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馬滇西南》之六邊城瑞麗

作者: sunmg

導讀德宏州位於雲南省西部,地處雲貴高原西部邊緣,橫斷山脈的南延部分。地勢北高南低,一般海拔800~2000米, 最高海拔3404.6米,最低210米。境內群山聳峙,密林覆蓋,郁郁蔥蔥,瑞麗江、大盈江兩條水系穿行於山壩之間,主要河流有大盈江、瑞麗江、怒江及芒市河、南宛河等。德宏州是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簡稱。德宏一詞是傣語譯音,意為怒江下游的地方。德宏自古就 ...

德宏州位於雲南省西部,地處雲貴高原西部邊緣,橫斷山脈的南延部分。地勢北高南低,一般海拔800~2000米, 最高海拔3404.6米,最低210米。境內群山聳峙,密林覆蓋,郁郁蔥蔥,瑞麗江、大盈江兩條水系穿行於山壩之間,主要河流有大盈江、瑞麗江、怒江及芒市河、南宛河等。德宏州是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簡稱。德宏一詞是傣語譯音,意為怒江下游的地方。德宏自古就是我國的西南門戶,邊陲的一塊寶地,是古代通往東南亞各國 "西南絲道"的重要通道。這裡壩子平坦,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是雲南重要的糧蔗基地,-年四季幾乎天天都有當地生產的鮮果上市。德宏山川秀麗,景色迷人,是雲南主要旅游區之一。境內名勝古跡較多,明萬歷年間和清初為抵御外侵而建立的"八關"、"九隘"在盈江、隴川遺址尚存。瑞麗雷允城、虎尾城和芒市歌朗城,相傳是元明時代果占壁城。瑞麗奘相寺,傳說是釋迦牟尼傳過教的八大寺院之一。姐勒、弄島和隴川的景坎、潞西遮放的洞尚允4座佛塔,相傳是釋迦牟尼轉世為金熊、鴛鴦、玉兔、金孔雀等4代的舍利塔。德宏,正如一首傣族歌曲所稱頌的那樣:這是一個美麗的地方,金孔雀的故鄉。 芒市

芒市是德宏州州府所在地,也是潞西縣的縣城所在地。“芒市” 意即“黎明之城”,相傳是因為佛祖到達芒市時,天剛好蒙蒙亮而取的名。在芒市我們先去芒市一小參觀古跡“樹包塔”——因樹種落在塔中,然後生根發芽而形成的奇觀。人們常說藤纏樹,卻從未聽說樹纏塔。然而在芒市就出現了令人不可思議的樹塔相纏的自然奇觀。據傣文史料記載,清乾隆五十三年,即公元1778年,芒市第十七世土司放愈著為紀念一場勝利的戰爭而修建了此塔。塔以磚石砌成,高約十余米,呈八角形,神龕內豎著佛像。在後來的日子裡,磚砌的塔身慢慢出現了裂縫,縫中漸漸積滿了塵土,鳥兒又把榕樹種子帶到了塔縫中。雨露滋潤,日月催春,種子漸漸長成了小榕樹,生成了塔包樹的景像。光陰流逝,歲月匆匆,小榕樹也漸漸長成了老榕樹,到如今這棵植根古塔的大榕樹已高達30余米,樹冠覆蓋近1000平方米。古塔就漸漸被榕樹包了起來,塔包著樹,樹包著塔,結成了一個堅強的實體,塔就是樹,樹也就是塔,形成了樹包塔的奇觀。

而後又去民族文化宮參觀周恩來紀念館——為紀念周總理1954年訪緬歸來第一次到德宏的一座傣家塔式建築,建築相當有特色,且又位於傣族、景頗族舉行“目腦縱歌”民間歌會的場所,民族團結的親情自然不同尋常了。紀念館裡建有周恩來總理紀念亭,還有當年周恩來總理與緬甸總理吳努親手種下的緬桂花樹,極富紀念意義。。在芒市參觀的最後一個景點是佛光寺,寺建於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為木結構重檐歇山頂式樣。佛光寺以佛祖光輝普照四方而得名,傣語“奘賀幸”,意為不穿袈裟的幸火主持宗教活動的廟宇。1989年又在寺內建佛塔一座,主塔高十余米,四周有小塔16座,十分美觀。

畹町

由芒市出發去瑞麗,首先到達我國最早的開放口岸——畹町。畹町是全國唯一的鎮級市,人口只一萬多,但因其是傳統的出入境口岸和金三角的衝要而馳名中外。“畹町”系傣語音譯,意為“太陽當頂”的地方,據說因佛祖來到畹町正是中午時分而得名(同樣的原因,瑞麗是“晚霞”的意思)。它與緬甸隔河相鄰,河對岸就是緬甸的九谷鎮,兩國雞犬之聲相聞,邊民自由往來,友好互市。另外還有一些東南亞國家的商人也雲集畹町,使畹町成了各國物資的集散地。我們知道畹町,最早是從艾蕪、沈從文的小說中讀到的,作家筆下的畹町是一個三教九流、魚龍混雜、畸形繁華的邊陲小鎮,山山水水都隱藏著神秘和詭譎。親身到邊城一走,卻是一樣的山明水徹,一樣的寧靜祥和,歲月蕩滌了舊社會的污垢,今日的邊城充滿了生機和活力。

九谷橋位於市區南緣的畹町河上,橋高9米,寬5米,長20米,它既是中緬兩國的界河橋,也是滇緬公路出入國境的口岸橋。半個多世紀前的九谷橋,只是由兩根並排的木頭組成的簡易橋,走上去一顛一晃,令人提心吊膽。1938年滇緬公路開通後,重修了一座石拱橋。抗日戰爭期間,出國作戰的幾十萬中國遠征軍和盟國援助中國抗戰的軍火物資都經過九谷橋進出。毀於抗日戰火的九谷橋直到1946年才重建鋼架橋,1979年再次修葺加固。九谷橋還是中緬友誼的橋梁,1956年12月15日,周恩來總理、賀龍副總理陪同緬甸總理吳巴瑞等貴賓步行從九谷橋入境,到芒市參加兩國邊民聯歡的盛會,加深了中緬兩國的“胞波”情誼。

瑞麗

瑞麗地處德宏州的西南部,面積894平方公裡,人口18萬。美麗的瑞麗江在境內緩緩流過,瑞麗因江得名,含有吉祥、美麗的意思,傣語稱瑞麗叫“猛卯”,意為霧蒙蒙的壩子,因此瑞麗又稱為霧城。瑞麗江是雲南省西部的一條重要河流,傣族稱為南卯江,意即霧蒙蒙的河。因它流經猛卯,也叫猛卯江,屬伊洛瓦底江水系。它發源於騰衝縣境內高黎貢山西側的分水嶺,在瑞麗江橋附近流入瑞麗壩,到弄島的榕棒旺附近彙入南宛河,流入緬甸東部,在伊尼瓦彙入伊洛瓦底江,最後進入南印度洋的孟加拉灣。瑞麗江寬100-200米,在瑞麗境內長53公裡。瑞麗江畔山青水秀,竹茂林幽,風光十分秀麗迷人。山坡上聳立著挺拔剛勁、滿樹火紅的攀枝花,平壩裡到處是高大的仙人掌、碧綠的麻桑蒲、濃綠的柚子樹、遮蔭閉日的大青樹和婀娜多姿的鳳尾竹以及成片的芭蕉林,一幢幢干欄式的傣家小竹樓點綴在鳳尾竹林深處。寨子裡家家的竹樓都是用仙人掌或綠竹籬圍隔開來,既獨立成院又不相互隔絕。幾乎每個寨子都有一座傣族人稱為“奘房”的小型寺院。寨子四周流水潺潺,稻麥金黃,或秧苗青青,膠林遍野,風光如詩如畫。

瑞麗最著名的是她那迷人的南亞熱帶風光和傣鄉民族風情。瑞麗是一個只有十八萬人左右的小城市,少數民族比例高踞60%以上,而且絕大部分是傣族,在瑞麗居住的多數是傣族的水傣。據導游介紹,傣族主要聚居在雲南,其服飾具有“衣無領、帽無頂、腰無帶、鞋無幫、褲無襠”的特點。按居住地區和生活習俗,傣族又分為旱傣、水傣、花腰傣三個分支。水傣一般指瑞麗、畹町等沿瑞麗江居住的“傣德”, 有名無姓;旱傣泛指潞西、梁河等其余地區的“傣勒”,可與漢族通婚,有姓有名;花腰傣則居住在瀾滄江畔,以花帶束腰而得名,也是有名無姓。水傣的裝束是我們最為熟悉的彩色筒裙、齊胸短衣,頭插鮮花。而旱傣的裝束稍微樸素一些,特別是已婚婦女,一般都是黑色筒裙,黑色包頭或白毛巾包頭。與版納傣族最為明顯的是德宏傣族多穿大襟上衣,而版納傣族多穿對襟上衣。由於德宏地區比版納的氣溫略低,冬季的傣家女子還喜歡在民族上衣的外面罩上一件小西裝,很像畫了裝等著上台就脫外套的女演員,讓人看了別有一番風味。傣族習俗男尊女卑,在傣族的傳統意識中,只有當過和尚的男人才是有文化、有地位的上等人。女子在16歲前不干活,讀書唱歌跳舞,成人後則承擔家務農活,裡外忙個不停,地位卻又十分低下,連當了尼姑也不准還俗,傣家把婦女地位的這種變異戲稱為“從將軍到奴隸”,詼諧之中透露出深沉的凄楚和無奈。

瑞麗市三面與緬甸相鄰,國境線長達140多公裡。在瑞麗壩,中方有瑞麗市,緬方有木姐、南坎二鎮,形成了“一個壩子,兩個國家,三個縣(市)城” 的獨特的邊境風光。在瑞麗的姐告有條中緬友誼街,這裡是陳毅老總寫下“共飲一江水”詩篇的地方,中方在此建了一個很美的雕塑:一個肩擔水桶的傣家少女和一位頭頂水罐的緬甸少婦在井邊相會,像征著友誼、和平和安寧。友誼街上只見連片成市的珠寶工藝品商店。剛開放邊貿時,主要的商品是來自緬甸的木制品和寶石。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經濟的發展,邊貿商品多數來自國內,即使是寶石,也是從緬甸購進玉石礦,在國內(也就是在瑞麗)進行加工後出售或出口,從商品的流向看,已是流出為主了,至於國內消費無非是旅游團組,數量微不足道,從這裡也可看出改革開放對我國經濟實力增長的作用了。中緬友誼街同深圳的中英街不同,它不是一路中分而是以路為界,界碑在公路之南,緬方的邊關自然也在路南,當地居民可以互相往來,但商店都在中方,旅游者並無必要去對方。當然路南不盡是緬方領土,在這裡,犬牙交叉並非個別地方,許多寨子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許多地方出現一井兩國、一寨兩國、一房兩國,據說還有一戶人家橫跨國境線上的國境線奇觀。在瑞麗-——弄島的公路上,有一個叫芒修的傣寨,公路邊上就是界碑,邊防檢查站就設在公路旁邊,下了公共汽車走上十步就能出國。當然,我們這種持邊境通行證的人是不能隨便走出這十步的,而對於邊民來說,根本不存在什麼國境線,他們本來就是一個寨子的鄉親嘛,甚至本來就是一座竹樓,哪裡有什麼邊境線攔得住“這邊”和“那邊”?

南坎

瑞麗是雲南的三個邊境開放城市之一,擁有兩個國家級口岸和一個省級口岸。瑞麗市南4公裡的姐告(姐告意為舊城)口岸為國家級口岸,它的東、南、西三面與緬甸的木姐市相連,離木姐市中心僅500米之遙。,我們跨過姐告口岸的邊檢大門,沒見到任何緬方的驗證和守關的檢查站就進入了緬甸境內,到了緬甸木姐的“金皇宮”。木姐系撣語地名,意即“繁華熱鬧的城鎮”之意。它是緬甸撣邦西北部的一個邊境鎮區(相當於縣),而且是緬甸的國家級口岸。公元1300年,撣王賽紀在那散(今木姐機場)建了兩座橋,並辟為集市。1900年,木姐僅有200多戶,1000多人口;1968年發展為1000多戶,5000余人;1991年增至2500余戶,17000余人。今天的木姐已有賀孟、崗南、市場、南街、北街和基督教街6條主要街道,商賈去集,車水馬龍,生機勃勃,欣欣向榮,已發展成為緬北的一個“繁華熱鬧的縣城”,但隨你怎麼看也是破破爛爛:低矮的房屋,坑窪的道路,雜亂的市場,襤褸的居民。市場上看得到的商品大多是中國貨,也有許多中國商人,從市場商品的標價折算,人民幣與緬元的比價是1:40,而當地導游的月工資也不過3000-4000緬元(昆明的導游除了吃住有1500多元,麗江、大理也是近千元的待遇),生活水平可想而知了。在緬甸,最好的建築是寺廟,我們參觀的金鹿寺、金佛寺美侖美奐,庭院寬廣,而與之相映的則是竹檐茅頂、難避風雨的民居。就連號稱豪華的華人街,也不過是一些磚木結構的二層建築。

下午,乘車去南坎縣城,南坎系撣語地名,即“金江”之意。它位於瑞麗江南岸,因古人稱瑞麗江為大金沙江,故而得名。它是緬甸撣邦西北部的一個鎮區(相當於縣),據說是緬北最大的城市,人口20萬(80%是華人),是緬甸北部的重鎮和門戶。從木姐到南坎,30公裡“柏油馬路”盡是坑坑窪窪,公路上的橋更是嚇人:砍幾根木頭並排倒在河上就是大橋了!路上一條鐵橋還是二戰時期英國人所修築的。車行路上,一路顛簸,坐在車上就像是坐在碰碰車上那樣跳來跳去,緬方導游自我解嘲: “免費搖籃,免費按摩,免費DISCO”,還說這是到了緬甸的“高檔享受”,令人啼笑皆非。據導游介紹說,就是到仰光也只有這種路,別指望有什麼幾級公路。兩市之間幾十公裡路除了幾輛拖拉機改良的大客車之外,只見到了六七輛商標為COROLLA的越野車,沒見到其他任何車輛。到南坎參觀金鹿寺後,又去民族花園觀看布島族的民俗表演——布島族是緬甸的一個少數民族,這個部落的婦女為了打扮,在自己的脖子上套上一圈圈類似脖脖套的黃銅環,同時還在銅環上面掛上一些銀鏈,以顯示財富和地位。二名長著40~50公分長脖子、頸墅套著24個銅圈、手臂和小腿都包著銀環和銅圈的中年婦女唱歌(據說頸裡的銅圈從成年開始套起,每年加上一個,最多可套28個。那長長的脖子便是套圈的產物,據說除下了銅圈,人便會因為折斷脖子而死去)——除了驚訝,別無情趣,好在這種折磨人的裝飾已瀕於失傳,或者說布島人的後代已經摒棄了這種陋習,難道揭示落後與荒誕也值一觀?結束參觀後,在一片“老媽對面”(緬語,即“再見”之意)聲中,在緬方沒有堤岸的江邊,乘上了“碰碰船”橫渡瑞麗江。十來分鐘的時間,我們又回到了暫別一天的祖國。翹首南望,但見煙水蒼茫,碧波浩蕩,緬方的村落依稀在望。那邊的氣候並不惡劣,土地也不貧瘠,山川是一樣的鐘靈,人民是一樣的淳厚,卻總感受不到欣欣向榮的蓬勃生機。同飲一江水,兩地不同天,或許這就是出境一天的感覺吧。


精選遊記: 保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