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血十字:耶穌是人還是神(3)

作者: 書山府尹

導讀讀到這裡,你可能覺得我已經偏離主題太遠了,上面說的這些,與本章標題耶穌之神性何干?我的用意是,通過敘述基督教歷史與個人的一些經歷,逐漸闡明我自己對於耶穌神性的一些想法,而這些想法,不是幾句話能說清楚的。我提供不同的觀點,但對於耶穌的神性,我不做結論性的陳述。原因很簡單,我沒有百分之百的信心支持任何一種的結論。 回到丹· 布朗的小說《達 ...

讀到這裡,你可能覺得我已經偏離主題太遠了,上面說的這些,與本章標題耶穌之神性何干?我的用意是,通過敘述基督教歷史與個人的一些經歷,逐漸闡明我自己對於耶穌神性的一些想法,而這些想法,不是幾句話能說清楚的。我提供不同的觀點,但對於耶穌的神性,我不做結論性的陳述。原因很簡單,我沒有百分之百的信心支持任何一種的結論。

回到丹· 布朗的小說《達芬奇密碼》。小說內容中最使我驚訝的,是我在本章開始時,引用的那段關於投票表決耶穌神性的對話。如前所述,抹大拉是否是耶穌的妻子,並不會從根本上影響基督教,但如果耶穌的神性消失了,那麼基督教作為一種信仰,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據。我是第一次聽說了有尼西大公會議上神性投票這件事,這件事對耶穌神性的損害,是非常嚴重的。耶穌究竟是位真神,還是位人造的神?如果那段對話代表的是丹· 布朗對這個問題的看法,那麼他通過對話提供的個人見解明顯是傾向於後者。

至於耶穌與抹大拉之間的真實關系,歷史上,宗教界學術界本來就有不同版本的說法,因此,丹· 布朗並非是第一個推定耶穌曾結婚的人。但使得這個話題突然引發了公眾如此廣泛的興趣,卻是丹· 布朗小說的功勞。他利用歷史上的一些疑案,利用達芬奇的知名度,真真假假編造了一個引人入勝的驚險故事,一下子吊足了讀者的胃口。據統計,閱讀了《達芬奇密碼》的讀者中,有19%的人由沒有立場變成了相信抹大拉是耶穌的妻子。假定全世界基督徒中有百分之十的人讀過這部小說,那就是4000萬人。丹· 布朗這部小說對基督教世界在某個重大事務上的影響,可以說是空前的。

與《達芬奇密碼》比較,我更喜歡丹· 布朗的《天使與魔鬼》。後者中的故事懸念更強更為引人入勝。在《天使與魔鬼》中,作者表現的已經不僅僅是寫作才能,還包括了一些更深層的東西。

歷史上,尼西大公會議確有其事。為制定統一的基督教義,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召集了首次大公會議,以後,還舉行過多次會議。更重要的是,尼西大公會議確實在基督教義定型過程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從而,有必要先看一看丹· 布朗版本的關於尼西大公會議的陳述是否完全准確。畢竟,丹· 布朗寫的是小說,不是歷史教科書。

從我找到的若干份材料中看(我相信是客觀的),所謂尼西大公會議上的議題之一是決定耶穌神性的說法,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耶穌的神性沒有被質疑,自然也就沒有最後的投票表決。從而,丹· 布朗的對話所要表現的最大主題,從根本上是偏離歷史事實的。在尼西大公會議上,與耶穌神性有關的議題有兩個,一是如何理解耶穌是神又是人的雙重身份;二是決定每年復活節的日期。其實從復活節日期成為議題(提彬自己也是這樣對奈芙講的)就可以推斷,尼西大公會議並未質疑耶穌神性,否則討論復活節還有什麼意義?

基督教的文字教義是聖經新約,其作者並非耶穌本人。這與聖經舊約不同。舊約最重要內容的作者們,本身多是舊約中的人物,比如“出埃及記”的作者就是摩西本人。新約的作者們是耶穌生前的門徒與後來的信徒。

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我發覺了另外一段不利於耶穌神性的歷史。新約定型前,還有其他一些早期基督教文獻,數量甚至可能超出最後收錄進入新約的文獻。這些早期文獻中,確有一部分,描述耶穌是人不是神。顯然,有權力決定新約最後正式版本的人,拒絕了所有耶穌非神的說法。於是產生了問題:耶穌真實的言行事跡,是否在後人閱讀的新約文字中,得到了最准確的表達?基督教教義中,有多少成分並不是耶穌的本意,或將永遠是一個謎。

為什麼耶穌神性的問題這麼重要?答案很簡單,只要你認同耶穌的神性,除非你是鐵了心非地獄不去,你就必然只能成為一個基督徒,你沒有其他選擇。從而,耶穌的神性成為基督教徒身份的充分必要條件。

如果質疑耶穌的神性,那會怎樣?我的兩位基督徒朋友,進神學院的是其中一位,曾經分別與我有過類似的對話:

“曾經在地球上行走過的人中,你承認耶穌具備最高尚的完美人格,是嗎?”他們問我。

“我基本贊成這樣的說法。”我回答。

“但是你同時又懷疑耶穌的神性,這豈不是意味著你認為耶穌編造了彌天大謊?你如何解釋彌天大謊與完美人格間的衝突?”

這的確是個道德邏輯難題。

首先我必須指出,如果你不是一個無神論者,那麼耶穌具有真實的神性,是一個需要認真對待的可能性。我個人對此的態度是,我既不接受也不拒絕耶穌的神性,我已經在前面說過我這樣做的原因,因為對任何一種可能,我都沒有充分的信心。

但即便是模棱兩可,在討論兩可中的“非神”傾向時,我仍然必須應對前面的道德邏輯難題。我可以想到兩個可能的答案。

第一個可能的答案是,如前所述,基督教的新約並非出自耶穌之手,而是門徒與信徒們的作品。這與佛教相似,釋迦牟尼生前也沒有留下直接的記錄,結果是,盡管首批信徒們書寫的記錄明白指明釋迦牟尼非神,但後世的演繹卻將釋迦牟尼徹底神化,以致當今的佛教實踐,我認為完全背離了佛學的真諦。至少在中國是這樣。我對於佛教的一些想法,將集中在下一章“神佛PK”中陳述。

第二個可能的答案是,耶穌在青年時期的某個時候,由於某種機緣,自我意識中形成了超自然的救世使命感。對他來說,這個超自然使命感是真實的,更是真誠的。使命感決定了他的行為,成為他短短一生的根本動力。

馬太福音中記載,耶穌在十字架上臨終前曾痛苦地呼喊:“神啊,神啊,你為什麼拋棄我?”想一想這句話潛在的含義,恐怕不難發現,這句話與耶穌此前的言行,與他一直表現的信心,是不一致的。

對耶穌這句話,我一直感到困惑,並且迄今也沒有聽到過令人信服的解釋。

耶穌到底在想說什麼? 應當怎樣來理解他這句實際上是最後的遺言?有沒有可能,是極度痛苦中的耶穌,突然產生了對自己使命感的懷疑與對眼前殘酷現實的恐懼,而爆發出的對於生命的最後的絕望的呼喚?


精選遊記: 耶路撒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