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第一游:雪竇山上見彌勒

作者: 泥點子

導讀2009年的第一天,天氣晴好,陽光充沛,是個出游的好日子。對奉化溪口雪竇山上的露天彌勒大佛,慕名已久。趁著今日的元旦假期,又逢好天氣,加上路途又不遠,我便輕裝就簡,想去觀賞一番。 第一次來奉化溪口,是兩年前的一個桃花盛開的季節,那時一個人放足從武嶺門入得,施施然穿梭過蔣氏故居,循著碧波如鏡的剡溪水,一路尋到一個鬧中取靜的桃園裡,在一樹一� ...

2009年的第一天,天氣晴好,陽光充沛,是個出游的好日子。對奉化溪口雪竇山上的露天彌勒大佛,慕名已久。趁著今日的元旦假期,又逢好天氣,加上路途又不遠,我便輕裝就簡,想去觀賞一番。

第一次來奉化溪口,是兩年前的一個桃花盛開的季節,那時一個人放足從武嶺門入得,施施然穿梭過蔣氏故居,循著碧波如鏡的剡溪水,一路尋到一個鬧中取靜的桃園裡,在一樹一樹開得爛漫的桃花叢中,飽覽了一番水蜜桃花別樣紅的勝景。

這第二回,由於有了最初的記憶,對於上雪竇山的交通,便不至於讓我這個“路盲”措手不及。在溪口車站轉乘去雪竇寺的中巴車的客流量沒有想像中的多,司機要等乘客坐到一定的人數,方才駛動車子前往。這一路上,山路坡度可不低,轉角又甚多,山路十八轉,要換作古代,必然是艱辛之旅途。在現代交通技術的驅動下,費時不多,大概二十來分鐘,即至目的地。

眼下是自駕游盛行,下了車放眼之處停滿了私家車,鱗次櫛比,這在如今假日的各個景區門口也算是見怪不怪的景像了。還沒進雪竇寺門,我遠遠地便望見了半山腰上那尊大肚羅漢像,金燦燦的奪目。

雪竇山,望文生義,我總覺得這個地方應該是有雪的,總覺得有雪了才顯得高潔。也許是受王子猷“雪夜訪戴”之類的故事所累,容易想入非非。在我們南方,除了2008年初這50年一遇的雪災,有積雪的日子是少見的。聽說此處近鄰的商量崗倒是有一個人造滑雪場,但終究不是天然的,總會缺少一點自然天成的韻味。

雪竇寺,其實有個比較知名的別號,叫“應夢道場”。雪竇寺志》載:宋仁宗趙楨夢游到一處清幽秀美的山川古寺,於是醒來後“詔圖天下山川以於是,披覽及於雪竇,恍於夢合。”頓時龍心大悅,賜號“應夢道場”。福從天降,皇帝老兒還免除了雪竇寺一帶山民徭役。所以,雪竇寺有“始於晉,興於唐,盛於宋”之說。 前幾個月,由政府搭台、群眾唱戲,在雪竇山還轟轟烈烈搞了一次彌勒文化節。雪竇寺的彌勒道場緣於奉化的“布袋”和尚的傳說:早在五代梁時,奉化有一個身材圓胖、大腹便便的游方僧人,整天於人面前笑逐顏開,行事又有點瘋瘋顛顛,不著常規。這種情狀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天台山的濟公和尚。由於這個“怪”和尚常常身負一只布袋,所以被人們稱作“布袋”和尚。

傳說,“布袋”和尚身後背著的這個口袋是有講究的,遇到人的時候,他即放下口袋。如果見那人一副茫然的樣子,他就把口袋再背起,然後唱著歌揚長而去。有人作了這樣的理解:當布袋和尚放下口袋,意味著勸人把世俗的一切都放下,放下了,自然就解脫了。如果不能放下,那就挑起來。

“布袋”和尚在坐化前留偈說:“彌勒真彌勒,合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世人才曉得“布袋和尚”原來是彌勒化身。

對於彌勒佛,我印像最深的是莫過於小時候在寺廟裡常常見的那副大肚皮、樂口笑的形像。特別是這樣一首對聯:“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充滿哲理,至今念念不忘。

進了第一道寺門,再上山門,先得買門票。這個彌勒大佛景區是2008年11月開幕的,售票窗口貼著告示,說至2009年4月30日為優惠期,原價90元的門票折後60元;其中,如果是奉化戶籍的居民,憑身份證享受10元一人的優惠待遇。這個本土化的“VIP”待遇,可謂頗具中國地方主義色彩。我手持一本綠色證件,從綠色通道進入,則享受了免票的“特殊關懷”。

跨進了內院,見好多建築剛修繕一新,有的區域有工人在忙碌著,大動土木,還在興建之中。我今天的目標是奔大佛來的,只要可以看得大佛就行了。一步步地朝著大佛走近,一遍遍地按動手中的相機,時而遠景、時而近景,把佛像收入這方寸之間。上至平台處,一下子空曠了,一陣陣的寒風吹得緊,一個勁地脖子裡鑽,裹緊大衣,大步地邁上一個個台階,漸漸拉近著與彌勒的距離,心忍不住雀躍了幾分。


(人間彌勒)

不能不說,彌勒佛是眾佛形像中最具親和力的佛。單看他笑容可掬的模樣,看著看著就讓人樂了,世俗裡的煩心事即使做不到拋置腦後,也衝淡了幾分。笑,往往是最好的藥。

不能不說,彌勒佛由外而內都具有真和樸的性情。且看彌勒之相,兩耳垂肩、坦胸露乳,不做作,極盡自然之態。心寬體胖,心無千千結,以一顆寬容或包容的心,對人對事對己,這才是真、善、美。

不能不說,彌勒佛一臉的福相,咧著嘴只管憨笑,童心未泯,這都是被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渾身上下都可概括為一種平民化的福文化的代表。

所以,此刻我與彌勒大佛雖近在咫尺,我也不覺得這淨高33米的彌勒佛像有多麼地莊嚴;雖說這佛身面積6600平方米、用1200噸鋼材和錫青銅鑄就,我也不覺得有多少地偉碩、高不可攀。

立在蓮花台上,我沒有頂禮膜拜,也沒有虔誠地肅然起敬,只是仰起頭,與彌勒對視著,然後衝著微微一笑,心也樂了。因為這一瞬,我似乎感念到了這樣四個字:樂己,悅人。

出了寺門,冬陽暖熏,目光滑落至路道上一排排賣奉化芋艿頭的攤位上,當地有名的土特產,生的堆疊得高高的,熟的在鐵鍋裡冒著熱氣,它們在這裡都被賦予了一個很有佛緣的名字,叫“羅漢果”。這又讓我想起了那大肚羅漢,胖胖憨憨的,樂在心頭。


精選遊記: 奉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