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出清明·南出端午

作者: 李氏、千金

導讀中國人是一個喜歡過節日的民族,是一個喜歡用節日來紀念一些有意義事情的民族,是一個喜歡用節日紀念那些值得崇拜的人或神鬼的民族。因此中國有著非常多的民俗節日,這些節日中有紀念事情的,有紀念神鬼的,但是為紀念人而設立的節日只有兩個,而這兩個節日都是在距離我們很久遠的春秋和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的。在此後的兩千多年中,人們再也沒有為什麼人設立� ...

中國人是一個喜歡過節日的民族,是一個喜歡用節日來紀念一些有意義事情的民族,是一個喜歡用節日紀念那些值得崇拜的人或神鬼的民族。因此中國有著非常多的民俗節日,這些節日中有紀念事情的,有紀念神鬼的,但是為紀念人而設立的節日只有兩個,而這兩個節日都是在距離我們很久遠的春秋和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的。在此後的兩千多年中,人們再也沒有為什麼人設立過全國性的紀念節日。這兩個節日就是寒食清明節和重五端午節。公元前638年,春秋時期,晉國內亂,公子重耳在外流亡十九年,途中飢寒交迫,昏死在荒郊,大夫介子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熬成肉湯,救活重耳。重耳復國,號晉文公,封賞群臣,只有介子推不邀功請賞,功不言祿,攜母隱居介休綿山(山西省介休市東南20公裡),晉文公放火燒山逼介子推出山,介子推隱跡焚身,抱柳樹而死。晉文公為悼念他,下令子推忌日禁火寒食,名為寒食節。第二年寒食節翌日,晉文公重上綿山悼念介子推,想到流亡途中,介子推割股奉君後希望他活下來回到晉國當清明國君的話,遂把那天定為 “清明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於農歷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九章·惜往日》之後,抱石投身汨羅江死,人們為了紀念這位愛國詩人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端午節。寒食清明節從春秋時期設立,重五端午節從戰國時期設立;寒食清明節是為紀念春秋時期,晉國大夫介子推割股奉君,功不言祿,攜母隱居山西介休綿山,而設立的節日;重五端午節是為紀念戰國時期,楚國大夫屈原忠君愛國,清正賢明,秦國滅楚殺身成仁而設立的節日;寒食清明節是為紀念介子推,隱居山西介休綿山後,晉文公求訪三日不見,以放火燒山相逼,結果介子推母子死於熊熊烈火之中,晉文公為表示自己對過錯的懊悔,而設立了寒食清明節;重五端午節是為紀念屈原,楚國被秦國破城後,堅決不投降秦國,寧願一頭扎進湖北岳陽汨羅江中被滾滾江水淹沒,也不做亡國之臣,後人為紀念屈原而設立了重五端午節。寒食清明,重五端午,一北一南,傳承著中華民族對忠孝、仁義、真誠精神的崇敬之情;介子推,屈原,一北一南,跨越了時空,精神共鳴,使屈原投江之前在絕筆《九章·惜往日》中寫下:“介子忠而立枯兮,文君寤而追求。封介山而為之禁兮,報大德之優游。思久故之親身兮,因縞素而哭之。”感嘆自己沒有像介子推那樣遇到了晉文公那樣的聖明君主。介子推遇火焚身,屈原投江自盡,一火一水,向後人揭示的是水火無情,人格無價的道理;向後人揭示的是水火可亡人,忠孝仁義共天地的道理;向後人揭示的是生命誠可貴,氣節價更高的道理。寒食清明節和重五端午節的設立,是我國勞動人民對這兩位偉大先賢充滿無限崇敬的表達,是對忠孝、仁義、真誠精神的崇敬,這不僅標志著中國人民追求正義、真理的情懷,更標志著一個偉大的民族之所以能夠歷經歷史滄桑而沒有消亡,正是因為有了這樣豐富內涵的載體,中國人才能夠懷念這些先賢,世代去親身感悟那些充滿完美人格的光輝!也正因此,山西介休的綿山,才成為一座充滿歷史氣息,偉大人格氣息,偉大民族氣息的歷史文化名山,湖北岳陽的汨羅江,才成為一條鑒證歷史沿革,時代變遷,文化延續的歷史文化名江!



(資料)



(綿山)



(綿山)


精選遊記: 晉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