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門

作者: 歐元

導讀站在我家陽台往西看,能夠看到連綿的青山,其中有一座叫做鳳凰山,鳳凰山的腳下,曾經是南宋的皇宮。當1138年趙高宗遷都杭州,他和他的子民們開始了“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的生活,但是在享受令人心醉的暖風時,他們不會想到,100多年後的1279年,他們的後代,以及10萬南宋子民,卻在幾千公裡外的廣東新會,投海自盡,為大宋王朝劃上了一個悲壯的句號� ...

站在我家陽台往西看,能夠看到連綿的青山,其中有一座叫做鳳凰山,鳳凰山的腳下,曾經是南宋的皇宮。當1138年趙高宗遷都杭州,他和他的子民們開始了“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的生活,但是在享受令人心醉的暖風時,他們不會想到,100多年後的1279年,他們的後代,以及10萬南宋子民,卻在幾千公裡外的廣東新會,投海自盡,為大宋王朝劃上了一個悲壯的句號。今年冬天,我從南宋王朝的起點出發,去探訪了南宋王朝的終點。從新會客運站坐到古井鎮的中巴,下車後換乘到南門橋的中巴,往南珠海方向行駛十幾公裡,就到了宋元崖門海戰文化旅游區入口,在宋元崖門海戰遺址之一——崖山上興建的仿古建築群。所謂崖門,因東有崖山,西有湯瓶山對峙,延伸入海,就像一對半開半掩的大門,因此而得名。崖門是西江、潭江進入南海的出海口,在1278年6月到1279年2月期間,崖門東側的崖山曾建有南宋王朝的最後一座行宮。從宋滅亡到明成化年間,崖山荒草連天、人跡罕至。1476年,明代著名理學家陳獻章倡議並獲當時朝廷批准在此修建了大忠祠。隨後又先後建起慈元廟、義士祠等廟宇。500多年來曾幾廢幾興,直至抗戰期間被日寇徹底夷為平地。解放後,重建了崖山祠,祠內設有慈元廟、大忠祠、義士祠、白鷳亭、望崖樓等十六處建築,在此基礎上,在崖山祠外種了些梅花,鋪了些草,就成了現在的宋元崖門海戰文化旅游區。因為很少有崖門海戰的相關文章,我在這裡也簡單介紹一下這場戰役:1279年2月,元將張弘範從水路進攻駐扎在崖山的宋朝末代趙昺(念“丙”)朝廷,後來攻占了廣州的西夏後裔李恆也帶領援軍也加入戰事,從北面陸路夾攻。宋軍兵力號稱20多萬,實際其中十多萬為文官、宮女、太監和其他非戰鬥人員,各類船只千余艘;元軍張弘範和李恆也有近十萬人,戰船數百艘。經過20多天的戰鬥,宋軍被南北夾擊,切斷水源和給養,彈盡糧絕。宋朝統帥張世傑見大勢已去,抽調精兵,突圍而去。左宰相陸秀夫見無法突圍,便背著8歲的趙昺跳海自殺,隨行十多萬軍民亦相繼跳海或鑿沉船只自殺。七日後,十余萬具屍體浮於海上。張世傑希望奉楊太後的名義再找宋朝趙氏後人為主,再圖後舉;但楊太後在聽聞宋帝昺的死訊後也赴海自殺,不久張世傑在大風雨下溺死(有說自盡的)於平章山下(今廣東省陽江市西南的海陵島)。 當時已經被俘的文天祥在崖門外的元朝船只上目睹了海戰的全過程,最終留下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傳世名句,以及讓人肅然起敬的民族氣節。崖門海戰後,中國在歷史上第一次完全淪陷於外族。不少國外的史學家將宋朝滅亡視為古典意義中國的結束,所謂“崖山之後,已無中國”。結束了崖山祠的懷古,懷著對這些為國殉難的死士們的崇敬心理,出宋元崖門海戰文化旅游區大門,沿公路右手轉彎往南步行2分鐘,右轉一條小路,繼續步行2分鐘遇一丁字路口,左手轉彎,水泥路盡頭,左手轉彎,是楊太後的陵墓。因為條件簡陋,是用蠔殼建成的,也是國內罕見的。海戰遺址中還有一塊奇石,1962年田漢先生在此題詞“宋少帝於丞相陸秀夫殉國於此”,問了當地人,說是在海軍基地內,無法探訪。離開楊太後陵墓,穿過冬天干旱的田野,回到公路邊,繼續乘坐到南門橋的中巴,往南行駛5公裡後到達崖門古炮台。古炮台最早設置於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倚山面海,緊緊扼守著珠江八大出海口之一——崖門通往南海的進出水道。炮台呈半月城垛型,全長180多米,高約6米,上下兩層共43個炮位對准海面,雄偉壯觀,為廣東省沿海現存最大的單體古炮台。站在炮台,炮台下是滔滔的江水;遠眺崖門大橋,崖門大橋外,就是伶仃洋了。



(鳳凰山夕照)



(崖山祠全景,遠處就是崖門海戰的戰場)



(楊太後墓)



(崖門古炮台)


精選遊記: 江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