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名世界的亞歷山大(尼羅河尋古探幽旅之十八)

作者: WXCTravel

導讀作者:老當不益壯 亞歷山大是埃及乃至非洲的第二大城市,距開羅208公裡,擁有300多萬人口。因其擁有美麗的風光和建築,享有“地中海新娘”的美譽。12月25日,我們從開羅出發,前往這次旅游的最後一個景點——亞歷山大市。 公元前332年,馬其頓大軍在年輕的亞歷山大大帝的指揮下,從小西亞一路南下,打進埃及。當地人對波斯帝國的統治深惡痛絕,因此並沒對亞歷山大 ...

作者:老當不益壯

亞歷山大是埃及乃至非洲的第二大城市,距開羅208公裡,擁有300多萬人口。因其擁有美麗的風光和建築,享有“地中海新娘”的美譽。12月25日,我們從開羅出發,前往這次旅游的最後一個景點——亞歷山大市。

公元前332年,馬其頓大軍在年輕的亞歷山大大帝的指揮下,從小西亞一路南下,打進埃及。當地人對波斯帝國的統治深惡痛絕,因此並沒對亞歷山大的軍隊進行抵抗,相反,把他視為太陽神的兒子,尊他為法老。

亞歷山大大帝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在擔任馬其頓國王的短短13年中,以其雄才大略,東征西討,在橫跨歐、亞、非三洲的遼闊土地上,建立起了以巴比倫為首都的龐大帝國,創下了前無古人的輝煌業績,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經濟的發展,對人類社會的進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圖1、地中海之濱亞歷山大)

亞歷山大決定在埃及建立一座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城市,他在前往埃及錫瓦綠洲朝拜太陽神阿蒙時,途經地中海濱的拉庫台同村,看中了這裡的地理位置,下令在這裡建設城市。他獨具慧眼,這裡風景優美,氣候宜人,與歐洲的海上交通十分便利,成為連接歐、亞、非的重要城市。他死後,他的將軍托勒密一世將他的屍體埋葬在亞歷山大,並在這裡建立了托勒密王朝。亞歷山大成為埃及王國的首都,在西方古代史中其規模和財富僅次於羅馬。

在《阿拉伯史書》中,是這樣描述當時的亞歷山大市的:“白色大理石反射的月光如此明亮,以至於裁縫不用燈光就能把線穿入針孔。進城時,士兵遮住眼睛以防大理石反射的地眩目的光芒。這片城市有4000個宮殿、4000個浴室、400個劇院……”

遺憾的是,亞歷山大城幾經沉浮,經歷了三次大地震和無數的戰亂,曾經繁華一時的古城已蕩然無存。這是我們最失望的。今天看到的亞歷山大城是19世紀初期由穆罕默德阿裡著手重建的。

該市建立在一個T形的半島上,面對浩瀚的地中海,背依碧波綠水的邁爾尤特湖。獨特的地理位置,恩賜了她人間仙境般的美致。全城的精華在長達26公裡的濱海大道上,大道的東端是國賓館夏宮;在大道南側,高檔住宅、豪華旅館、餐館、夜總會林立,其建築風格有阿拉伯風情和歐式情調多重顯現的特點;北側是連綿不絕的海濱浴場。在和煦的陽光下,耀眼白淨的沙灘,襯以天藍色的海水,構成一幅秀麗的圖景,“地中海上的明珠”因此得名。



(圖5、海神波塞冬的雕塑)

我們第一個參觀的是亞歷山大最有名的建築――夏宮。夏宮即蒙塔扎宮,是埃及歷史上最後一個國王的宮殿,依地中海而建,四周園林環繞,是一個獨具特色的花園。1952年前一直是皇室家族的消夏避暑地,現為埃及國賓館,類似於北京的釣魚台。據說當年周恩來總理出訪埃及下榻於此。行宮不對公眾開放,我們只能在外面看看外觀。



(圖7、夏宮正面)

劉歡告訴我們,看其外觀一定要注意頻頻出現的主題字母F。據說是老國王法赫德認為“F”是其幸運字母,兒子法魯克和四個女兒法芙吉雅、法依莎、法依卡、法西雅的名字也全部以“F”開頭。法魯克國王繼承王位後,最初也繼承了這個傳統,把第一位妻子扎芬娜絲的名字改為法麗達。1951年法魯克與娜瑞曼結婚,卻沒有更改她的名字。後來他們的兒子誕生,他為他取名阿赫邁德·福阿德,字母F被放在第二位,這會給法魯克帶來什麼樣的命運呢?6個月後法魯克被廢黜。

我們參觀的另一個重要景點是卡特巴城堡。劉歡介紹,該城堡所在地的前身為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亞歷山大燈塔。燈塔由白色大理石建成,總高達135米,相當於 40多層樓的高度,火炬燃燒的光芒被鏡子聚光反射後可以照射到56公裡以外。作為當時世界上最高的建築,其聲名甚至超過了金字塔。公元956、1303及 1323年發生在地中海地區的三次大地震將整座燈塔徹底摧毀。



(圖10、卡特巴城堡)

1480年,埃及國王卡特巴為抵御外來侵略,在燈塔遺址修建了一座城堡,並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城堡為米黃色石砌堡壘,相當雄偉,外牆呈長方形,主體成四方形,每個角都有一個圓柱形的炮樓,造型上集古典、神秘、浪漫於一身。城堡正門的廣場上陳列著一些古老的兵器,使人想起了1882年埃及軍隊在這裡抵抗英國軍隊的戰鬥。由於城堡與燈塔的特殊關系,來到亞歷山大追尋燈塔蹤跡的人們自然地把目光轉向了卡特巴城堡。

在去卡特巴城堡的來回路上,還看到了亞歷山大標志性的建築——造價上億美元的現代化藝術結晶新亞歷山大圖書館。該館造型極為別致:巨大的噴水池和波浪般傾斜著的玻璃屋頂映襯著碧海藍天。

劉歡說,原來的亞歷山大圖書館曾同亞歷山大燈塔一樣馳名於世,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圖書館,館藏圖書達70萬卷,幾乎包括了古代希腊的全部著作和一部分東方的典籍。托勒密王朝也因此而英才輩出,產生了一大批對世界科技文化做出傑出貢獻的天文學家、地理學家、數學家、醫學家和語言學家。

令人遺憾的是,亞歷山大圖書館先後毀於兩場大火。

埃及導游在介紹時,一般只介紹發生過一次大火:公元前48年羅馬統帥愷撒在幫助埃及艷後克麗奧佩特拉七世爭爭奪王位時放火焚燒對方的艦隊,結果大火蔓延到亞歷山大城裡,致使圖書館遭殃。身為推崇科學的“埃及艷後”克麗奧佩特拉的悲傷是不難想像的。萬幸的是:她最後找回了20萬冊文稿。

保存下來的典籍後來遭到了第二次毀滅性的焚毀。由於牽涉到伊斯蘭宗教的原因,導游一般都回避。公元642年。當時征服埃及的阿拉伯將領阿慕爾得到上面的命令:對亞歷山大圖書館裡珍藏的典籍,如果與伊斯蘭宗教的教義內容一致,那它們就無存在的必要;如果與教義不一致,那就更該毀掉。於是將這些逃過第一場大火的典籍運到一處公共浴室當作燃料燒,據說整個過程持續了約6個月。亞歷山大圖書館的被毀,堪稱“人類文化史上的一場浩劫”。

亞歷山大圖書館重建於1995年,在聯合國幫助下前後共用了七年半,耗資1億7600萬美元。我們看到的建築是圖書館閱覽大廳,共有600根樁柱支撐著園型牆體和直徑達160米的鋼架玻璃屋頂。它可同時接納2000名讀者。目前,它已成為亞歷山大城的一個新景觀。

亞歷山大的另一著名歷史遺跡是龐貝柱,矗立於賽拉比斯神廟遺址上,遠遠望去,孤零零的石柱很是有擎天一柱的氣勢。

公元3世紀末,駐守亞歷山大的大將艾赫裡叛亂。羅馬戴克裡先親率大軍遠征討伐,圍城8個月,殘酷地鎮壓了叛亂。當時城內餓殍遍地,瘟疫流行。戴克裡先調來糧食,賑濟災民,安撫百姓。公元297年,埃及執政長官波思吐莫斯在賽拉比斯神廟的廣場中央建立這根石柱,以示感恩戴德。由於十字軍將士誤認為古羅馬大將龐貝的骨灰存於柱頂骨灰罐裡,故歐美人士至今仍以龐貝柱稱之。



(圖16、龐貝石柱由一整塊紅色花崗石鑿成)

亞歷山大的風格歐化,街道整潔,完全不同於開羅。行人著裝、舉止比開羅人開放。有30%的外國人在此長住,西方的經濟文化對其影響很大。海濱大道上不時看到坐在海邊談情說愛的青年男女,成為城市亮麗的景觀之一。亞歷山大不愧是一座充滿愛情的城市。

看到這情景,使人不能不想起著名的埃及艷後——克麗奧佩特拉,這位使強大的羅馬帝國的帝王紛紛拜倒在其石榴裙下的托勒密王朝的末代女皇,不但暫時保全了一個王朝,成就了亞歷山大港的輝煌,還使埃及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全盛時期。

埃及艷後去世後,一個擁有3700年歷史的古埃及文明就此宣告結束。從此埃及這個神秘的國度納入了羅馬人的版圖。法老失去了王位,古老的神廟陷入一片死寂,一個曾經輝煌的古埃及文明從此被徹底掩埋在滾滾黃沙之中。

篇幅所限,為原文節選。要看其余16張圖片及相應文字,請點擊:http://www.chuchairen.com/2008/02/wxc_51.html


精選遊記: 亞歷山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