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谷、太平與迎江

作者: A阿龍

導讀佛誕訪山谷走出東大門的時候,天未晴,雨已住。下山回城的路上,順道去一下山腳的三祖寺。 天柱山腳下,山谷中突起一峰,三祖寺就建在這山谷中的山峰上。寺廟依山勢建成,前低後高,氣勢不凡,一眼看去竟讓我想起布達拉宮。 門口檢票處掛了個牌子——今日免票。原來這天正好是佛誕(農歷四月初八,佛祖釋迦摩尼生日),真巧。 慈眉善目的看門人笑容可掬的點� ...

佛誕訪山谷走出東大門的時候,天未晴,雨已住。下山回城的路上,順道去一下山腳的三祖寺。

天柱山腳下,山谷中突起一峰,三祖寺就建在這山谷中的山峰上。寺廟依山勢建成,前低後高,氣勢不凡,一眼看去竟讓我想起布達拉宮。

門口檢票處掛了個牌子——今日免票。原來這天正好是佛誕(農歷四月初八,佛祖釋迦摩尼生日),真巧。

慈眉善目的看門人笑容可掬的點頭讓我們進去,那樣的笑容讓我相信這是一座真正的寺廟。

三祖寺起始於南北朝齊梁間何氏三高故宅,後舍為寺。相傳“三祖僧璨禪師得二祖慧可傳法後,承達摩衣缽雲游至此,隱居天柱十五年,後來擴建寺院,選場建壇,講經傳法……”我相信這個地方是適合於隱居、悟道的。

三祖寺又名山谷寺,山坡上立著明嘉靖元年的山谷石碑。我更喜歡山谷寺這個名字。它不正是在雲霧縹緲的幽谷之中麼?

寺院的角落裡有許多各個時代的碑刻。隨意挑一塊仔細看去,那是乾隆年間的“永奉香燈”,質樸而秀麗的字跡。還有一個玻璃罩裡,好像是一塊特別珍貴的石刻,有著精美的祥雲激浪和古老的文字。

雨後清新的空氣裡飄散著花的芬芳,循香而去,原來是可愛的小白花——海桐。

寺廟高處,一座古塔,名曰覺寂塔,據說始建於唐玄宗天寶年間,現塔為宋代重建,但塔貌仍保持唐時風貌。塔頂的鐵鏈上掛了許多個風鈴。微風吹來,叮當作響。



(山谷寺,覺寂塔)

寺廟旁邊有 “山谷流泉摩崖石刻”,被藍色的施工圍牆圍了起來。其實很想進去看看,因為聽說自唐宋以來,許多人在這裡的石壁上勒石題辭,留下了不少名句佳作、不朽詩篇。

例如王安石曾在此寫道:

水無心而婉轉,山有色而環圍,窮幽深而不盡,坐石上以忘歸。

還有明代張應治題刻的詩句:

水流碧兮如玉,山交翠兮若圍,臨石崖以兀坐,臥雲榻而遲歸。

還有某無名氏的句子:

卻笑十年縈祖綬,何如一夕臥煙霞。

喜歡那些詩句裡的心情。遲歸,忘歸,匆忙趕路只為歸,其實不如在此醉臥煙霞。

獨尋太平塔

從潛山縣城乘車去往天柱山的路,穿過一片城郊的曠野。在車上遠遠望見一座古塔,手機上網查詢得知那是太平古塔,正在潛山博物館的院內。離開天柱山的時候,我打算走近去看一看那座古塔。

經歷了漫長崎嶇險峻的山路,又馬不停蹄的參觀了三祖寺,再擠公共汽車回到潛山縣城,午飯也沒來得及吃,同伴累得不行了。

同伴在車站休息的時候,我還惦念著那座古塔。我決定獨自一人步行去尋找它。

沿著縣城的街道沒走多遠,就好像來到了鄉間。路邊大朵紫色的野花綻放。隔著蔥綠的草木,看到太平古塔了。



(潛山,太平塔)

走進一個院落才能來到塔下,應該是太平寺的舊址。

這是安徽境內現存的古塔中年代最久遠的,據說(太平寺)“始建於晉鹹和年間(326-334年),寺前有太平塔,塔前有真武殿,殿後有玉皇閣、石華表。”而今僅存古塔,和塔下殘存的石雕。

看那些殘破的石雕,好像是守衛墓葬的石像生。可惜佩劍的武士沒能防衛自己,頭顱不知去向了。有一個石像生只剩下膝蓋以下微微飄動的衣衫。石獸也被砍去了頭,原本可能是一只溫順的羊。

石獸被砍掉的頭,好像還在做著最後的掙扎!

塔下散落的石雕中,還有很多看似是房屋的遺跡。花壇裡草叢中倒著的一塊石頭上,刻著一頭大像背著“連升三級(戟)”。花壇邊一根長數米的石柱,上有細致繁復的雕刻。牆角堆著的長石條,上面的字好像是“欞星門”……

古塔旁邊有張恨水陳列館,指示牌都倒掉了。無人看管的陳列館裡擺放著張恨水的遺物,花瓶、魚缸、筆硯、印章等等,也有他的手稿、書信,還有他的書。雖然從沒看過他的小說,但喜歡那些名字,金粉世家,啼笑因緣,詞語裡好像沾滿了某種濃濃的氣息。

這個院落裡還有京劇創始人程長庚的陳列室,圖片為主,也有些道具。潛山文管所和博物館也在這裡。博物館展廳很小,展出的文物不多膽小有看頭,譬如新石器時代的石刀,周朝的銅爵,戰國時期的劍,清代的提梁卣,清代的青花瓷。據說一些國寶級的文物交給了故宮博物院或者其他的博物館。

一個展廳專門展示銅鏡,驚訝的發現戰國時期的銅鏡已經那麼精致了,幾何圖案加工的那麼完美,但不知道銅鏡的正面是否依然光可鑒人。

迎江失落園離開潛山到安慶市。對安慶這個地方並不了解,只知道這裡曾經是安徽的省府,是安徽重鎮——萬裡長江此封喉,吳楚分疆第一州。

我們打算去看看那的,只有迎江寺與振風塔。



(安慶,振風塔)

振風塔佇立江邊。有介紹說它始建於北宋、重修於明。

天晴了,景色真好,登塔遙望大江東去。在塔頂四處張望時,發現塔下寺廟的某個院落裡堆放著一些貌似奇特的石塊。

從塔上下來,根據塔上看到的方位尋找過去,原來那是個堆放了許多古舊石刻的地方。

把那些雕刻的石頭一塊塊看過去。腳踏祥雲的財神爺,甩著銅錢、腳踩惡魔的跳舞的小孩,八卦,寶瓶,一副又一副生龍活虎的形像,卻被烙印在死寂的廢墟上。

還有一塊石碑,是“素清貧民女子小學校24周年紀念”。

還有一塊刻著洋文的墓碑。碑文寫著:他/她於1918年離開這個世界……



(洋文墓碑)

一件一件的看過去,看那些鮮活的造型,雋永的字跡,想像著圖案與文字裡蘊藏的故事,我像發現寶藏一樣的欣喜,但又不光是欣喜。

特別是看到這一排沒有頭顱的石人像,心情很復雜。看到衣衫飄逸的瀟灑、刀槍不懼的英武,卻又好像看到一場慘絕人寰的屠殺。



(無頭石人像)

破碎的功德碑倒在地上,宣統元年的。“永垂不朽”四個大字好像是巨大的諷刺。滿地破碎的遺跡,分明在顯示著消亡。誰知道它們原本的歸宿在哪裡。


精選遊記: 安慶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