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寧

作者: 茂歌

導讀泰寧,閩西北一座古老的小城,北靠邵武,東連將樂,南鄰明溪,西接建寧,西北緊貼江西黎川。距今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養。上溯至2200多年前,閩越王無諸在此信馬由韁,巡山校獵。公元1086年,宋哲宗以為該縣習俗淳厚,文風鼎盛,遂將孔子闕裡府號“泰寧”賜為新縣名。鬥轉星移,泰寧又歷經千年滄海桑田,變得更加含蓄內斂,沉靜靈秀,� ...

泰寧,閩西北一座古老的小城,北靠邵武,東連將樂,南鄰明溪,西接建寧,西北緊貼江西黎川。距今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養。上溯至2200多年前,閩越王無諸在此信馬由韁,巡山校獵。公元1086年,宋哲宗以為該縣習俗淳厚,文風鼎盛,遂將孔子闕裡府號“泰寧”賜為新縣名。鬥轉星移,泰寧又歷經千年滄海桑田,變得更加含蓄內斂,沉靜靈秀,婀娜多姿。


無論我走進城裡的大街小巷,還是鄉村尋常百姓人家,都能聽到他們用天南地北的口音津津有味地講述著同樣的古老傳說,令人強烈感受到新泰寧人的那份氣質,那份自豪,那份自信,那份淡然。鄒公開泰、隔河狀元、魁坊才俊、伍寧育人、御史薦才、尚書求言、淘金人家、歲寒三友……猶如一串串燦爛奪目的瑪瑙,編織了泰寧豐富多彩的人文歷史。泰寧自古以來崇文重教,人傑地靈,吸引了眾多風流才子的目光。自公元958年建縣至清代共出了2位狀元,54位進士,101位舉人,創造了“隔河兩狀元,一門四進士,一巷九舉人”的科舉奇跡,他們中不少人或以其憂國憂民,或以其高風亮節,或以其學術卓見,為泰寧歷史增光添彩,成為泰寧人的驕傲。葉祖洽勵精圖治,銳意革新。鄒應龍疾惡如仇,安邦定國。何道旻孝忠仁義,政績顯著。鄒鉉博學多才,一代醫學大家。伍寧教書育人,桃李滿天下。江日彩,憂國親民,薦才衛國。南宋時期,抗金名相李綱曾隱居泰寧達二年有余,驚嘆泰寧“山水之勝,冠於諸邑”,著下《易傳內外篇》一書。北宋大理學家朱熹也曾隱居泰寧一年之多,留下了“曉起坐書齋,落花堆滿徑。只此是文章,揮毫有余興”等4首春夏秋冬 題壁詩。閩學創始人楊時、詩詞評論家嚴滄浪……紛紛來泰寧游歷講學,無不留下了濃濃的書香,給泰寧增添了許多佳話。

翻開泰寧歷史,不僅看到了泰寧人的人文氣質,也看到了泰寧人的高貴氣節。清順治三年,總兵李成棟大軍進攻石輞寨,泰寧學子、縉紳、民眾一萬多人在明朝太僕少卿江日彩之子江豫、江復兄弟的率領下拼死抗爭。男兒血性,寧可戰死而不屈;貞女剛烈,寧可投崖以守節。一時屍橫遍野,血流成河。此番殺戮,為泰寧有史以來最為慘重,全縣人口銳減四分之一,文化也由此斷層。泰寧人一代代傳頌的南石風雲、網巾正氣等故事,無不顯示出泰寧人堅貞不屈的氣節。上世紀30年代,泰寧更是經歷了血與火的洗禮,充分顯現了他們剛毅堅韌的性格。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周恩來、朱德、彭德懷等革命前輩,在泰寧開辟了新的中央蘇區縣。當時僅有5萬人口的泰寧,就有6000多人加入農會;3000多人參軍參戰,南征北戰,浴血奮戰,譜寫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壯歌。在革命英烈名錄中,只留下了389個人的姓名,更多的是無名英靈。在長期的戰爭征程中,只有杜明、謝寶銅、馮旺南等極少數泰寧籍的紅軍迎來了新中國的成立,解放後他們也沒有顯赫的地位,但是依舊任勞任怨地為黨的事業工作著。泰寧是個沒有將軍的中央蘇區縣,也正是因為有了無數這樣的普通革命者,他們默默無聞,為理想前僕後繼,英勇獻身;為祖國建設無私奉獻,添磚加瓦,才有了祖國的獨立自強、繁榮昌盛,他們更是應該值得人們敬仰的。金溪滔滔,春潮疊湧。今日泰寧人,正在依靠歷史傳承下來的自強、自信、自立精神,敢為人先,排除萬難,用激情和心血把古老的泰寧打造成“海西最美麗的旅游城”。如今,放眼泰寧,到處郁郁蔥蔥,鳥語花香。寬暢的公路上車水馬龍,川流不息;清澈的金湖裡船兒蕩漾,游人歡聲笑語。徜徉在古城的大街小巷,游走在美麗新農村,都能感受到綠意醉人,觸摸到現代動感魅力十足,仿佛進入了一座天然大園林,時時感受到這座“漢唐古鎮,兩宋名城”重新煥發的生機與活力。泰寧在不斷升華,一座現代化生態文化旅游城市初步形成,旅游、文化、山水、生態四大特色日益鮮明,歷史文化內涵豐富、產業優勢明顯、生態環境優美、生活方便舒適的城市新形像生動飽滿。泰寧,這座古老而活力四射的新興旅游城,正在海峽西岸冉冉升起,成為閩江源頭的一顆璀璨明珠。耳邊又響起了1200多年前白居易的那首《憶江南》:“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此詞描寫的不正是夢裡千百回縈繞的美麗泰寧嗎?


精選遊記: 三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