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黔進(三):梵天淨地出仙山

作者: 狂愛CTU

導讀更多照片請見:http://***/s/blog_4b67a35e0100e99m.html 向黔進(一):西江,漫游千戶苗寨 http://***/s/blog_4b67a35e0100e8ak.html 向黔進(二):舞陽河下鎮遠城 http://***/s/blog_4b67a35e0100e8zn.html 向黔進(三):梵天淨地出仙山 http://***/s/blog_4b67a35e0100e99m.html 別鎮遠,乘火車,至玉屏,我們踏上了前往梵淨山的旅途。從玉屏包車前往,長路漫漫,約5個小時車程,終於抵達梵淨山江口縣(南線� ...

更多照片請見:http://***/s/blog_4b67a35e0100e99m.html

向黔進(一):西江,漫游千戶苗寨 http://***/s/blog_4b67a35e0100e8ak.html

向黔進(二):舞陽河下鎮遠城 http://***/s/blog_4b67a35e0100e8zn.html

向黔進(三):梵天淨地出仙山 http://***/s/blog_4b67a35e0100e99m.html

別鎮遠,乘火車,至玉屏,我們踏上了前往梵淨山的旅途。從玉屏包車前往,長路漫漫,約5個小時車程,終於抵達梵淨山江口縣(南線)黑灣河山門。

此次貴州行,對我來說最重要的目標既不是黔東南苗寨,也不是仿似鳳凰的鎮遠古城,而是這座位於銅仁地區的梵淨山。一直覺得“梵淨”二字特別富有禪意,據說在佛教中乃超凡脫俗求清靜之意。中國向有四大佛教名山,即文殊道場五台山、地藏王道場九華山、普賢道場峨眉山、觀音道場普陀山,而梵淨山據稱是未來佛彌勒道場,因此力爭第五大佛教名山的名頭。雖然如此,梵淨山卻顯然旅游開發緩慢,常年養在深閨少人識,我非崇佛的善男信女,卻恰恰看中了梵淨山的清靜無為。

只是,這份“無為”亦恐即將成為往事,目前貴州省正在全力加大旅游宣傳,梵淨山的推介與開發正是其中一大重點,最鮮明的例證就是魚嘴坳至萬寶岩登山索道的開通。過去的梵淨山除了金頂絕景之外,以山腳起始的8000級石階聞名,這一段無甚美景相伴的艱苦歷程折磨了多少游人的筋骨與心志,或許這就是此山游人稀少的原因之一?然而,經過千辛萬苦,勞其筋骨之後,登臨仙山,體會飄飄欲仙、靈魂出竅之味,應該是幡然有所悟吧,我猜。我一向是不太喜歡索道的,但這一次卻不得不靠索道代步,——因為在青龍洞一不小心崴傷了腳踝。幸虧,據說,梵淨山的美景都集中於金頂一帶,這使我至少可以緩解一點點遺憾。

其實乘坐索道亦有佳境,因為難得如此居高臨下,尚未登頂即可放眼風物,豁然四顧間,但見十萬大山,煙氣迷茫,山色空濛,越是向上,越是雲遮霧繞,此時躍然心頭就是一句話“山在虛無縹緲間”。


(纜車)

纜車半小時到達萬寶岩,這是梵淨山上最後一處休息服務站,向上還有承恩殿,然而正在建,曾經有民居接待游人,現今已拆除,若要吃飯住宿,這裡就是最後的選擇,再向上,便只有求佛之心、尋仙之道。我們抵達時,已是下午四時,不打算在山上停宿的游人紛紛開始下山,聞說道金頂之上雲霧更大,幾不可見物。若有霧,則見不到雲蒸霞蔚,更難求佛光,但卻可觀亂雲飛渡、變幻莫測之奇景,可求空靈超脫之仙氣,正所謂世間事有一得必有一失,有一失亦有一得。

到得承恩殿,向左新金頂,向右老金頂與蘑菇石景區。左邊粗粗一看,平淡無奇一條山路,雲深不知處,算了,我們自然是奔梵淨山標志性的景點蘑菇石而去。先至舍身崖,巨石臨空,鐵鏈圍護,如有恐高症,想必自是心驚肉跳。不怕者背靠鐵鏈留影,恰如泰坦尼克號的船頭風光。雲霧果然厲害,舍身崖對面十余米處,蘑菇石的身影仍然朦朦朧朧,再走近些,果然仰望一座巨石,狀如凝固的蘑菇雲,頭重腳輕,仿佛一推就可將蘑菇頭搖落山崖似的。蘑菇石、翻天印、九皇洞,這裡完完全全體現了水平狀板岩的地質構造特點,特別是“萬卷書崖”,岩石一層層,紋理清晰明了,重疊復重疊,的確仿佛天地之間一部大書。



(蘑菇石景區)

過思過崖繼續向老金頂進發,只剩下我們四個游客。山路開始難走,半是懸崖半是山,石階陡峭,鐵索生寒,霧氣開始凝成水滴,從樹上、石上點點滴落到我們頭上、肩上,正是“山色空濛雨亦奇”。不過垂直百米,就好像到了另一個氣候帶。我們手腳並用爬到“般若泉”,路遇一老嫗,正在取水,仿佛是一居士,原來就住在老金頂如今已殘舊不堪的寺廟裡。距離寺廟十幾米下,尚有一石砌古廟,不知建於何年何月,亦不知其名,只剩下傾頹的四壁殘垣。然而就在此時,卻看見山民肩抗著木材石料艱難行來,竟是打算重建老金頂上的寺廟,人力之微、人心之誠,殊為可佩。



(梵淨山)



(野花)

老金頂上寒風獵獵,不可久留,我們匆匆而來又匆匆而去,回到蘑菇石景區,游人更加寥寥,卻在舍身崖處偶遇一隊老年攝影協會的老人家們,扛了長槍短炮,還有三角架,不肯離去,痴痴等待那雲霧散去的一時半刻。相比上來時,此刻的雲霧好像活了過來,不再凝重,風愈大了,雲霧恰如少女的面紗隨風飄搖起來。等待的人群便一時驚呼,一時哀嘆,周遭的巨石都在若隱若現、若即若離間勾引了我們的眼神和心神。

忽然,攝協一領隊高聲呼叫:“出來了,出來了!”眾人回身一看,真是悚然而驚,就在我們一直沒有留意的空濛間,赫然現出一座高逾百米的擎天玉柱,好像憑空冒出來一般,雲霧如玉帶纏繞擎天柱的腰際,這就是新金頂了。這樣神奇的景像曾經在帕米爾高原的卡拉庫裡湖畔見過一次,高原雲層中乍現的慕士塔格峰仿佛神跡,而此刻雲霧狼奔豕突的梵淨山則給我們“轉眼風雲相會處,平空移步作神仙”的中國式仙境感覺。



(新金頂偶露崢嶸)

我們摩拳擦掌,奔下老金頂,繼續挑戰新金頂。卻原來承恩殿左側那條當初看來平淡無奇的山路就是通向仙境的門徑。乍一走上小徑,濃霧又至,抬頭不見了新金頂,回望亦不見了蘑菇石,仿佛老天示之以儆。幾十米石階後,山路猛然變得險要,曲折而高大的石級,不但需要手腳並用,有些地方甚至接近垂直,若不緊緊抓住水汽蒸騰的鐵索便無法落腳。好不容易登上一段極險之地,想要喘口氣,卻見眼前鐵索外只余茫茫萬丈白霧,腳下在雲霧空濛中深不可測,此“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著”之景像,不免令人心驚肉跳,頓生寒意,只有將背脊緊靠著身後石壁,方可稍解。轉過一彎,忽見山壁間嵌一洞穴,上書“觀音洞”,趕忙入內參拜,願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保我等平安登頂。或許這就是梵淨山給信眾的一大考驗吧,若不經此一段艱辛,到達金頂時怎會虔心向佛?終於,橫跨金刀峽連接金頂二峰的天橋出現在我們頭頂。彌勒道場,我們來了!新金頂仿佛被巨大偉力劈開的二峰,分別供奉了現在佛釋迦牟尼和未來佛彌勒,中間即由天橋相通,傳說是燃燈古佛所造,而梵淨山據說也是唯一同時在山頂供奉三世佛的名山。人們從釋迦殿過天橋至彌勒殿,是不是能體會佛教修來世的意境呢?

佇立金頂,慨然四顧,周遭白茫茫,天地真干淨,當此際,便不由得,心靜了,神寧了。


精選遊記: 銅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