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印像(09-07)

作者: dujunfist

導讀對於一個自小就生活在湖北的人,宜昌是不陌生的名字。1995年的春節結束以後,我有機會從武漢出發,途徑荊州、沙市(如今合並為荊沙市)宜昌,取到襄樊,會晤了一幫高中同學。最後飛回北京。一路感覺真好。 一直到了2009年,這才有機會再次來到宜昌。 宜昌歷史 宜昌古稱“夷陵”,地處長江中上游結合部,渝鄂湘三省市交彙地,上控巴蜀、下引荊襄,歷來被稱作“川 ...

對於一個自小就生活在湖北的人,宜昌是不陌生的名字。1995年的春節結束以後,我有機會從武漢出發,途徑荊州、沙市(如今合並為荊沙市)宜昌,取到襄樊,會晤了一幫高中同學。最後飛回北京。一路感覺真好。

一直到了2009年,這才有機會再次來到宜昌。

宜昌歷史

宜昌古稱“夷陵”,地處長江中上游結合部,渝鄂湘三省市交彙地,上控巴蜀、下引荊襄,歷來被稱作“川鄂咽喉,鄂西重鎮”、“三峽門戶”。

距今一、二十萬年前,清江流域就有“長陽人”的活動。 戰國以前,即夏商周時宜昌為古荊州之地,到戰國時成為楚地,是巴楚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從戰國時楚國在此設邑至今2000多年的歷史中,宜昌曾經使用過夷陵、西陵、峽州、宜州、拓州、東湖等名稱,以夷陵和峽州使用的時間最長,而且次數最多,關於“夷陵”的來歷有兩種說法,一是因西北有夷山得名,一是“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而得名,後人多取第二種說法;而“峽州”之稱則是因為其位於三峽東口而得名。直到清朝雍正年間才改名為“宜昌”。

宜昌的印像:

宜昌那最為著名的是,風光旖旎的長江三峽之一的西陵峽,葛洲壩、三峽水利樞紐等雄偉的工程。屈原祠、昭君故裡、關陵等古代名人文化遺址;而三國古戰場歷史遺風也很著名,在三國時期,長阪坡、三國猇亭古戰場和關羽敗走麥城、火燒連營等著名的三國古戰場和三國故事都發生在這裡。

另外就是迷醉的清江土家風情,三游洞的文墨千古也是值得看的地方

展開宜昌的地圖,發現其實已宜昌和武漢是同一緯度的。並被怎麼靠北。襄樊卻在其正北方。這個位於長江之濱的城市,大體由北向南長江流過。主要的市區在長江東岸。向北向上,很近的就是葛洲壩。再溯江而上,就是三峽大壩。主要的大街就是南北向的東山大道、夷陵大道、沿江大道。我印像最深的是就是那個地勢高高在上的火車站,那層層向上的台階,似乎可以把人帶到遙遠的美好前方,甚至是高高的天堂。再就是那個汽車站,第一次來這裡,記得就住在附近的。還有就是那個總可以看到的東山隧道。記得95年來得時候,東山隧道以北就比較偏僻了。屬於葛洲壩的範圍了。沒想到現在09年,這裡儼然已經成了市中心了。

我第一次來宜昌,曾經去過當時最大工程葛洲壩以及三游洞。現在這裡的旅游資源就大大豐富了。但是時間太匆忙,09年這次只好匆匆地打車前往三峽大壩。

三游洞

位於宜昌西北7公裡,是西陵山北峰峭壁上的巨大山洞。它背靠長江三峽的西陵峽口,面臨下牢溪,洞奇景異,山水秀麗.。唐元和十四年,大詩人白居易與其弟白行簡在此遇到大詩人元稹。三人結伴到西陵山一游。發現這個“天生一洞”。三位詩人各賦詩一首,並由白居易“序而記之”。因此洞由他們三人始游,故得名“三游洞”。137年後北宋年間,又有三位文豪蘇洵、蘇軾和蘇轍父子同游此洞。同樣蘇氏父子也各題詩一首,留於洞壁。白氏兄弟與元稹之行,稱為“前三游”;蘇氏父子之行,稱為“後三游”。

我對於岩洞的印像不深。匆匆而過。依稀記得還坐了一段纜車。當時屬於初春的下午,幾乎沒有人。09年再去的時候,坐車前往三峽大壩的時候,又途徑此地,的確景觀十分秀麗幽靜,是個好風水的地方。

葛洲壩

葛洲壩原是一座古城的遺址。據《水經注》記載:“江水出峽,東南流,涇故城洲。洲附北岸,洲頭曰郭洲,長二裡,廣一裡。上有步闡故城,方圓稱洲,周回略滿。”而“郭”與“葛”音又相近,便被人們稱為“葛洲壩”。據考古學家在葛洲壩下發掘的文物看,葛洲壩的歷史已有兩千年了。

葛洲壩位於長江三峽的西陵峽出口——南津關以下2300米處,建成於1988年,大壩的興建,使水庫水位增高20多米(船位落差)向上游回水100多公裡, 葛洲壩由一座27孔泄水閘、2座電站、3座船閘、2座衝砂閘組成,葛洲壩水電樞紐全長2561米,高70米。

二江泄洪閘是葛洲壩工程的主要泄洪排沙建築物,共有27孔,最大泄洪量83900立方米/秒,如果您是汛期到此,那麼您將觀賞到:泄洪閘前,洪波湧起,驚濤拍岸。巨大的水頭衝天面起,濺起的水沫形成漫天水霧,十分壯觀!

大壩建有三座大型船閘,其中二號船閘是目前世界上少數巨型船閘之一。過船平均用時45分鐘。

兩座電站共裝有21台水輪發電機組,總裝機容量271.5萬千瓦,每年可發電157億千瓦時。

當年在葛洲壩頂仔細的溜達觀賞,比較閑散自由。感覺很雄偉。很巨大。


三峽大壩

三峽大壩位於宜昌市三鬥坪,距下游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38公裡。大壩為混凝土重力壩,壩頂總長3035米,壩頂高程185米,正常蓄水位175米,向上游回水600公裡,形成了自宜昌到重慶的高峽平湖的景色。配有26台發電機的兩個電站年均發電量849億度,裝機容量1820萬千瓦。

壇子嶺左側的深槽就是永久船閘,為雙線五級(葛洲壩為單級船閘),單線全長1607米,落差113米,由低至高依次為1-5#閘室,每個閘室長280米,寬34米,可通過萬噸級船隊,船只通過永久船閘需2.5-3小時,主要供貨運船隊通航。

單線一級垂直升船機:三峽水利樞紐升船機承船廂有效尺寸120×18×3.5米,總重11800噸,最大提升高度113米,過船噸位3000噸,三峽升船機屬世界規模最大、難度最高的升船機。很是令人期待。據說修成以後,客船通過只用45分鐘。

我們前往大壩景區,包了一輛出租車,卻因此不能直接走三峽大壩專用線。來到大壩景區,外地出租車也不能進入壩區,必須換成當地壩區比內的的士。(如果乘坐私家車就不受限制)。買了門票,需經過安檢,還要乘坐景區的專用巴士,一路順序游覽壇子嶺園區、185園區、近壩園區及截流紀念園。由於時間倉促,只在壇子嶺停留時間較長,壇子嶺海拔高度262.48米,是三峽工程的制高點。登上壇子嶺,可將三峽壩區全貌一覽無余。感覺似乎壩體沒有想像的大,似乎和葛洲壩沒有大的區別。工程全貌十分簡單易懂,但就是這個巨大的工程量,讓人嘆服。高峽平湖就在眼前,也不震撼。對面的景觀隱隱約約,近在眼前。

而在185米水位線觀景區,其實就是壩頂。大壩上游的高峽平湖與下游滔滔江水所形成鮮明的反差。

下游的近壩區,據說是仰視大壩的,估計那個視角,應該很有氣勢吧!。

毛公山

在前往三峽大壩的路上,在樂天溪大橋檢查站處,出租車司機一個勁地給我指出,江南高高入雲的山頂起伏的輪廓線,好像一個人仰臥在高山之巔:由銀白色山石組成,頭東腳西,安詳仰臥,其頭發、額頭、眉眼、鼻嘴、中山裝衣領、胸腹惟妙惟肖,清晰可見,極像一代偉人毛澤東。就是毛公山,因山頂酷似毛澤東主席臥像而得名。可是我費了很大的眼力,就是看不出來。只好作罷。

毛公山原名黃牛岩,長江水路在這一帶九曲回環,而古代西陵峽的這一帶灘險水急,航行緩慢,乘客多逆江而上幾天,似乎還在黃牛岩跟前徘徊,走不出這頭神奇的老黃牛的牽絆。1956年毛澤東橫渡長江之後,寫下了一首《水調歌頭·游泳》,其中一句“高峽出平湖”表現了主席想在這建一個大壩的豪情壯志,而三峽工程歷經七、八十年的論證研究,終於將壩址選在了處於黃牛岩山腳的三鬥坪鎮。正巧,在毛主席誕辰100周年、三峽工程破土動工之際的1993年,毛公山被發現,無論是天意還是人為附會,都反映了興建三峽工程應了天時、地利、人和,是利國利民的大業。在“一江萬裡獨當險,三峽千山無比奇”的黃牛頂的毛澤東主席安臥像,如此巧合令人拍案稱奇。

宜昌值得期待的:

如果再有機會前往,我想首先是三峽游了,

然後就是長陽清江山水畫廊(似乎又叫百島湖,也是由於水利工程的原因,形成的類似千島湖的景觀)以及宜昌很著名的漂流了


精選遊記: 宜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