繡球之鄉的新與舊--陽春三月廣西行之靖西舊州

作者: 坐看青苔

導讀繡球之鄉的新與舊--陽春三月廣西行之靖西舊州3月2日下午,從碩龍鎮乘車,約2小時到靖西縣城。從長途車站出來,往熱鬧的縣城中心尋找住處。靖西縣城有些路段泥濘坑窪,我攜帶的有拉杆的雙肩大背包此時顯示了優越性,路好時便拉著走,反之則背到肩上。在距離長途車站數百米的地方找了家旅館(名曰昆侖飯店),雙人間有衛生間、熱水淋浴及電視,衛生尚可,每天70元� ...

繡球之鄉的新與舊--陽春三月廣西行之靖西舊州3月2日下午,從碩龍鎮乘車,約2小時到靖西縣城。從長途車站出來,往熱鬧的縣城中心尋找住處。靖西縣城有些路段泥濘坑窪,我攜帶的有拉杆的雙肩大背包此時顯示了優越性,路好時便拉著走,反之則背到肩上。在距離長途車站數百米的地方找了家旅館(名曰昆侖飯店),雙人間有衛生間、熱水淋浴及電視,衛生尚可,每天70元。傍晚到縣城閑逛。同很多地方一樣,其建設風格及商業上沒有多少地方特色。唯有路邊的棕櫚樹上,不知是花還是果實的紅色小顆粒,是頭次見到。在一家中西結合的快餐店要了鴿子湯(6元)和奶油烤玉米(3元),權當晚餐。3日早,在旅館旁邊的“南寧風味小聚”吃了早餐。炒河粉加雞蛋7元,味道不錯。餐後,在附近乘小公共到舊州,離縣城約十余公裡,車票3元。來前,朋友看到有網友介紹曾到繡球之鄉舊州古鎮,說附近還有個景點叫鵝池。我一聽到有古鎮與民俗便興致勃勃。車上,朋友向售票員打聽這兩個地方。她熱心地介紹:舊州有個習俗,每年從陰歷的2月初四(今年為陽歷2月28日)開始,要做齋7天(有說5天)。我們去的那天是陰歷2月初六,正在做齋期間。並說鵝池有一口泉眼,但池子等建築都是新修的。新修的東西不稀罕,我們便打算一門心思寬松地看古鎮。半個多小時到舊州。沿著吊有一個大繡球模型的醒目路標前行,走不遠便看到了一座新修的大門。進門一路尋覓,哪有什麼古鎮,絕大多數都是新修的兩層民房。其間雖有少數舊宅,也是格局比較簡單、常見樣式的一般民房。(老房4)倒是幾乎家家的門楣上,都懸掛著繡球。從不少人家敞開的大門處,可見裡面正在縫制繡球的女子。有的人家還有賣繡球的櫃台或架子,擺放或懸掛著大大小小色彩鮮艷的繡球。繡球用綢布制作,由12個瓣組成,上面用手工刺繡出各種圖案。最小的約二、三釐米,價格5元;大的數十元至數百元價格不等。回來後上網查詢得知:舊州是一個以壯族為主的村落,自古以來有制作繡球的傳統。繡球是壯族青年男女求愛定情的信物。但據靖西縣志記載,靖西歌圩原本在今天的地州鄉魯利村一帶最為盛行,由歌圩衍生的拋繡球活動也在魯利村最為常見。而之所以現在舊州取代了魯利,成為最負盛名的“繡球之鄉”,與本村一位叫朱祖線的“繡球王”密不可分。他在舊州做了兩件讓人津津樂道的事:1984年,廣西舉辦第一屆“三月三”民歌節,朱祖線和幾位靖西鄉親受邀表演壯族舞蹈。當時他在腰間纏了一個姨媽給他做的小繡球當道具,被一位外國友人看上,纏著他非買不可。最後,他伸出3個手指頭,意思是3元錢。沒想到外國友人一下子就把30美元塞到了他的手裡,換走了這個直徑4釐米的小繡球。從那時起,朱祖線開始琢磨做繡球。1995年底,朱祖線做了一對直徑1米的大繡球,由廣西婦聯送到北京參加世界婦女大會。這對繡球一經展出,驚艷四座。1996年初,《人民日報》記者對朱祖線進行了跟蹤報道,並在文章中稱他為“繡球王”。從此,靖西舊州繡球一舉成名。此後,朱經常拿著繡球,讓縣裡有關部門當做樣品到各地展出。其間,他開始收到訂單,一個人忙不過來,就把訂單分給鄉親們做。為了滿足訂單要求,繡球的大小、工藝、意義都發生了變化。繡球不但越做越大,還能精確地控制大小,直徑從原先的“乒乓球”大小,做到了直徑2米多。改良後的繡球不再局限於繡鴛鴦、蝴蝶和龍鳳,代表長壽的仙鶴、喜慶的喜鵲等,都成了繡畫的新元素。繡球漸漸由定情信物演變成吉祥物,頻頻亮相於國內外重大場合,舊州也成了遠近聞名的“繡球之鄉”。近年,舊州成立了刺繡技術協會,專門組織大家制作繡球。如今在舊州,上到七八十歲的老奶奶,下到六七歲的小女孩,差不多都會制作繡球。附近村屯的許多村民也趕來學做。據說,繡球現在已經成為全村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少婦女,平時除了干農活,就是做繡球。2008年,舊州村共有496戶、1250人從事刺繡,共生產28萬件繡球和繡品,戶均收入6149元。舊州最美的景色,當屬文昌閣一帶。沿著街道向東走,村邊有一條清澈的小河,河邊垂柳依依,掩映著水邊濯衣的女孩兒;遠處田園平展,青峰聳立,雲煙裊繞,一幅天然詩意畫面。造型古拙的文昌閣,就修建在河中的小島上,置身於這秀水青山之中。河中,有一座小石橋通到閣中。閣中,有考上大學學子還願的牌匾。舊州正在做齋的景致,是家家戶戶門前,都擺有一個盛滿米的瓷碗,上面插著印有“南無阿彌陀佛”的紙簽,門上都插有柚子葉。向村民詢問此為何意?年紀大的人講話聽不懂,年輕人答搞不清。

村子中間,有座古戲台,上面布置得很熱鬧,正面掛滿了中國民間信奉神靈的畫像,比如八仙、女媧娘娘、九天玄女娘娘等。據當地人稱:“都是那些正仙,好仙,保佑人間的仙。”

戲台上,圍坐了很多村民,在用紅紙折疊一種類似球形的物品。戲台中間,地上放有一些行李和鋪蓋,一個身著西裝的中年男子,頭頂及身上戴有一些不倫不類的裝飾。

村中的丁字路口,矗立著一座兩、三人高、色彩鮮艷、面目猙獰的鬼王塑像。

牆壁貼的紅紙上,張榜公布著為廟會捐款的名單及錢數。本村居民每人集資15元。也有經濟條件好的,捐50或100元的,還有一家企業贊助了1000元。網上查詢,廣西媒體對此有一則報道:“齋戒五日、演戲劇;燒‘鬼王’、請神仙。昔日的迷信活動,今天傳承民俗變身旅游節目。靖西舊州:60年後再見‘鬼王節’。2月28日,農歷二月初四,靖西舊州古街舉辦了一個特別的廟會——‘鬼王節’。據悉,舊州古街上次舉辦‘鬼王節’還是在1948年。‘復活’的‘鬼王節’吸引了眾多的村民和游客前來。祈求風調雨順的年景和國泰民安,是‘鬼王節’主題……村民說,光做這個‘鬼王’,他們就花了近10天時間。鬼王是不吉的像征,最後要拿去燒掉。村民說,這表示燒掉一切晦氣。其實,‘鬼王節’並非60年舉辦一次,而是逢農歷閏年舉辦一次,一般在農歷二月初。有意思的是,‘鬼王節’期間,全村齋戒5日,還有很多文娛活動……”

我們在文昌閣附近拍照時,忽然傳來一陣鑼鼓聲音。循聲望去,只見七、八位大爺,敲鑼打鼓地簇擁著一位內穿西裝、外披袈裟的中年男子,向文昌閣走來。進到閣中,那人念念有詞,向裡面供奉的坐像鞠躬行禮,外面有人燃放了鞭炮。隨後,一行人又先後到村中及村外幾所簡陋的小廟前履行了同樣的儀式。我們問其中一位大爺:那穿袈裟的是什麼人?他說是外面請來的道士。問他們剛在山腳祭拜的那座小廟供奉的是哪路神仙?答曰地藏菩薩。

在一家好客村民的院子裡,第一次見到了開花的桔樹和柚樹。我覺得兩種樹長得好像差不多,問如何分辨?女主人告訴:看樹葉。那葉子下部呈葫蘆狀的,是柚樹。果然,家家門上所插的,也是這種樹葉。

女主人的桌上,擺著她正在刺繡的繡球瓣。上面的圖案,是一個穿壯族服裝的小男孩。我們問她:繡這麼一片需要多長時間?她答:一小時。這是一個既在復舊、又在創新的舊州。她在新舊雜陳中,孕育並創造著普通百姓對新生活的希望與夢想。



(舊州街景)



(舊州繡球)



(戲台)



(文昌閣)



(繡女)


精選遊記: 靖西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