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利爾感慨

作者: 達攀

導讀一位歐洲游客對我們說,來加拿大旅游三大景點不可錯過,第一是落基山公園;第二是尼亞加拉大瀑布;第三就是蒙特利爾市了。 如果以上言論只是民意,那麼根據官方的數據統計來看,每年光顧蒙特利爾的游客有多少呢?近千萬!是該市人口的三倍,居加拿大城市游之首。 為何蒙特利爾對旅游者有如此強烈的吸引力呢?最大的特點就是其特定地域環境中法蘭西文化影響下� ...

一位歐洲游客對我們說,來加拿大旅游三大景點不可錯過,第一是落基山公園;第二是尼亞加拉大瀑布;第三就是蒙特利爾市了。

如果以上言論只是民意,那麼根據官方的數據統計來看,每年光顧蒙特利爾的游客有多少呢?近千萬!是該市人口的三倍,居加拿大城市游之首。

為何蒙特利爾對旅游者有如此強烈的吸引力呢?最大的特點就是其特定地域環境中法蘭西文化影響下的濃厚歷史氛圍。蒙特利爾建城至今已有近四百年歷史,是世界上除巴黎之外的最大的法語城市,號稱“北美巴黎”。

但是,如果你對蒙特利爾人說起這個稱號時,往往會令對方不以為然。因為,蒙特利爾人認為它們的城市文化遠遠超出了法國風格,早已擴展成了一種超越單一文化的高級多元化形式了。的確,現在的蒙特利爾來自100多個國家的移民說著164種不同的語言,其中60%以上人可以熟練轉換著兩種以上的語言。走在蒙特利爾的大街上與巴黎的確有很多不一樣的感覺,是什麼?時間太短了,一句話說不清楚。但也因此說明了蒙特利爾文化氛圍之廣袤,之深厚。

蒙市旅游的重點可分為四個大的部分:

一、城區(Downtown)。

包括所謂“商業區”和黃家山台地地區,這裡可看到充滿歐陸風情的各種建築、藝術、名牌商店、豪華酒店、高檔餐廳、獨具特色的地下城、同性戀區以及色情場所等等。

二、老城區。

更趨法國風情的地方,聖保羅大街上的各種古董、藝術商店就像是一座座博物館,去巴黎已經是七年前的事了,加之是隨團,時間只有三天,所以,印像不深,無法做比較。但是,漫步老城街頭常常令我想起美國新奧爾良的“法國區”。只是面積稍微小些而已。

三、西山風景區。

北美第一圓頂大教堂;北美最大的公墓;蒙市最大最高的公園,俯瞰市區,欣賞紅葉是最好的地方;還有身居此處的豪宅,據說好萊塢的明星們特喜歡在這裡買房。

四、奧林匹克公園。

乘電梯到達蒙特利爾塔上可鳥瞰建築在聖勞倫斯河畔的城市全景。喜歡生物和植物的人會更喜歡這裡。

此次蒙特利爾之旅,掐頭去尾呆了8天,天天都在疲於奔命之中,細想想有什麼別處不可替代的內容?好像也不盡然。不外乎都是在其他地方可見內容的基礎上滲透了些“蒙特利爾特色”。但是,如果時間允許,住上一個月仍會有令你感興趣的東西。

如果說多倫多正像聯合國認定的那樣“適合人類生存”的話,那蒙特利爾就更像是一座具有多門類學科的大博物館,可觀賞性遠遠高於多倫多。

蒙城8天,當時感受真的不少,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加上後來眾多城市景點的視覺滌蕩,有些感受顯然是淡漠了。但是,一種對傳統人生理念有了些新想法的感受至今不時衝擊著我的心靈。

這種感受首先來自我們的房東林先生。

與此人交往應該是在到達蒙特利爾的兩、三個月前了。從網上發現了他的“家庭旅館”。通過Mail交換信息中,每次都能及時收到他的回復,而且信中他老先生必附小詩一首,很具文學氣息。一早就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像。

見面後發現此公原來是一位50出頭、態度平和的先生。後來與其進一步的交談中得知:他年輕時曾在天津做過中學語文教師,劉歡當年曾經是他的學生。其祖父生於廣東,很小的時候就被糊裡糊塗如豬玀般一條麻袋裝到了加拿大,如今屍骨埋在了加拿大東部一個小城:溫莎市。其父包括其母都是出生在加拿大的華人,50年代初被感召回國效力,結果,一場“史無前例”的大革命讓他們傷透了心。自己雖無能力返回加國,但是,三個兒子全部到了海外。林先生是老三,當年與兩個哥哥都在美國的加州,後來他只身一人跑到了蒙特利爾。

原以為他來蒙市是可以繼承爺爺的一些遺產,後來才知,根本沒有。他92年來到蒙市,完全靠自己打工為生,不久後按揭在市中心購買了一棟Townhouse連體小樓,至今尚未還清銀行貸款。他說並不是沒有能力一次還清,只是不想還,反正沒到期。如今,他本人住在小樓的二層,在一層開了一家小雜貨鋪,雖然小店位置偏僻了點兒,但偏僻的小街上只此一家,旁邊就是魁北克大學的校舍,所以,生意還算可以。

按說,像他這種既經歷了國內政治上的迫害又感受了資本主義社會無情競爭的人應該是個心狠手黑、利欲熏心的主兒吧。可恰恰相反,這位天津老鄉為人正直、性情豪爽,幾乎沒有功利心,完全是個性情中人。“快樂地活好每一天”似乎是他的生活座右銘。我們住的這幾天,常常見到小店四門緊閉,生意也不做,他老先生竟然陪朋友釣魚去了,告曰:機會不等人。半夜裡接到一個電話,就能開車去把兩個素不相識的小姑娘(是清華大學到安大略省某大學交換實習的學生)接來住下,第二天又一高興,免費開車拉著我們和這倆小姑娘足足轉了一整天。可當那倆小姑娘原定要離開的那天,他居然又不知道陪什麼人玩去了,要不是倆小姑娘臨時改變計劃決定多住一天再走,他連房錢都沒地兒收去了。何時見到他永遠都是快快樂樂的,言談話語中也幾乎沒有半點埋怨和頹廢,雖不能說視金錢如糞土,起碼也絕不做金錢的奴隸,完全是一個活在快樂中的人。

所以,在這裡隆重推薦住他這裡,絕對物有所值。雖然有時周邊噪音大些,空氣稍微差些(再差的空氣也比北京強)。但是,其他條件十分優越,距離公交總站只須步行10分鐘,那裡有三趟地鐵還有通往全國各地的長途汽車;走路十幾分鐘就到唐人街;站在門前就可見到擁有西式大超市的大廈,走路只須5分鐘;主要大街“卡特琳娜大街”和主要公交干線“Levesque大街”就隔著兩條街,另一條著名大道“聖丹尼斯大街”就在住地的隔壁。在這樣的位置上安營扎寨能讓你多看很多內容。和這樣的快樂之人多聊聊,自己也起碼能多活幾分鐘。

也就是因為住在這裡,才更多的看到了蒙市一些角落。也是我對傳統人生理念有了些新想法的第二個原因。

第二天早上,我習慣性的到街上去晨練。經過一所大樓的偏門樓檐下時,一位剛“起床”的流浪漢正把他那碩大的睡袋塞入他那架不知從哪家超市檢來的小推車裡。看見我路過,居然很有禮貌的向我問早,而且眼神完全是一種平等的且近乎於紳士的表情。然後,把小推車推到一棵大樹下,昂首挺胸、理直氣壯的進入旁邊大廈裡 “方便”去了。他的那條大狼狗忠實的蹲在他那輛小推車旁。

後來我才看到,整個蒙特利爾市尤其是卡特琳娜大街和聖丹尼斯大街上雲集了不少這樣的人群。我們的天津老鄉告訴我們:這些人幾乎清一色的白人,所以,到月底就能領到政府的救濟金。

我漸漸發現,這群人中大多數實際上是在某條大街上的某個位置上“定居”了。有些人白天收拾起行裝不知去雲游何方了,晚上就回到老地方來睡覺。有些人就恨不能24小時蜷縮在一個地方,好像這塊街面就是他的家。

在 “家裡”,主人們舒服的倚靠在百年建築的牆面上,沐浴在陽光下,悠閑的看著書,玩兒著各類游戲,真是自得其樂。有些人的面前還有些地攤,上面有些自己制作的小工藝品(也可能是從別的城市販過來的)。有些人彈著吉他,忘情的在唱著什麼。說到這兒突然又讓我想起了在美國大蘇爾見到的一位流浪者,熱情地給我展示他走遍美國的攝影作品,堆的滿滿的小推車中居然還有一小盆鮮花。西雅圖主大街上一位曾經真心地邀請我喝咖啡的流浪者指著自己的大背囊說:“It’s my home”。

但是,不管是白天沒影晚上回來的人還是安營扎寨的主兒,面前准放著張“告示”,上面寫著:我需要啤酒、我需要香煙、我的狗餓了!….等等.告示旁邊都放著一個剛從旁邊快餐店裡拿來的巨大飲料杯。時常會見到一些西方人往這些杯子裡放倆小錢兒。

一個大降溫的晚上,我路過一群卡特琳娜大街上安營扎寨的“家”時,發現,他們首先給自己的狗蓋上了厚厚的保暖用具。不知為何,看著從那專用保暖狗具中伸出的小半截呼呼帶喘、冒著熱氣的小鼻子時,我突然對這些人類產生了某種奇怪的感覺,原來他們也蠻有愛心的嘛,這怎麼可能呢?每次路過他們的“家門口”,都真想和他們聊聊,了解一下他們的想法。但是,一來語言不通,二來從小接受正統教育的我對他們總有一種莫名的恐懼,甚至連鏡頭都不敢直接對著他們,所以,回來才發現幾乎沒有幾張記錄。

我們的天津老鄉特能理解這些人,用他的話說:這些人大多數都是些沒有任何疾病和殘疾的正常人,很多人只是厭倦了商品社會中為了追名逐利而變得人與人之間無情爭鬥的現實環境,而自願選擇了這樣一種與世無爭的生存方式而已。他們覺得這樣活著比那些每天為大房子、豪華車奔命的白領們輕松得多。這樣才是人生真正的快樂(好像當年耶穌先生也是這麼認為的)!他們當中的確不少是天生的懶漢,但也不乏一些藝術愛好者,只是尚未成名而已。而且,這些人當中的絕大多數人對人類並無任何攻擊性,對社會也沒有危害。有些人竟然還成為了“夫妻”。

在我們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這些人無疑是些所謂的“社會寄生蟲”,對社會毫無價值。可自然界中寄生蟲難道真的沒有價值嗎,寄生蟲不也是自然界中生物鏈的一環嘛?如果沒有寄生蟲,那些靠寄生蟲存活的生物如何生存呢?那些靠吃寄生蟲生存的生物又如何生存呢?以此類推下去,好像寄生蟲們也不是那麼一無是處的啦!哈,突發奇想,有點兒異端邪說的味道了。

又突然想到了我們的“正統”教育,不免有些感慨。從小就接受“愛國家、愛人民,長大了一定要有所作為,起碼要成就一番事業”的教誨。80後們就更慘了,不但“正統”教育在繼續,還要加上一層競爭的意識。這樣教育下的民眾固然是有事業心,努力工作的一族,30年改革開放取得的成就就是不爭的事實。但是,什麼是事業?什麼叫做成功?按照“正統”教育的理念界定,又有幾個人能成為真正的“成功者”呢?但是,為了“成功”,人與人之間內心裡都成了“烏眼兒雞”,看誰都都覺得在和自己叫勁兒,累不累呀。而且,往往實際已經相當成功的人們還在和那些更加成功的人們習慣的攀比,相比之下永遠活在不滿足之中,煩不煩啊。

可我們這樣一個爭強好勝的人群中怎麼這麼多年就與諾貝爾獎無緣呢?進入世界“重大發明開創項目”的人與其他民族相比又是寥寥無幾呢?

誰又敢說,那些如今睡在繁華鬧市大街上的“寄生蟲”中說不准哪天就會冒出一個“凡高第二”呢?

哈,游記寫成議論文了。而且,又如“瘦八戒”說的那樣“長篇大論”了。所以,就此打住吧!



(典型的蒙特利爾法式建築)



(蒙特利爾的“王府井大街”上的“哥兒倆”)



(這牌子挺眼熟吧?可裡面的價格您絕對不眼熟!)



(老城區)



(奧運公園)


精選遊記: 蒙特利爾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