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在山水間

作者: taxuemuzi

導讀山的博大精深,水的源遠流長,給人們出了一道永遠探尋的主題。偉大的先行者游遍歷華夏山水精華,問青山,訪綠水,深得山水之精奧,走窮鄉,行僻壤,記錄山水之蹤跡,探溶洞,尋幽谷,寫就驚世駭俗作。 遠看一條如帶的公路,大約五六公裡的樣子,就匍匐在山表。彎彎曲曲,左旋右上,層層疊疊,臨溝伴壑。到了覺得離雲近了的時候,到了豁然開朗眼界放寬的時候� ...

山的博大精深,水的源遠流長,給人們出了一道永遠探尋的主題。偉大的先行者游遍歷華夏山水精華,問青山,訪綠水,深得山水之精奧,走窮鄉,行僻壤,記錄山水之蹤跡,探溶洞,尋幽谷,寫就驚世駭俗作。

遠看一條如帶的公路,大約五六公裡的樣子,就匍匐在山表。彎彎曲曲,左旋右上,層層疊疊,臨溝伴壑。到了覺得離雲近了的時候,到了豁然開朗眼界放寬的時候,到了腳下村莊形成鳥瞰的時候,到了覺得山風颯颯的時候,就到了綿山的大門口。仰視那鑲嵌在半山的金碧輝煌建築,驚詫那貼在山表小巧玲瓏的雕梁畫棟,看著那從山間縫隙瀉下的流泉飛瀑,給人的印像是,此地真乃神仙府第。

??今日來到綿山忽覺得有了些靈感,不知怎得把山水,詩人,廟宇聯系在一起了。稍微有些名氣的山水,必有歌詠之詩詞,必有廟宇之存在。也是,山水是大自然賜予人類的瑰寶,是陶冶情操的地方,那麼,廟宇的存在,更是淨化靈魂的聖地。



??我們游走山水間,品的是自然,觀的是人文。自然是天成的,沒有人工雕琢痕跡的自然是最美的。人文是人造的,越是詩仙書聖到過的地方越值得流連。

??贊美山水的清辭麗句,全被詩人用竭了,尤其是唐代的詩人,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還有比這更恰如其分的形容嗎?“雲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杜審言]還有比這更臻於妙境的嗎?

??你說山,“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你說水,“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李白]你說浪漫,“我本楚人狂,鳳歌笑孔丘”[李白]你說玩兒,“當流赤足踏澗石,水流激激風生衣”[韓愈]你看那“春來遍是桃花水”[王維]把自然表述得美輪美奐。

??怪不得每到一處風景勝地,詩仙書聖,偉人大家,是一大景觀,也是當地的一大自豪。還得說自然,有了山水才有了詩人詩仙,山水成就了詩人,反過來詩人也成就了山水。山水,是詩人永恆的主題,山水,是詩人不竭的靈感源泉。

??只是現在的人達不到那種造詣,正如魯迅先生所說:“我以為一切好詩,到唐已經做完,倘非能翻出如來掌心之齊天大聖,大可不必動手。”所以,我們以盛唐的詩仙作為崇拜吧,拜讀他們寫的山水意境,簡直就是一種心靈的享受與情操洗滌,一種鬼斧神工的驚嘆與震撼。

??自古名山僧占多。君不見深山藏古寺,幽林響梵音。你在欣賞山水的同時,自覺不自覺地就經受了三教[佛,道,儒]的洗禮。對山水的贊美往往與對神靈的敬畏虔誠交織在一起。

??人一旦走進山水融進自然,就覺得自己渺小,一旦接觸廟宇道觀,就憑空生出一種超脫紅塵之感。“塔勢如湧出,孤高聳天宮,登臨出世界,磴道盤虛空。”[岑參]說得極是。看著青燈黃卷,衲衣布履,一種“北山白雲裡,隱者自怡悅”[孟浩然]的情感油然而生。

??不得不說,自然造化的山水,飄渺的梵音仙樂,給人一種脫俗的感覺,“清溪深不測,隱處唯孤雲,余亦謝時去,西山鸞鶴群。”[常建]自古來,有多少詩仙智者,參禪悟道,領悟玄機,歸隱山林,在蓮花座下,在法輪轉動的聲音裡祈福安詳。

?這山,這水,這山水,挺起了大中華的脊梁,勾勒出大中國的血脈,這是天工開物的造化,這正是我們祖國母親的多嬌面容。我們生長的這片土地,自然的山水,浩瀚的歷史,五千年的文明,水乳交融在一起了,它天成一部偉大的自然巨著,一部偉大的山水天書,傲然屹立天地間。它需要人們去探究,它需要人們去拜讀,它以博大的胸懷吸納百川,它以神奇的力量有容乃大,山川挺立堅韌不拔,水無常態婉轉流長,江山秀色陶冶炎黃子孫,碧水長流孕育華夏文明,這青山綠水就是我們生息繁衍的家園。??

人類與山水是共存共榮的,自古江河萬古流,歷史彈指一揮間。山水靜靜的看著棲息的人們,它看著人們走過的印記,看著歷史的滄桑,對於山水,這只是一瞬。人們驚嘆山水的外表,那不顯山不露水的痕跡還在朦朧,這屹立在天地間的山水大書,我們又知其幾何呢,我們太渺小了,有的只是感嘆,只有不懈的讀,直到永遠。我們行在山水間,看不盡的春綠秋黃,山水,接受詩人的贊美,廟宇,點綴山水淨化靈魂。出去走走吧,看山水,品詩文,觀廟宇,享受三者融為一體的妙景。


精選遊記: 晉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