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嶷山上白雲飛”——09初夏永州行記(之二)

作者: gz&bz

導讀寧遠文廟,龍鳳石柱群國內古建築之冠 放下行李就吃午飯,這時已經快下午2點了。吃了飯就去此行的第一個景點——寧遠文廟參觀。正如史料所載,孔廟是中國儒文化的代表性建築,在距今1300多年前的唐代,當時文廟遍布中國的州縣,因為它同時又是古代社會官辦的學堂(稱“學宮”),是廟學合一的教育機構。因此,各地所存孔廟並不鮮見。說實在的,這些年來也看過不 ...

寧遠文廟,龍鳳石柱群國內古建築之冠


放下行李就吃午飯,這時已經快下午2點了。吃了飯就去此行的第一個景點——寧遠文廟參觀。正如史料所載,孔廟是中國儒文化的代表性建築,在距今1300多年前的唐代,當時文廟遍布中國的州縣,因為它同時又是古代社會官辦的學堂(稱“學宮”),是廟學合一的教育機構。因此,各地所存孔廟並不鮮見。說實在的,這些年來也看過不少孔廟,連孔夫子的祖籍曲阜孔廟都去過了,卻不知這寧遠文廟,究竟有什麼可看之處?

不過,據介紹寧遠文廟始建於北宋乾德三年(公元965年),是我國現存文廟類建築(含孔廟、文宣王廟、夫子廟、先帝廟、學宮)中,始建年代最久遠的兩處孔廟之一(另一個自然就是始建於公元前478年的曲阜孔廟了),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看來還有點來頭哦。地陪小劉是個口齒伶俐的女孩,而文廟的講解員小譚雖說普通話不夠標准,但是對家鄉的文物古跡熟稔於心,滿懷熱愛,她的講解翔實細膩且充滿激情,贏得了大家的掌聲認可。

這寧遠文廟地處縣城中心,坐北朝南,東西寬60.2米,南北長170.8米,占地10282平方米。沒有開中門,只在兩側開了邊門登聖坊和步賢坊,形制外為門坊,內為角亭。如今作為園門的是西側門,想是登聖坊吧?門楣橫枋上有“道冠古今”字樣,門旁掛著寧遠縣文物管理局和寧遠文廟管理所的牌子。

進得門來首先是照壁,又稱“萬仞宮牆”,( 語出孔子門生子貢:“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意為學識博大精深,高似萬丈牆垣。)照壁後即半圓形的月池,統稱“泮池”。 它是文廟建築中的專用名詞,像征官辦學堂(因西周天子時的官辦學堂四面環水,稱“辟雍”,亦作“璧雍”,取四周有水、形如璧環之義 ,後來的文廟就用泮池來像征“璧雍”)。明、清時,凡新考入文廟者,須繞泮池而行方能登堂入室進入文廟,稱為“入泮”。 因聽導游說到,順時針繞泮池三周,可保後代家人金榜題名,於是乎在自由活動時間,不少人都在這兒老老實實繞了三圈兒,一邊還玩笑地自稱,是博士後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其實,這泮池是古代建築師們為文廟設計的消防蓄水池,同時也增加了園林的藝術美,你不能不嘆服古人的智慧。

泮池正對著一座四柱三門的石牌坊,它寬7米,高8米,四根衝天柱上蹲著四尊圓雕石獅,橫枋上用鏤孔高浮雕手法鏤雕著“欞星門”三個楷書大字。這欞星門牌坊也是各地孔廟共有的,相傳欞星即天田星,所謂欞星門就是文曲星進出的大門。牌坊前有一對高1.8米的石獅子,張口咆哮,孔武有力,造型生動。導游提醒我們注意到一個細節:欞星門背面雕刻的圖案,是龍在下而鳳在上的。原來文廟經宋、元、明、清多次修葺,最後一次大修在清同治十二年(1773年)至光緒八年(1882年),前後歷時10年,耗白銀60000余兩。因此現在的建築為清代風格,而大修時期正是慈禧太後當權。文廟的建築物采用中軸線對稱式布局,自南至北分別為照壁、泮池、欞星門、大成門、大成殿、啟聖祠;兩側對稱排列著登聖坊、步賢坊、騰蛟門、起鳳門、鄉賢祠、名宦祠、東西廡、尊經閣、明倫堂等建築。大成門及鄉賢、名宦兩祠建築相連,形成一道東西屏障,將文廟分隔成前園與後院兩進院落,池映風荷,綠樹扶蔭,曲廊回環,閣坊呼應,一派園林景色,為典型的中國四合院式建築風格。

大成門為過廳式大門,並排三扇,高達丈余,氣勢雄偉,門上嵌鑲著金色的門釘和威嚴的鋪首獸頭。正中一扇又稱戟門,凡文武官員,至此須放下武器。而高懸正門之上的“大成門”匾額,邊框裝飾著木鏤孔“九龍護匾”圖案,首尾纏繞的九條蛟龍翻雲播霧,真是不可多得的精美工藝。據導游介紹,這戟門平時是不開放的,除非祭孔大典和夠級別的人來臨,平時或其他人等只能從左右兩門進出。不過如今年代不同了,中門洞開,邊門關閉,所有來客均可從戟門登堂入室。它的對聯倒是對文廟這一景點的概括:半池風荷一院丹桂,千年文廟萬代德名。

進入大成門就是內院了,正中為一占地千余平方米青石鋪就的天井,正面一座建在1.8米青石坪台上的重檐歇山頂宮殿式建築,就是文廟的主體建築大成殿了。它紅牆黃瓦,重檐九脊,高16.5米,面闊5間(27米),進深三間(25米),是祭祀孔子的享殿,也稱文宣王殿。宋徽宗時,取孟子“孔子之謂集大成也”語意,詔命將曲阜孔廟文宣王殿改為大成殿並親題殿額,因此其後孔廟正殿一律改稱大成殿。殿內正中,“大成至聖先師孔子之神位”上,端坐著4米高的孔子塑像,兩旁的對聯為:氣備四時與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教垂萬世繼堯舜禹湯文武作之師。橫批:斯文在茲。左右分列著顏子、子恩、曾子、孟子和十二先哲神位及塑像。大成殿的外牆,繞牆一周繪著孔子生平的“聖跡圖”,記述了孔子從自學成才到立學授徒的一生(現嵌有玻璃外框保護),如“韋編三絕”、“克己復禮”等經典典故,倘有時間,真該一幅一幅仔細看看。這一進院落的左側為明倫堂,是學子們上課的地方,也就是教室;右側是尊經閣,為收藏儒家經典著作的藏書處,而東西兩廡則有“舜帝陵遺址出土文物展”和“世界文化名人孔子文化展”。大成殿後面是文廟的最後一座殿堂——啟聖祠,這是供奉孔子先祖、父母牌位的地方。

寧遠文廟的精華之處,莫過於石雕了。它不僅擁有全國古建築中唯一的龍鳳石柱群石雕,還有月台圍欄石雕、丹陛石雕、欞星門石坊石雕以及三對立獅石雕,這些石雕的工藝手法囊括了高浮雕、淺浮雕、鏤空、線刻等,工藝精湛,造型生動,令人叫絕。環繞大成殿青石月台的石護欄上,共有20方石雕,每一方都雕有富含寓意的圖案,導游說來頭頭是道。大成殿正中的御路裝飾著4米見方的五龍丹墀,這采用高浮雕鏤孔工藝精雕細琢的五龍浮雕,一眼望去逐浪翻波,仿佛有水花在濺、濤聲在響。最具藝術價值的,當然要數它的龍鳳石柱群了。它們高約8米,直徑逾50公分,是用整體灰色大理石采用鏤孔高浮雕工藝制成,線條流暢,造型生動,動感和力感極強。像這樣的石雕龍鳳柱,在寧遠文廟共有20根,為國內古建築中所僅有。它不同於曲阜孔廟的雲龍石柱,是先將石柱依石雕出柱形,然後平地起花,淺浮雕雕出雲龍圖案;而是依石先雕龍身、雲彩,後雕被雲龍纏繞的柱徑,一般龍身要高出圓柱10—15釐米,龍頭最高處高出柱身25—40釐米。更有意思的是,大成殿四角的檐柱,其柱腳雕塑為雄獅背負鼓石礅,上托承載著正殿大廈的千斤石柱,這一寓意深厚的“獅(師)承重托”設計,彰顯著教師職業的神聖。

在寧遠文廟的20根石柱中,僅大成殿周遭就占了12根,從大殿門面的一側取景,可將前檐一排8根石柱全部攝入鏡頭中,那一溜頂天立地的大理石巨柱,栩栩如生、瑞雲飛翔的龍盤鳳舞,真正蔚為壯觀!我們在此拍照、錄像,流連了許久。這寧遠文廟,還真是不虛此行。



(大成門)



(師承重托)



(文廟路標.jpg)



(石柱群)



(欞星門)


精選遊記: 永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