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太湖

作者: pinpinyao

導讀一、 源遠流長話太湖記得有首很好聽的歌,唱那太湖之美,山水魚米,令人不勝神往。據考證,早在一萬年以前(舊石器時代)我們的先民便已在這塊土地上生活了。至良渚文化時期,太湖人種植水稻瓜蔬,制作各類工具工藝--幾乎代表了吳地史前文化的至高成就。 太湖之令我神往者,還有個範蠡西施的傳說:當年闔閭之子夫差繼位後,為報父仇,整頓大隊水軍從太湖出發攻 ...

一、 源遠流長話太湖記得有首很好聽的歌,唱那太湖之美,山水魚米,令人不勝神往。據考證,早在一萬年以前(舊石器時代)我們的先民便已在這塊土地上生活了。至良渚文化時期,太湖人種植水稻瓜蔬,制作各類工具工藝--幾乎代表了吳地史前文化的至高成就。

太湖之令我神往者,還有個範蠡西施的傳說:當年闔閭之子夫差繼位後,為報父仇,整頓大隊水軍從太湖出發攻打越國。大勝。越王勾踐和大夫範蠡臥薪嘗膽,獻上絕代佳人西施,令夫差沉湎美色,終於誤國,滅於越。範蠡功成身退,棄官攜西施西出姑蘇,泛舟至太湖隱居……

有人說,太湖屬吳,範蠡是越臣,隱居吳地難道不怕越王猜疑?!何況吳乃是西施的傷心地,是敵國:於公於私,範蠡都不該選擇這個地方。

但猜證都是後人的,留在我心中的那個故事本身的魅力:沒有因此褪色!

二、 訪古尋跡到黿頭

太湖又名震澤、具區,面積2400多平方公裡,島嶼48,山峰 72,是目前最大的江南山水園林之一。黿頭渚是伸入湖中的一個半島,因形如大龜伸頸而得名。

周六,簡裝前往,衝著它的自然風景,更衝著它的歷史和傳說。

乘空中游覽車,先時,只見層層人工林,有蜻蜓無數紛飛,恍惚間倒也幾疑入畫;片刻後有一高峰入目,雲霧靄靄,重巔上分明有六角寶塔。心中一陣竊喜,以為這等光景,必是經歷了南朝風雨的古建築。下車徒步攀九十余米,終見舒天閣。居高臨下,萬傾碧波好像腳下,近山青翠,遠水浩渺。諸多風光,盡收眼底。想起悠悠千年歷史,止不住心潮澎湃。

上得塔頂,見有一聯,曰:吆吆鹿鳴萬國猶招烈魂來,渺渺星吹太湖已載佳人去--料是說範蠡西施的故事,頓覺這青山秀水越發滋味醇濃起來。

離去之時,回頭視"鹿頂迎輝"四字,覺史書未有記載,雖然斷垣殘壁,還是有幾分可疑。終於忍不住問那檢票的工作人員?quot;這塔幾時建的?"答說:"很久了--10多年啦!"

我哭笑不得--重修古建,摻進這麼多不純粹的偽裝,是唬游人的?還是騙自己的?可嘆我無知,竟然想在這裡尋回些古人的情懷!

人面桃花,到底還有桃花可以看看,如今連桃花也用梨花替了,這舊地還來做什麼呢?!

太湖有三山,遠望似遨游波中一神龜,名曰龜山,又叫太湖仙島。"馬鞍山上振衣,黿頭渚下濯足。一任閑來閑往,笑看世人局促。"的句子便是說這裡了。

想效當年閑雲野鶴,討個非凡的情致來,便乘船往觀,至金沙灘,見同心鎖,訪月老祠,走凌雲梯,經天都街,入靈霄宮,拜瑤池女--一路尋訪,樁樁件件,竟無一天然!雖然人工也不算蹩腳,卻令太湖自然山色無存。

歸時,天降細雨,至船到岸,雨且住。忽然發現,我好像丟失了一個關於太湖的夢!

三、 先人已隨煙波去

吳地乃江南"魚米之鄉",自寧鎮以下,錢塘以北,放眼千裡,盡皆平原。 太湖三萬六千傾,正成就了魚肥蝦美。民間相傳,範蠡曾在官來涇養魚,並著《陶朱公養魚經》--當地有童謠唱:"養魚種竹千倍利,要謝西施與範蠡。"

今天的太湖人依賴旅游業生活,恐怕已經不大屑於"養魚種竹"了,但仍然有千倍之利。還需謝西施與範蠡的,謝他們留下這美麗的傳說裝點山水,能令游人不斷而財源滾滾。

夕陽西斜,鱗波點點竟不復"漁舟唱晚";馬達隱約,游人如熾,也將這遺世獨立的山水品格暗暗扭曲!那副"烈魂佳人"的對子若不用來紀念歷史,倒也可以認為是對現實的一種嘆息。

先人已隨煙波去,此地空余太湖水:也許歷史就是這樣,無論怎樣挽留,千年之後自有它別樣的詮釋,沒有必要尋找同等的感喟了!而那首《太湖美》的歌恐怕也要伴著白雲終於成為遠影……


精選遊記: 無錫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