應從清朝始。高宗乾隆四十五年,寺遇火災,一時未易完復,僅僅修其後殿,然猶存僧舍五房。同治七年(1861年),太平軍攻陷義烏,“垣瓦傾頹,椽梁毀折”,僧舍僅存仁、信兩房。同治七年(1868年)寺僧逢春、學蓮、學成敦請董理協募重修,鳩工於其年秋八月,告竣於冬之十一月。光緒二十七年,天台僧慧泉來寺駐錫,悲此勝跡,沒於荒徑,遂邀奉化孫玉仙居士醵資萬金,經二十余年慘經營,建成大悲閣一宇,雕千手觀音一軀,大悲咒像84尊,輪奐一新,惟余舊有大殿山門等未曾修葺。1928年冬,慧泉法師歸西,其徒志慮不一,彼此參商,爭奪方丈之職不下,縱火焚寺,致使新建大悲閣三進、兩廡數十楹盡罹火劫。火毀後,寺內僅存破舊山門和殘破僧房五十余間,大殿五間,總共60間之數,與宋朝一吉二百余間相比,顯見荒涼破敗。1949年初,雙林寺只有山門、觀音閣、中殿、上殿等十多間房子,寺內和尚僅留十多個人,1958提,雙林寺徹底被毀,原山門成為水庫大壩,舊址被埋入水底,就連高丈余,鑄有梵漢兩體楞嚴經的東南第一大工業鐘也被擊成碎塊,當作廢銅送供銷社帳購,現存文物除雙林鐵塔外,只能見到隋唐瓦當殘片和呈現在庫底的一片殘垣斷壁。雙林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山上有宏偉殿宇,精湛的雕塑,又有七佛庵、行道塔、鐵塔以及石經幢等萬事具古建築,都是我歷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也為我們研究古代建築和文化留下了可貴的資料。同時,雙林地靈人傑,高僧輩出。他們曾寫下了不少佛學著述和詩文,是我國文化寶貴遺產。另外,雙林還與日本佛教有過密切的關系,曾為中日文化交流作過貢獻。唐、宋以來,浙江的經濟、文化均有較大的發展。沿海明州(寧波)、溫州航海業也有較大發展,中日間來往日益頻繁。日本佛教人士傾慕我國佛教文化的豐富和名山大剎、山水風景的秀麗,紛紛來浙朝祖庭、參禪學。北宋約有20余人,南宋、元、明各代均有上百名日僧來浙。他們來浙主要到台州的天台山;明州的天童、育王;杭州的經山、靈隱、淨慈;也有到婺州(金華)雙林、湖州道場、溫州江心的。特別是元代以後,日本僧人到雙林的逐步增多。其中最著名的有日本平安時期(公元976-977年),即我國宋太宗年間,日僧源信曾與雙林有過往來。源信是日本的高僧,在淨士、天台、慈恩、禪宗等方面都有較高造詣。宋太宗端拱元年(公元988年),源信曾將他寫的淨士宗專著《往生要素》托宋高、楊仁帶到中國,後來轉到了雙林七佛道場行和尚。行和尚於992年請楊仁給高僧帶去回信一封、經典一批。宋太宗淳化三年三月(回信的同一年),源信又將他寫的《因明論疏四相違略德釋》三卷托宋高、楊仁轉交給行,並另抄一份請行轉交西安慈恩寺弘道大師的門人,要求決疑。由此,可見雙林與日本佛教文化交流之一斑。元代時,日僧到雙林主要有鐵印景印、寂室無光、大拙祖能等。他們都在雙林往過一段時間,拜雙林僧為師,學習中西佛學。如大拙祖能,在中國住14年。拜雙林住持東陽德輝為僧,潛心參學,回國後在常陸之間開創楞嚴寺,向他求學的僧眾達3萬多名。寂室無光等回國後開創寺廟住持大剎,弘揚中國禪風,也影響甚大。他們是中日文化的溝通者,為日本佛教文化作過重大貢獻。同時,在雙林寺住過的中國僧也有到日本傳教的。其中最著名的是元代高僧明極楚俊。他曾住持過雙林。元文宗天歷三年(公元1329年),他應日本佛界的邀請,與竺仙梵仙一同東渡日本,歷住建長、南禪、建仁等大寺。他宣揚中國式的禪風,對日本上流社會的精神生活起到了顯著的感化作用。許多公卿、武士向他學禪,深得當世的尊重。明極楚俊擅長詩文,對日本文學的影響也很大,許多詩文流傳至今。直到現在,一些日本的佛教界人士還問及雙林,可見雙林對日本佛教文化影響之深遠。



(塔山霞光)


精選遊記: 義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