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嶷山上白雲飛”——09初夏永州行記(之四)

作者: gz&bz

導讀尋根謁祖舜帝陵 上午9點多我們來到舜帝陵,這裡是九嶷山風景區的目標人文景觀,也是我國最古老的陵墓之一。舜帝(公元前2173年~前2073年)作為華夏“三皇五帝”之一,也是原始“大同”社會與奴隸制夏朝之交的最後一位古帝,雖歷5000年時光之剝蝕,卻依然不曾褪色。正所謂“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作為華夏道德文化的始祖和奠基者,他敷布的五常之教(父義、母慈、 ...

尋根謁祖舜帝陵


上午9點多我們來到舜帝陵,這裡是九嶷山風景區的目標人文景觀,也是我國最古老的陵墓之一。舜帝(公元前2173年~前2073年)作為華夏“三皇五帝”之一,也是原始“大同”社會與奴隸制夏朝之交的最後一位古帝,雖歷5000年時光之剝蝕,卻依然不曾褪色。正所謂“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作為華夏道德文化的始祖和奠基者,他敷布的五常之教(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已成為中華民族血脈相連、生生不息的傳統文化精髓,他身體力行創造的道德文化,“只為蒼生不為身”,“以情感人,以德化人”的精神,影響了整個東方文化。因此,舜帝陵廟也就成為海內外華夏兒女尋根祭祖、拜謁旅游的勝地,成為連接中華民族情感的紐帶和橋梁。

據清《古陵墓志》一書的稽考,古籍文獻中的“五帝”陵,唯舜帝陵一處指為實陵,故謂“此陵最古”。 1972年於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地圖中,在九根地狀物間繪有五個a形屋頂,旁注“帝舜”。經考古確認,此為舜帝陵廟立柱的文字記載。 因此,自《史記》載舜“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之後,這裡從夏朝開始就建有舜廟,作為祭祖朝聖之所,歷代香火不絕。大禹、秦始皇、漢武帝,均望九疑而祭舜,後常有朝廷命官和地方官員來此祭祖謁陵,代代相襲。較有名氣的有南朝宋武帝劉裕遺官顏延之、唐玄宗李隆基遣官張九齡赴九疑祭舜並留有祭文;明洪武四年(1371),太祖朱元璋親制御祭文,遣翰林院編修雷燧到九疑祭舜。此後,遇國家大典、大事,朝廷遣官祭舜漸成定制。明代御祭12次,清承明制,據不完全統計,有43次。

舜帝陵依山(九嶷山首峰舜源峰)為陵,陵山高638米,占地900余畝。最早的舜廟建在九疑山大陽溪白鶴觀前,當地人稱為大廟。秦漢時移至玉琯岩前(2002年5月,中國考古研究院在此發現了埋藏地下千年的秦漢至宋元時期的大型舜帝陵廟遺址),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遷建於舜源峰下,從此陵廟合一。因此,它堪稱帝陵中最古老、最高大的“華夏第一陵”。陵廟歷經明清兩朝四次修葺,有儀門、午門、拜殿、正殿、寢殿及東西朝房、祭碑房廊等建築群,規模宏大。如今的舜帝陵已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4a級旅游景區,湖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新瀟湘八景之一。整個陵區由陵山、舜陵廟、神道及陵園組成,占地600余畝,建築面積達4萬余平方米,建有山門、午門、拜殿、正殿、寢殿、省牲亭及左、右朝房、祭碑房(廊)、神道及石像等。陵山廟宇渾然一體,古樹碑刻相映成趣,角樓長廊曲徑通幽,香煙燎繞鐘鼓齊鳴,向游人展現了氣勢恢宏、莊嚴肅穆的雄姿。

趁導游去辦理門票,我們在山門前闊大的祭祀廣場(可同時容納上萬人)和神道拍照。這裡有儀門石牌坊(俗稱“下馬坊”)、金水橋(每到雨季橋下的金水河成為排洪渠道,起到護陵作用)、神道等。200多米長的神道兩旁,分列著麒麟、馬、獅、犀牛、龜、羊、像等吉祥物和文武翁仲。舜帝陵的山門相當氣派,為“五間四進” 單檐歇山式建築,紅牆黃瓦,廊柱林立,兩端與環繞陵廟的宮牆及兩側的角樓連接。山門外是矩形外加半圓的闊大台階,在舉行大型公祭的時候,它就是祭祀台,並可用來表演上千人的大型祭祀舞蹈。在山門正中的“舜帝陵”匾額前拍照留念後,我們進入陵園。

導游帶著我們一路行來,先看了娥皇、女英的湘妃淚池,然後來到午門。它面寬20米,進深12米,高14米,為宮門式三拱城門,上有單檐歇山頂全木結構門樓,朱梁金瓦,翹角飛檐。兩側設登樓石階,門樓上四圍回廊,可供游人遠眺。在後來的自由活動時間我們登上了城樓,近觀陵園內的殿宇樓閣、飛檐琉璃瓦;遠眺群峰起伏,但見娥皇、女英二峰相對佇立,與像征舜帝的陵山舜源峰相守相依,令人浮想聯翩。

過了午門是拜殿,這是祭祀大典時備設祭品,以及祭祀人整衣冠、靜心待祭之地。導游介紹說,殿門上 “至孝千秋一德,篤親萬裡同風”的對聯,是國民黨元老陳立夫先生96歲高齡時,特為舜帝陵題寫的。殿內牆上,掛有摘錄《史記·五帝本記》有關舜帝內容的木櫝,和復制放大的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地圖,可以看到上面突出標記的舜陵符號。殿內左邊是一個九嶷山景區的模擬沙盤,右邊的地上擺了一套古編鐘。

導游告訴我們,例行的官祭為三年一大祭,每年兩例祭,時間為農歷的二月、八月上甲日(初一),“遇國有大事”,則遣官專程告祭。另近年來,地方政府會在農歷八月十二(相傳為舜帝誕辰日)舉辦公祭大典。宋代朱熹所作的“虞廟樂歌”,正式成為祭祀禮儀中的歌祭祭文。而民間祭祀(家庭家族、民間社團的祭祀活動)則由祭祀人自擇日期,四時不拘。這祭典的禮儀,自“禹南巡,至衡山,築紫金台,遙祭舜帝”始,到漢代漸成定制,其後隨社會的發展不斷豐富,祭祀禮儀越來越熱烈隆重,最後形成了集望祭、物祭、樂祭、舞祭、文祭、燎祭於一體的大型祭典。據史料記載,明清時,規定祭舜要用太牢(整牛、羊、豕,其它祭品俱全);朝廷命官致祭時,由府、州、縣等地方官陪祭。祭前要沐浴齋戒;祭時由10人贊禮;祭畢要由樂隊32人、舞隊64人,載歌載舞歡慶一番。清乾隆二年(1737)定祭禮銀為150兩。

這時,剛好有湖南省交警總隊一行人,由省政法委一名副書記帶隊前來舉行祭舜儀式。來得早不如來得巧,我們正好現場實觀了整個祭祀過程,也讓導游省了不少口舌。只聽得一陣鑼鼓喧天,就見身著唐裝的陵園祭典儀仗鼓樂隊肩著鼓、抬著花籃、捧著祭品,吹吹打打地由午門進來了!儀仗隊後面是舉著“主祭”旗幟的祭拜隊伍,他們經過拜殿,在這裡稍事整理後走向正殿,我們當然也緊跟了過去。

正殿為舜廟的主體建築,建在1.85米高的花崗岩須彌座上,是供奉舜帝神位和塑像的享殿。高19.7米、寬36.6米,深18.5米,重檐鬥拱甚為壯觀。四周廊坊環繞,前有月台,以漢白玉護欄圍護,欄板上雕琢有“九嶷山大事圖記”、“舜跡圖”、“九嶷山風光圖”以及各種花卉、飛禽、走獸圖共109幅。正前方的御路裝飾著雲龍丹陛,殿前的兩根石柱為蟠龍浮雕,大殿正中的石雕神龕座上,安坐著舜帝的青銅塑像。此時,主持祭典的司儀站在正殿月台的中間,宣布儀式開始。首先是擊鼓奏樂3巡,然後鳴金鳴炮(敲鑼、放鞭炮)3聲,接著是向舜帝敬奉五福(五谷)、三牲(豬牛羊頭)等祭品,然後主祭領導宣讀祭文,之後就是請香、進香。領導上的是高香,一支高香幾乎有一人高,價格自是不菲,一般人員進的就是論把兒的普通香火了。上香之後,所有參祭人員進入正殿,在舜帝塑像前向先祖行跪拜禮。

至此禮成,儀式結束。導游又帶著我們繼續參觀。正殿內的牆壁上都是壁畫,三面牆上繪有記載舜帝史跡的“仁孝圖”、“南巡圖”、“禪讓圖”、“韶樂圖”和“躬耕圖”,舜帝坐像後的屏風上,正面繪著“萬山朝九疑圖”,背面繪有“二妃淚竹圖”。我對“韶樂圖”的故事很感興趣,說舜帝“身長六尺一寸,龍顏、大口、重瞳”,他南巡時被手執弓矛的苗民圍困,於是率樂隊奏起“韶樂”,一時引得鳳凰來儀、百鳥和鳴,苗人被音樂感化,紛紛丟下武器翩翩起舞,令一場干戈化為玉帛。看來,舜帝還是賦予音樂教化功能的第一人呢。

在拜殿與正殿之間的庭院裡,導游還讓我們看了神奇的“櫧懷樟”和“如意夫妻柏”。前者是一棵遭雷劈後枯死的苦櫧樹,殘樹高8米,胸徑3米,中空可容10人左右,為我國目前發現胸徑最大、樹齡最老的苦櫧樹。奇的是90年代初搶修舜廟時,一株樟樹從老櫧樹的樹心中悄悄長起來,撐住了將要倒下的枯樹,並從櫧樹頭上伸展出繁枝茂葉,形成了“櫧懷樟”。後者是兩株合並生長的古柏,高40多米,蒼勁挺拔,四季青翠。粗大的樹干,一半顏色深,一半顏色淺,當地人都叫它“如意夫妻柏”。既是千年古樹,又生得如此神奇,在它們身上附會了諸多版本的傳奇故事就不足為奇了。

過正殿沿石級而上,就是寢殿,又稱陵碑亭。內奉舜陵石碑一塊,高3米,寬2米,上刻“帝舜有虞氏之陵”(舜帝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 碑文為漢隸陽刻,字大尺余,碑文兩側與碑額裝飾為線條陰刻雲龍紋,相傳此碑為漢代零陵太守徐僉所立,舜廟遷建舜源峰時由玉琯岩移來,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陵碑的後面就是作為帝陵的舜源峰了,從儀門經神道,進山門,過午門,再從拜殿、正殿一路走來,終於來到托體山阿的舜帝陵寢前,這“華夏第一陵”,委實名不虛傳啊!

寢殿階前兩側,立著幾塊祭文碑,向兩邊延伸過去,就是左右碑廊了。這裡保存了歷代祭碑36方,它們是珍貴的歷史文物,也是歷史的見證,其中有20多塊為歷代帝王和到永州任職地方官員的祭碑。據導游介紹,最有造詣的一塊碑,是清同治年間書法家何紹基所寫的楷書《諭祭文》,因何善寫草書,據說這是他唯一的一塊正楷字碑,因此堪稱書苑一絕。還有一塊與祭碑群單獨立開的記事碑,上有“奉憲禁採”字樣,這是同治三年即1864年所立,因當時九嶷山濫采礦產現像嚴重,破壞了環境風貌也影響了當地百姓生活,於是百姓們聯名告狀,朝廷下令禁止開采九嶷山礦產並立下此碑。可以說,這是古代的一方環境保護碑,它與正殿月台下那一塊明萬歷四年(公元1577年)的“撫瑤頌碑”一樣,具有除書法藝術之外的多重價值。

離開祭碑廊,我們來到了設於東廂房的“姓銘堂”。這裡有所有中華姓氏的詳盡資料,正如“姓銘堂”門柱上的對子所言:“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問您祖先誰人何處,尋根謁祖到此即知”。走進廳堂,可以看到向門的整面牆都是編了號碼的姓氏牌位,裡邊敬奉著每一姓氏始祖的畫像,以及供人進香祭拜的香爐。據了解,這是九嶷山舜帝陵管委會兩年前特邀專家學者,根據中國家譜資料研究中心《百家姓——尋根認祖》一書提供的可靠資料,發掘、恢復中國各姓氏的始祖像、姓氏源流,共收集了315姓,並為各姓氏銘刻碑文、設堂展示。這裡的工作人員可以在你報上姓氏之後馬上告知你自己姓氏的排位號碼(想是根據姓氏人口的多寡排序的),引導你很快找到自己姓氏始祖的牌位。當然,你可以進香,也可以購買有關自己姓氏源流的資料、工藝品、禮品等等,雖說同樣是“回籠貨幣”的把戲,卻是個能讓每個人都多多少少為“拉動經濟”作貢獻的好項目。尤其在中華始祖之一的陵園裡,人們的尋根謁祖情結格外強烈,呵呵……



(舜陵山門.jpg)



(祭祖儀式.午門)



(舜帝塑像.jpg)



(碑廊.jpg)



(正殿壁畫)


精選遊記: 永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