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睡在湘西潕水邊的小鎮——黔城訪古

作者: 叉叉

導讀黔城位於湖南西部山區,距湘西交通樞紐懷化市只有48公裡,是沅江和潕水的交彙地。 相比起在它北面150公裡的鳳凰縣城來說,它只是個默默無聞的小鎮。當鳳凰因為沈從文的《邊城》而聲名鵲起、游人如織時,黔城卻在王昌齡“一片冰心在玉壺”的千古吟誦中依然沉寂。 我們來到這裡時,薄霧剛剛從山城散去。 有人指點我們從鐘鼓樓前去看老街。鐘鼓樓在洪江市政府建� ...

黔城位於湖南西部山區,距湘西交通樞紐懷化市只有48公裡,是沅江和潕水的交彙地。 相比起在它北面150公裡的鳳凰縣城來說,它只是個默默無聞的小鎮。當鳳凰因為沈從文的《邊城》而聲名鵲起、游人如織時,黔城卻在王昌齡“一片冰心在玉壺”的千古吟誦中依然沉寂。

我們來到這裡時,薄霧剛剛從山城散去。

有人指點我們從鐘鼓樓前去看老街。鐘鼓樓在洪江市政府建設委員會旁,這個建委會名稱也許在外人看來有些奇怪。因為洪江市政府所在地即將從距此30公裡的現洪江市搬遷來黔城,所以靜靜的小鎮在不久後將會有不小的變化。

鐘鼓樓大門緊縮,圍牆後可以看到斑駁的古樓,看來這裡並沒有作為風景點開放。

沿一段城牆廢墟下幾級台階,便是小鎮的街道。和所有普通的小鎮一樣,沿街擺落著各式攤檔,從雞蛋蘿蔔蘑菇爆米花到服裝玩具鐵鍋,應有盡有。小販們並不怎麼搭理人,愛買不買由你,而攤檔後的店面似乎也不在乎他們堆在門口搶了生意,女人們在聚精會神地織毛衣或三兩個坐著靠著聊天。

街上沒有出租車,只有那種當地人管叫“啪啪車”的三輪摩托在巷子裡鑽來拐去。

看著我們端著相機東張西望的樣子,一個帶著小孫女的老伯自告奮勇地給我們當向導。閑聊中,得知老伯叫張國雄,對書法和文史地理頗有研究。

不知不覺走到一條古巷中。兩邊多是木板房,顏色早已陳舊褪去,棕黑色的大門和傾斜的樓板在訴說著它們的歷史。路面完全為石板鋪成。踩著光滑的的大青石板,從老房子門口看著坐在院子裡面抽煙的老太太,感覺好像來到上世紀初的年代。

這裡就是南正街,小鎮中保存最完好的老街。除此之外還有老爺巷等老街,皆為石板路木板樓。

兩邊的老房子稱為“窨子”,從明代到民國時期的都有,其中有十幾家被列為市級保護民宅。“窨子”通常為磚石基的兩層木板樓,有的院牆裡面還有不大的院子,院宅之間或以院牆相隔,或直接就房與房挨著。

幾乎沒有什麼維修和新建,街坊們該怎麼住著就怎麼住著,廚房和廁所歪歪斜斜地靠在院牆邊,地上堆著煤球。電線像破蜘蛛網一樣在街巷和院子裡牽扯著,這點還算提醒我們這裡並不是解放前。三兩家沿街的店鋪賣布料或者賣雜貨,但不賣紀念品和土特產。理發店不是美容美發中心,沒有旋轉的街燈,只有老式的理發轉椅和禿頂的中年師傅。整條街道,只有我們幾個閑逛的外地人。

不像鳳凰古巷,不像屯溪老街,不像周莊水鄉,不像麗江古鎮。

因為——這裡幾乎不算旅游區。

於是除了向導張伯和他乖巧的小孫女外便沒有人關注我們,倒是有幾個街坊和張伯打招呼:“老張啊!又在當導游啊?”

老張便笑著說:“哪裡呀,帶孫女出來逛逛,正好給他們義務宣傳一下我們黔城的風光。”

老張的確是義務的,不過他比專業導游還講解的詳細。這條街和街邊的民宅被拍過好幾部電影,導演們看中的就是這原汁原味。說著說著帶我們走進一家民宅。宅子不大,主人也姓張,據介紹這房子原是他家祖傳,解放後便屬於人民政府了,直到八十年代才歸還給他們。現在這是個小型的民宅博物館。

屋裡按舊時樣式擺放著雕花桌椅,中間供奉著兩尊菩薩,四周張掛著書畫作品。張家夫婦熱情地給我們端來茶水和泡姜,按他們的話說,我們是“貴客”。

後院原本是個兩層的戲台,據說可以容納十個人在上面唱戲,可惜後來給拆了,現在只有個大的谷碾子孤單單的立在下面。

側屋裡擺了不少書法作品,行筆流暢而字體遒勁。仔細一看,原來作者正是我們向導老張,不禁立刻對這位穿著有窟窿的背心的矮個老者敬佩起來。

出門的時候,張家夫婦送我們出門,歡迎我們再來,然後摸著門上木雕平平的臉部,嘆口氣說:“哎!可惜呀!這些都是文革時被挫掉的!”

我無言,因為在我腦海裡永遠揮不去十四年前第一次到龍門石窟時看到那成千上萬大大小小的被劈去臉部手臂腳趾的石像的情景。

創造的是人,破壞的也是人,將來毀滅的,還是人。

小巷叉路口,有家小吃店。鹵蛋和鹵豆腐,拌好料的,都是五毛錢一個。冰涼的米豆腐,和熱騰騰的磨芋豆腐,都是一塊錢一碗。吃的時候,總會讓人想起《芙蓉鎮》中劉曉慶賣的米豆腐。五個人總共吃了七塊錢,很爽。阿婆怕我們吃了太辣,還特意端來一杯杯涼茶。

街邊的小餐館生意不算很好,來吃的都是街坊鄰居。只要街坊們常來,老板娘也挺滿足的。素菜葷菜多是5塊8塊一碟,份量還特足;28元一只籽姜炒鴨,香噴噴的,吃得你滿嘴流油。到了湘西這邊,不吃炒鴨,會很後悔的。

出了城西門,來到河邊。潕水正值漲水期,河面據說比平常寬了三分之一,水流較急,水面黃濁。而面對著潕水的一處古典園林建築,便是芙蓉樓。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唐代“七絕聖手”王昌齡就在此處留下《芙蓉樓送辛漸》。當初詩人被謫貶為龍標(今黔城)尉,寫下了諸多膾炙人口的詩篇名句,如《龍標野宴》等:“沅溪夏晚足涼風,春酒相攜就竹叢。莫道弦歌愁遠謫,青山明月不曾空。”

詩人死後,在龍標的遺跡因年久失修,毀於兵火。從清乾隆至嘉慶、道光年間,歷任知縣修復芙蓉樓,以為紀念。

沿河邊石板路步入芙蓉樓景區,水邊怪石嶙峋,與院牆內規整的樓台相映成趣。

主樓為木質,重檐歇山頂結構,周圍護以石欄。兩邊楹聯赫然入眼:“樓上題詩,石壁尚留名士跡;江頭送客,冰壺如見故人心。”樓內展示著一位民間藝術家的巨型根雕作品,雕工細致,人物、房屋、樹木栩栩如生。這麼大一個根雕不知耗去他多少心血,而據說他賣給這裡只收了區區五元錢。

主樓後有芙蓉池、半月亭、聳翠樓、三角亭等,而玉壺亭掩映於梧桐綠蔭下。道光年間一位狀元在此篆刻的壺形鍥石仍豎亭間。“一片冰心在玉壺”被巧妙地嵌合組成一個“壺”形字,構思精巧,令人欽服。

在園南,碑廊橫列,刊有顏真卿、米芾、黃庭堅、趙孟畹壤???冶?田剖?聳?囁椋??婪傻摹澳?f”兩個大字則尤其醒目。

出了芙蓉樓,老張和他小孫女也要和我們道別了。真難得遇上這麼個熱心腸的義務“導游”,除了再三道謝我們也做不到更多。

對於黔城老街和芙蓉樓來說,我們的到來顯然增添了不少喧鬧。實際上,這一整天幾乎只有我們幾個游人。平時,據說除了附近來春游秋游的中小學生,也是鮮有游客造訪。所以,黔城還能保持了它古老的風貌。

潕水日夜在芙蓉樓邊流淌,街坊們不變的生活還在青石板上繼續。

無人打攪的黔城小鎮,便依然沉睡在山環水繞中。

備注:

1. 黔城從懷化去非常方便,寬敞的一級公路,每天有很多班車從懷化汽車南站開出,只需40多分鐘車程。也可以從懷化乘火車去,不過車次較少。

2. 張家民宅博物館門票2元。

3. 芙蓉樓門票10元。


精選遊記: 湘西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