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印像(09年5月)

作者: 小四19

導讀回來後,朋友問我對荷蘭的印像,我回答說:髒,亂。人說真有你說得那麼差嗎?太讓人失望了!失望?難道我表達的有這麼強烈嗎?我只是說它比較髒有點亂,沒說它差呀,這兩者並不一定等同吧。事實上,去了荷蘭的三大城市----海牙,鹿特丹,阿姆斯特丹,一個小鎮----萊頓,髒或亂僅指阿姆斯特丹而已。不過可能最後幾天的印像過去強烈吧,把前面所有的情緒都掩蓋了。 ...

回來後,朋友問我對荷蘭的印像,我回答說:髒,亂。人說真有你說得那麼差嗎?太讓人失望了!失望?難道我表達的有這麼強烈嗎?我只是說它比較髒有點亂,沒說它差呀,這兩者並不一定等同吧。事實上,去了荷蘭的三大城市----海牙,鹿特丹,阿姆斯特丹,一個小鎮----萊頓,髒或亂僅指阿姆斯特丹而已。不過可能最後幾天的印像過去強烈吧,把前面所有的情緒都掩蓋了。我承認,當我身處其中,我確實不喜歡阿姆斯特丹這個城市。但人就是這樣,經過了一個地方,用過了一樣東西,多少就帶了一點感情,所以現在......當我敲擊鍵盤追憶它的時候,竟然還有點懷念,真是莫明!也許,最簡單的解釋是,那裡留有我的回憶。我懷念的,時刻湧上心頭的,也只是那些回憶而已。

Far from the Madding Crowd

不知道為什麼,突然就想起了哈代的小說——《遠離塵囂》。

不可否認,第一眼看阿姆斯特丹,它是騷動的,喧囂的,甚至是蠢蠢欲動的。各式各樣的人體海報,隨處可見的同性戀彩虹旗和COFFEE SHOP(不是賣咖啡,賣的是毒品),親眼目睹有人在街頭交易大麻,更別提香艷的紅燈區了,穿著三角內衣褲的女人在櫥窗後衝著你迷人的微笑......和飄飄討論的結果是,千萬不能把男人送到這個城市,太可怕了!但是在這個城市待了三天以後,你會發現,盡管是這樣的極度自由,但這裡的人們依然過著正常的,輕松的,屬於自己的生活。並沒有因為毒品泛濫,人人都躍躍欲試;也沒有因為暗香浮動,個個都夜夜笙歌。荷蘭人似乎習慣了這樣的自由,所以並不濫用這種自由。他們懂得,生活是自己選擇的。我好像開始在為荷蘭人高歌了,呵呵,兩個原因:一,因為在這個賭博,妓女,吸毒,同性戀婚姻,安樂死通通被允許的城市,行走在街頭,我竟然不會感到一絲緊張和不安,這足以讓人吃驚,對嗎?二,和幾個local people談天,看到他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看到街頭很愜意的人們,或是騎著老爺自行車匆匆而過的人們,我相信,大部分的人在這樣的塵囂中守著自己的一片小田地,不知道裡面種著什麼,但至少不是罌粟。:)

所以,回到一開始的小標題,遠離塵囂,要麼逃開,逃到沒有喧囂的地方,但我很懷疑有沒有絕對的不染塵埃。要麼進入,嘗試,體驗,看懂自己。兩種結局,一是沉淪,二是發現那些東西在陽光下沒有什麼吸引力,然後具備在喧囂中沉靜的力量。

大風車的夢想和郁金香的芬芳

很少有女生不喜歡這兩樣東西吧,我絕對屬於大眾群體。我承認,我對它們抱了太多的期待,添加了太多的情緒,以致於當我們搭火車,轉輕軌,換大巴,終於來到Kinderdijk時,我是不可能不失望的。因為它只是風車,也就是風車而已,雖然很多人把那裡的照片拍得讓人美倫美幻,浮想聯翩,但也只是照片而已。還記得PRISON BREAK裡的Haywire嗎?手指著大風車,說我要去那裡,眼前浮現的是金黃色的麥田,好像那裡就是天堂......這一幕,不知道引起了多少人共鳴,可惜......用飄飄的話說,就是河北一農村,加了幾個歐式大風車。呵呵,這話稍微損了點,其實不是不好看,只是同樣好看的景致太多了,唯一的不同就是沒有我們心目中浪漫的化身大風車罷了,但如果要守住浪漫,還是放在夢中更安全。:)不過,失之桑榆收之東隅,沿路經過一個小村莊,真是恬靜得讓人不敢相信。淺淺的小池塘,矮矮的小木屋,純白色的落地窗......這是迄今為止見過的最美的,最像童話的村落了。

5月1號去的郁金香花園,其實本來還想去花田的(後來......因為行程沒打印出來,不知怎麼就給忘了)。 一直希望看到的,是成片成片的花海,想要的,是在花海中沉醉,迷失,淹沒的感覺,所以即使在 Keukenhof看到了各種各樣的郁金香,白色,黃的,黑的,紫的,紅的,粉的,還是覺得不滿足,因為沒有想尖叫的衝動......不過走在花叢中,心情還是很歡快的,當時就在日記本裡寫,心情不好的時候一定不把自己悶在家裡,一定要到室外去,到有陽光的地方去,到鳥語花香的地方去。想起《安妮日記》裡的一句話:只要我還活著,能看到這陽光,這無雲的天空——只要這一切還在——我就不可能不幸福。

生命本身就是一種力量,不是嗎?

梵高博物館

絕對不敢談藝術,因為深知自己沒啥藝術細胞也沒受過什麼藝術熏陶。但喜歡總是可以的,意法之行最感到幸福的事,就是可以離那些大師那麼近那麼近,也是在那些畫前面,開始認可那些願意出天價把這些畫據為己有的人。:) 逛完n個博物館後,愛上兩個畫家,一位是莫奈,印像派大師,覺得他的每幅畫都像一首詩一樣,那麼樸素,卻那樣充滿感情。(極力推薦Orsay Museum,千萬別相信人說兩三個小時就夠了,它絕對會讓你流連忘返!);另一位就是梵高。不僅是喜歡他的作品,更喜歡他的精神。有些人,作品和人是可以分開的,但在他,兩者合而為一!人們一般把梵高歸為後印像派大師,但印像很深的是吳冠中先生的一句評價,“印像派追求的是太陽所發的光,而梵高追求的卻是發光的太陽。”所以,在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館被我們定為必去之處,盡管那個隊伍長的呀......足足排了一個半小時。

當然值得。畫,真的不能遠觀(當然,也不能褻玩),只能近品。只有無限靠近,你才能在它的一筆一畫中體會力度和激情(就此打住,實在說不好)。當天最感意外和激動的,是在那裡看到了《星空》(STARRY NIGHT),這幅一直保存於紐約現代藝術館的畫,現在卻奇跡般的在荷蘭展出。呵呵,太幸福了!什麼感覺?靈魂在跳動......

P.S.現在聽Vincent又多了份感情。

P.P.S.梵高博物館真的很小,但它的門票卻是我進過的所有博物館中最貴的,且,竟然對孩子也收費,荷蘭的商業氣由此可見一斑。

QUEENS DAY——You need to experince it once, but once is enough.

這是Aajan問我對女王節的感覺,我給的回答。一路的行程設計都是為了配合這個所謂世界上第二大的節日(不知道怎麼得出這個排名的),以為會相當之好玩有趣。但是當4月30號,一下阿姆斯特丹火車站,我就感覺自己來到了上海火車站(注意,不是南站),吵鬧,擁擠,人貼人。不過事物要看完全貌嘛,先不下判斷。於是我們非常配合的戴上閃亮的橙色帽子,跟著鬧哄哄的人群走,真的就是走,把大半個城市走遍了,也就是走。除了有很多的露天音樂會外,沒有什麼其他的活動。我不知道,也許這本來就是別人的節日吧,所以很難產生共鳴。而且,相當不喜歡人們借著節日表現出來的瘋狂勁。

參加的大部分還是年輕人,我想我可能真是老了,急急的想逃回萊頓,這個在我看來更有節日氣氛的地方,熱鬧,歡樂,喜慶。露天咖啡巴大家盡興地喝酒聊天,一群又一群的人們聚在岸邊唱著老歌,跳蚤市場上都是孩子們擺出的玩具和孩子們認真快樂的樣子,飛揚的橙色氣球和遠處飄著紅白藍國旗的大風車,多美好~~

在Aajan這個出色的向導帶領下,夜訪萊頓。瞄了眼萊頓大學,了解了最冷的溫度是-273度,稱為“絕對零度”;看到了傳說中世界上最小的博物館;進了一加老酒巴聽了一首爵士樂(不過沒法欣賞,掉頭就出來了);還偷進了一個庭院,非常好看,有點像中國的四合院,據說幾百年前是專門為了窮人建的,現在裡面住的是一般老百姓。ANYWAY,喜歡萊頓。

荷蘭教育和芬蘭教育——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去荷蘭前就聽說荷蘭的國際學生和本地學生待遇很不一樣,所以忍不住和Aajan討論了下。Aajan是個記者,他說前陣子剛巧問過他們的教育部長同一問題,可惜,人沒給回答。其實,不問也知道,荷蘭和英國澳洲一樣,只不過把教育當作產業來做罷了。但是,把教育搞得商業氣息十足,從長遠看,絕對是個糟糕的想法!所以,再回過頭來看芬蘭教育,真是不得不贊一下!芬蘭教育自然有它的不足,所以有一段時間讓我對它在PISA上的排名非常懷疑,但觀察多了,了解多了,就公平性和寬容度而言,它絕對有理由成為第一。說幾件事:一、學歷保證。芬蘭所有老師,包括幼兒園,都要求碩士學歷,且要通過心理測驗;二、給予孩子充分的信任和空間。比如7年紀就可以自由選課;三、教師沒有任何評價制度。就這個問題,曾經和我們的J教授討論過,因為在我看來想法固然美好,但實行太難,但他說到現在為止,EVERYTHING WORKS WELL;四、縮小因客觀因素帶來的教學差距。舉個例子,偏遠地區的學生,政府出錢每天出租車接受;五、不放棄每一個孩子。在一般學校,有特殊需要的孩子會配備額外的老師,在特殊學校,學生和老師的比例是一比一多一點(具體忘了)。當然所有這一切都和芬蘭的高福利有關,但不是所有富裕的國家都願意拿出16%的財政支出給教育的。

忘記了在哪本書上看到過一句話,教育不平等乃是一切不平等中影響最深遠的一種不平等。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呵呵,這麼嚴肅,臉紅一下),真心希望能在我們的孩子的心中播種下公平善良的種子,雖然知道這很難,很難。


精選遊記: 阿姆斯特丹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