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ICACA湖

作者: 林呈

導讀titicaca湖地跨秘魯和玻利維亞兩國,是南美洲印第安人文化發源地之一,從地圖上看,的的喀喀湖形似一頭凶猛的豹子在追捕一只兔子,所以也曾被叫做"rock puma"。 安第斯山脈環繞著那片神秘的高原湖泊,波光粼粼的湖水好似湛藍的綢緞,金燦燦地蘆葦勾勒出浮島的輪廓,島上著裝艷麗的婦女頻頻向游船揮手,快船從大大小小的浮島(islas flotantes)邊駛過,留下一道清晰的白浪� ...

titicaca湖地跨秘魯和玻利維亞兩國,是南美洲印第安人文化發源地之一,從地圖上看,的的喀喀湖形似一頭凶猛的豹子在追捕一只兔子,所以也曾被叫做"rock puma"。 安第斯山脈環繞著那片神秘的高原湖泊,波光粼粼的湖水好似湛藍的綢緞,金燦燦地蘆葦勾勒出浮島的輪廓,島上著裝艷麗的婦女頻頻向游船揮手,快船從大大小小的浮島(islas flotantes)邊駛過,留下一道清晰的白浪,海拔4000多米的陽光提亮出瞬間萬物最純真的顏色。 船停在魚形觀望塔的那片浮島旁,烏盧斯人(uros)熱情地在岸邊迎接攙扶我們踏上浮島,上岸的感覺真的很好,腳下的蘆葦松軟卻很實在,發出“吱吱”地聲響,大家情不自禁地跳躍了幾下,小島微微有些浮動。 當地婦女的打扮很是可愛,不高的身材頭頂大草帽,兩條長長的麻花辮垂至腰際,每條辮梢還各系著一搓彩色大絨球,百褶燈籠裙拖至腳踝,上下裝各是一種糖果色,火紅配翠綠、寶藍配嫩粉,顏色的搭配絲毫沒有任何不協調。男主人邀請大家圍坐在捆扎的干蘆葦堆上,並每人發了一根“長茭白”,其實那就是蘆葦,他示範我們從粗的那頭剝去外面表層,吃裡面白皙鮮嫩的根肉,我輕輕地咬了一口,根肉口感清爽也很多汁,原來當地人就把蘆葦根當水果吃,大家邊嚼著蘆葦根邊看著他演繹講述著浮島的源遠流長。 原來烏盧斯人的老祖宗為了躲避戰亂而逃到高原湖邊,在湖中選一片水草茂盛的地方打算居住,於是他們把高大的蘆葦(totora reed)砍斷曬干扎捆堆積成島,然後用蘆葦、蒲草編成厚實的蘆席和蒲席搭建成房屋,由於下層蘆葦湖水浸泡腐爛,每隔幾周就必須將新的蘆葦堆積鋪上一曾,並且把原來的房子抬起墊高,當下面的蘆葦越積越厚直至碰到湖底,這個島就被遺棄。以前男子成家立室後會另建新島,如今的小島會共同居住五六戶人家,並且定錨停泊不再“四處漂浮”。 豹頭船是的的喀喀湖的另一特色,也是當地居民主要的出行工具,游覽船通常由兩艘單葉船連接捆扎一起,船身搭出一個上下兩層的觀賞台,各有一名船夫坐在船頭步調一致地搖著雙槳。草船的編制技術是時代相傳的,全船用蘆葦編制而成,當地人把船頭扎成張著大嘴的豹子頭模樣,只可惜船的使用壽命一般只有半年。 登上魚形觀望塔,遠遠近近的一些浮島盡收眼底,聽說湖中的浮島已經有四十幾座,除了小型居住島,還設有規模較大的“社區”,那裡有商店、郵局、學校等公共設施,的的喀喀湖上的烏盧斯人世世代代居住於此,過著自給自足的單純生活。 聽他講述完歷史,大家開始隨意參觀,一個捂著嘴眯著眼睛的小男孩跑進鏡頭衝著我笑,臉龐的高原紅特別可愛,他拉著我的手走進一間茅草屋,屋門就和我人一般高,屋內很小也很暗,床也是用蘆葦鋪搭而成,幾乎沒有其他擺設,一位老太太席地而坐在勾繡,聽說當地小孩從小就學會捕魚、編織,成年後男人們靠日常打魚、織船來維持生計;女人們則操持家務、做飯、帶孩子;當然制作的傳統手工藝品賣給旅游觀光的客人,也是一筆不錯的收入。 身材敦厚、昂首擺尾的豹頭船模型一直放在我書桌上,它時常把我拉回到那片令人心醉的湖泊。 tips: 秘魯境內的的的喀喀湖從一個名叫“puno”的城市進入,乘船二十多分鐘就可以到浮島; titicaca湖的另外兩個島,amantani 和 taquile 也是風景如畫,各有特色。


精選遊記: 利馬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