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長樂三溪歷史文化村

作者: 閩山茶客

導讀三溪歷史文化村址處長樂市江田鎮北部,坐落於屏山之麓,背山近海。由三溪、溪山、邦上3個村組成。以漁溪、北溪、南溪3條溪流流過村中而得名。這裡距長樂市區18公裡,離福州50多公裡,104國道穿境而過,交通便捷。這裡自古就是商貿重鎮。三溪文化發達,在漫長的封建社會裡,該村人才輩出,如星漢燦爛,一共有過74名進士和一百余名舉人。宋代潘氏父、子、孫、曾“四 ...

三溪歷史文化村址處長樂市江田鎮北部,坐落於屏山之麓,背山近海。由三溪、溪山、邦上3個村組成。以漁溪、北溪、南溪3條溪流流過村中而得名。這裡距長樂市區18公裡,離福州50多公裡,104國道穿境而過,交通便捷。這裡自古就是商貿重鎮。三溪文化發達,在漫長的封建社會裡,該村人才輩出,如星漢燦爛,一共有過74名進士和一百余名舉人。宋代潘氏父、子、孫、曾“四代五中丞”,“二難進士”潘循、潘鼎,探花、推官、潭州通判潘枋,朝散大夫、廣東運使潘廊如,一代名宦潘炳年,都是留芳青史的的人物。三溪背倚屏山面向東海,山清水秀石奇洞美。長樂十二景“屏障鋪霞山積錦,龍潭印月水浮珠”中的“屏障鋪霞”就在三溪。橫跨溪上的五座唐宋古石橋頗具江南水鄉的意韻。三溪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得益彰,歷史文物名勝古跡不勝枚舉,有屏嶂鋪雪,蘇才翁釣鰲石題刻,紫陽閣,朱熹講學處及“溪山第一”,“鳶飛魚躍”題刻,有朝元觀、九仙洞、豸石、植柱廟、唐宋古橋、還有許多現代中央領導人題刻,諸如田紀雲題的“頑石生花,山注成韻”,賈慶林題的“中丞”、“老福橋”,王兆國題的“思源思進、崇德尚學”,王丙乾題的“開源節流”等,現在已成為長樂旅游的好去處。三溪之屏山。主峰從南向北居高臨下,勢如率領群山奔向大海,為主村之屏風,故名。該山海拔500米,面積約1000畝,北面臨鼎溪,與柏山對峙,東面一片平原,萬畝良田,距山三公裡就是大海。唐代以前,山的前面一片汪洋,民居只能沿山建屋,唐末至兩宋間,這裡人才輩出,高魁蟬朕,故得名魁山,境為魁山境。山旁路邊大崖面上勒有楷書“魁山”二字,後因建設水渠被打掉,福建省副省長潘心城在原處補書“魁元”二字,裡面有一處山峪,地名叫魁山裡,故屏山、賢人山、魁山,三名並傳。三溪風光名勝眾多,歷代文人薈萃,留下不少摩崖石刻。由於開山打石,現存古代摩崖33處,其中宋代17處,明代13處,清代3處。較為珍貴的有朱熹與蘇才翁的題刻。現在屏山和柏山上,還刻有中央領導、省市領導及書法名家來三溪游覽時的題刻,有“頑石生花,山注成韻”、“中丞”、“思源、思進、崇德尚學”、“開源節流”等,這些都增添了文化村的文化意蘊。屏山上有一岩洞,面積約二十米見方,供人棲息與躲雨,洞頂部有田紀雲書勒“頑石生花,山注成韻”的題刻,這裡前觀海,後看山。遠眺長樂南北鄉之山、水、村莊。向前有岩石成斜坡而下,地名叫後路,三溪潘氏始祖首遷地就在於此。原有報先祠、東壁精舍(二難進士讀書處),已廢,東壁石刻有“東壁”二字尚存。明嘉靖間抗倭殉節的三溪潘氏二十三世崇簡墓就在此山腳。文化名村成立後,特別是在福建省副省長、鄉人潘心城關心指導下,將這塊廢墟山坡加以整治,還將中央文化部交辦、國家圖書館舊存本五百羅漢雕像刻在岩石上,成為永久性檔案與精美藝術品。美籍華人謝心坦、林輝、鄭建華三位先生獻資將一塊高9米大岩石刻為釋迦牟尼佛像。企業家潘福安石刻一尊7米高彌勒佛像。釋迦牟尼佛像的背後特大岩石上還刻有五千多字的《道德經》。佛像前挖一口放生池,使這裡形成具有一定規模的天然佛殿。屏山對面還葛優小五百羅漢石崖半浮雕群像。在屏山之旁,水電站後,有100米長的大岩石結成崖洞,洞內呈現大小、彎曲、高低、光暗等不同狀態,洞大的可容幾十個人,小則僅可挨過一個人。在洞內側耳可聞澗水之聲,仰首聽得枝頭鳥語。夏天,不少老人在此乘涼。還有一口池水從石縫湧出,叫源泉,清甜可口。洞內岩石上刻有十幾尊羅漢佛像,朱子祠,位於屏山旁,建於宋淳熙初。朱熹因愛三溪山水秀麗,人才輩出,曾游此地講學,勒“溪山第一”於石,因年久剝脫,今所存乃陳省補書。原閣前一方綽楔,詩雲:“但來朱子樓此遲,已是溪山第一奇。綽楔存亡何必論,登時誰不景行思。”裡人進士張一漁與朱熹為知交,為了方便朱熹講學,特建紫陽閣。宋淳熙間,鄉中子弟多受業於朱熹,受其影響,連續十二年都有人中進士。前人詩雲:“萬山飛翠映檐阿,過壁煙嵐濕薜蘿,地俯滄溟分沆瀣,閣低霄漢接星河。紫陽過化留遺跡,髦士披風飲太和,不必更論仙佛事,吾儒名教樂應多。”閣周圍有庠生潘世璧“山光潭影”等摩崖石刻。圖為朱熹舊時讀書處。洞前照明之石獸油燈。閣旁岩石有墨竹,相傳朱熹居此時練書法,常將余墨潑在竹上,此竹遂成墨色。千百年來,這神奇的墨竹依然挺拔茁壯。福州長樂的三溪河谷冰臼群已被中國冰川之父韓同林認定為“世界奇觀,天下一絕”,他認為這已經具備了建立世界地質公園的理想條件。冰臼是指第四紀冰川後期,在巨厚冰層覆蓋的“封閉”和“半封閉”狀態下,冰川溶化沿著冰川縫隙向下流動,在冰層的巨大壓力下,呈“圓柱體水鑽”方式,向下進行強烈衝擊、游動和研磨而形成深坑,於是形成冰臼。 形狀類似看似我國古代用於舂米的石臼-“口小、肚大、底平” ,故稱之為“冰臼”。它是古冰川遺跡之一。由於這裡的海拔差不多在20米左右,冰臼學創始人之一、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韓同林教授等專家,通過實地考證稱:長樂冰臼群是福建省目前發現的冰臼中,分布海拔最低的冰臼群。從目前發現的空間布局看,三溪冰臼應屬於“河谷冰臼”,即由古山谷冰川作用所產生。冰臼,是指古冰川融水,沿冰川表面的裂隙,自上向下以強烈衝蝕下覆基岩而產生的,是古冰川作用形成的重要冰川遺跡之一,是古冰川作用曾經存在過的有力證據和歷史見證。因此具備極高的科學價值和學術意義。韓同林教授人稱“中國冰臼之父”。他認定長樂石窟窿是“冰臼”後,福州格致中學鼓山校區地理老師郭小平把這一消息帶到課堂上討論。課後,高二女生林雅希找到了郭老師,說自己想研究這個課題。師生兩人花了半年時間,翻閱了大量的資料,還到實地探訪。林雅希認為,冰臼出現在第四紀冰期,冰臼地貌產生的先決條件是有冰川,但福建不在高緯度和高海拔區,第四紀冰期時不具備冰川發育條件。同時,她和老師研究發現,如今在武夷山還有中生代時期植物的存在,說明這些植物沒再經過嚴寒氣候,這成為福建沒有形成冰川的佐證。她最後得出結論,長樂發現的石窟窿,應該是風化風蝕作用形成的壺穴。2008年,她的這篇研究論文獲得第24屆福州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一等獎。雖然對於這些石窟窿是“冰臼”還是壺穴,專家還存有不同的爭議,並沒有一個定論。但是中學生能通過探究,提出自己的觀點,還是非常難得的。同時這也使得學界關於“福建是否有過第四紀古冰川活動”的爭論一再升溫。



(屏山風光一瞥)



(岩洞裡的石刻)



(墨竹)



(朱熹舊時讀書處)



(冰臼河床一瞥)


精選遊記: 福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