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裡尋廊橋——09年春節泰順游

作者: 碧草芊芊

導讀千裡尋廊橋還在上學的時候,在圖書館裡看書,無意中翻到了泰順廊橋,優美的造型,屋角的飛檐,讓人有一種說不出的感動。而泰順這個陌生的名字就這樣嵌在了我的記憶中。 再次看見泰順廊橋,是在電視中,央視10套的探索發現欄目,那一集是虹橋尋蹤。清明上河圖中那座千古流傳的虹橋,這種結構已經失傳。20世紀70年代末期,塵封了900多年的虹橋結構重見天日,在浙江 ...

千裡尋廊橋還在上學的時候,在圖書館裡看書,無意中翻到了泰順廊橋,優美的造型,屋角的飛檐,讓人有一種說不出的感動。而泰順這個陌生的名字就這樣嵌在了我的記憶中。

再次看見泰順廊橋,是在電視中,央視10套的探索發現欄目,那一集是虹橋尋蹤。清明上河圖中那座千古流傳的虹橋,這種結構已經失傳。20世紀70年代末期,塵封了900多年的虹橋結構重見天日,在浙江南部的溫州,麗水兩地山區發現了保存完好的木拱橋。這種木拱橋結構與虹橋相似,但據考證,這個地區的拱橋結構有可能是獨立發展的,而不是虹橋的延續。看見建築專家唐寰澄先生用幾根筷子做的簡單的木拱橋模型,一下子勾起了我的好奇心。

這些年,去了很多地方,但是泰順一直在我心裡,我知道,總有一天,我會去,去尋找那個讓我驚艷、讓我好奇、讓我惦念的廊橋。

今年春節出游的目的地是由機票決定的。因為春節火車票一票難求,而飛機票價格又全面上漲,在網上找來找去,只有天津到杭州的機票是特價的。盡管杭州附近已經去過N回,但是我立刻就想到了浙江南部山區的那個地方,那些讓我惦念的廊橋。離春節還有一個月的時間,但是機票不等人,便立刻動員老公和我一起去尋找夢中的廊橋。

照例做出游前的功課,在網上一查資料,才發現,這兩年泰順游好像還挺熱門的。尤其是08年,浙江的58省道分泰線的通車,從溫州到泰順坐車只需2個小時。這個消息讓我喜憂參半,喜的是去泰順節省時間了,憂的是路修好了,去那裡的游人越來越多,會不會原始景觀遭到人為破壞呢。

好事多磨,年前老公有些緊急事務要處理,說春節出游可能要取消了,這個消息讓我傷心了很久,想了這麼久突然去不成了,郁悶死了。正好東航打電話,說班機延誤,我也趁機把機票退了。安慰自己也許是上天安排我就去不成了呢。老公在年關的時候終於處理完事務,堅持要陪我出去,然後我在大年三十的時候訂了大年初二飛往杭州的機票。泰順,等著我吧。

毓文橋從泰順縣城羅陽鎮坐當地的中巴車到洲嶺。洲嶺是一個小鎮子,下了車,沿著公路繼續前行,兩邊是普通的民居。此時天空下起了小雨,走出鎮子,兩旁是綠油油的田野,越走越遠,前面就是山路了,可是依然沒有廊橋的任何跡像。走下小道,雨天路滑,我一直打著傘,低頭看著腳下的青石板小路,驀然抬首間,忽見一橋佇立眼前,我的心“噔”的一下子就快蹦了出來,毓文橋就這樣突兀的出現在我面前,沒有一絲的准備,以至於我都無法形如她的出場。幾米寬的山澗上,橫跨著這座古樸的石拱廊橋。石拱橋很普通,但是上面加上屋廊,就平添了一份溫暖,一份平和。橋邊兩棵古樹,枝椏伸展,護住這一方屋檐,使得她更顯寧靜。橋上空無一人,我倚欄觀望,一側是蜿蜒的溪水奔流而下,一側是遠處的村子霧氣彌漫。橋屋在歲月的雕琢下已經顯得斑駁古老,喜歡那高高翹起的屋角飛檐,那樣靜靜的伸向天空;喜歡橋下奔流的小溪,溪水“嘩嘩”如此悅耳。雨天的廊橋更顯出她本來的功能——為路人遮風避雨。

三條橋三條橋應該是泰順廊橋中最古老的一座。建於宋“紹興七年(1137年)九月十三日”,重建於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據說,在道光年間修建時,曾發現過唐“貞觀”舊瓦。我記得在央視播出的那集《虹橋尋蹤》中,就有她的身影。時隔幾年,腦海中依稀還有些朦朧的印像。我們從洲嶺坐回三魁的車,大概十幾分鐘就到了一條小岔路。司機告訴我們沿著這條小路走一會兒就到了。我知道三條橋是在峽谷中,可是走在沿山的小路上,向下的坡度並不陡,看看遠處山巒疊嶂,我怎麼也想不出走一會兒就能走下山麼。路上遇見來自北京的一對母子,因為外出旅游很少能碰上天津的老鄉,所以,聽說是北京的也感覺很親切。他們聽說我們特意從天津過來看廊橋感到很驚訝。我“嘿嘿”一笑,是呀,連我也說不清這是為什麼呢。走了大概10分鐘,到了一塊開闊地段,幾間舊屋,很安靜,只聞鳥鳴狗吠。一塊指示牌直指前方。這才知道原來下山的路從這裡才開始。一條蜿蜒的石板台階羊腸小路,剛下過雨,路有些濕滑,因為急於想一睹三條橋的芳容,我一路小跑向下跑去,不顧幾次腳下打滑,險些摔下。雨過天晴,透過路邊的灌木叢,看見了凌跨於山谷中的廊橋。由於歲月的雕琢,橋身陽面是灰黑色,陰面是灰白的原木色。橋下是溪水,潺潺流過。藍天、綠樹、溪水、廊橋,這就是我千裡迢迢來追尋的畫面。三條橋,人們路過也好,追尋也罷,破壞也好,欣賞也罷,她都在這裡,歷經風雨滄桑,不悲不喜,如空谷幽蘭,靜靜的佇立在山谷中。在橋下的溪邊,抬頭清晰可見三條橋的結構,這也是她吸引我的另一個原因。八字形編梁木拱橋,和遙遠的虹橋,在結構上一脈相承。這種結構,從材料上說,可以利用當地一些短小的木料,而建成跨度相對較大的橋。而從功能上說,這種木拱橋的受力又相當合理,別看她這麼輕巧,卻可以承擔較大的荷載。在橋的上游幾米處的山岩上,每側有三個石孔,這大概就是老橋的遺址吧,而三條橋就是因古時由三條巨木為主梁跨溪架設而得名的。不知不覺,在橋下玩了很久,因為要趕洲嶺回三魁的班車,我戀戀不舍的離開。當走回橋的廊屋下的時候,看見古樸的欄板上很多游人的題詩。其中一首《點絳唇》“常憶青,與君依依,解笑趣,山青水碧,人面何處去。人自多情,吟吟水邊立,千萬縷,溪水難寄,任是東流去 ”。再不用我說什麼,盡在此中。走的時候,恰巧當地人在橋頭的土地廟放起鞭炮,一陣“劈啪”聲響過,震蕩在山谷間,橋頭,一屢白煙升起,久久未散。

薛宅橋回到三魁鎮,我們雇了輛三輪車,雨越下越大了起來。不到十分鐘,司機告訴我們到了。原來薛宅橋就在鎮子上,很近。下了車,抬首,首先看到的居然是廊橋後面的一片有些破舊的居民樓,橋下的河水已經干涸了很多,兩側堆滿了垃圾。可能是剛從幽靜的深谷中回來,薛宅橋邊的游人太多,也可能是周邊的環境實在是太煞風景,我對薛宅橋一直有點兒失望。薛宅橋始建於明正德年間,後來曾多次重修皆毀於水患,現在所保留下來的是清鹹豐年間所建。其實客觀的講,薛宅橋古樸、優美,跨度近30米,也是八字編梁木拱橋,還載入《中國橋梁史話》。南方多雨,經多年雨水的衝刷,灰色的橋身外被綠色的苔蘚覆蓋。只是從安靜的三條橋歸來,與這裡的喧鬧形成強烈的心理落差,在薛宅橋只待了十幾分鐘,研究了一下,就決定沿著河邊繼續上行,尋找下一個目標——永慶橋。

永慶橋尋找永慶橋的過程有點費周折。從地圖上看應該是沿著薛宅橋下的小河一直向北走,路程應該不算太近也不算太遠,而且時間還早,剛下午不到四點鐘,所以我們打算徒步過去。在鎮子裡問了問路,很多人不知道這個橋,好不容易有人知道,告訴我們大概有五裡路。五裡路,我估計大概有40分鐘就能走到,這對於老公這樣的懶人也是可以接受的,所以我們高高興興的上路了。地圖上顯示,在薛宅橋上游不遠應該還有一座不知名的廊橋。可是我們沿著河邊走了好久也沒有看見。只遇見小河裡幾個破敗的橋墩,我想這是不是就是那座小橋的遺址呢,橋面以上都被破壞了麼。想著想著,沿河的路到了盡頭,拐了個彎,朝著遠離河邊的方向延伸。趕忙問了問路人,答沿著路走,還有五裡路。暈,我們走了大半個鐘頭,走了已經快五裡了,怎麼還有五裡。沒辦法,接著走吧。因為看不見河邊,沒有了方向感,總覺得不太踏實,所以,問路的頻率也高了。可另人不解的是,每次問路,對方要麼不知道,要麼都會說還有五裡路,徹底暈了。走了五裡又五裡,這一次次興奮又失望,可真是被當地人的距離感給坑苦了。天色越來越黑,剛停不久的小雨又開始淅淅瀝瀝的下了起來,我們也越來越迷茫,但是尋找永慶橋的決心卻一點沒有動搖,只盼望著在天黑之前能看到她一眼。終於,走到了路的岔口,再次詢路的時候,得到的答案另人喜憂參半,喜的是人說順著路走很快就到了,憂的是,這次是不是真的應該相信。將信將疑之際,老公驚呼“快看!”我抬起頭,在深沉的暮色中,看到了一個飛檐的屋角。我有些迷惑的說“哪裡呀,這不是間屋子麼?”話音剛落,我就發現了自己的愚蠢。真的是一座廊橋,只是在一排古老的木屋之間,遠遠的真的很難分辨。我飛奔過去,終於看到了看到了,在天色將暗之際,她靜靜地佇立在那裡,好像就在等待我的到來。與前兩座廊橋的構造不同,永慶橋是粱式橋,兩個巨大的石墩,把橋分為三截,橋墩上並排的木料層層出挑,承擔上面的橋屋。橋屋中間是兩層,有樓梯可以到達。站在古老的廊橋裡,靠著被歲月雕琢的斑駁的欄杆,傾聽橋外細雨纏綿,靜靜等待天色慢慢變暗,這時的廊橋很溫暖,有一種讓人不忍離去的力量。走的時候,雨又漸大了起來,在村子裡找了一輛摩的送我們回三魁。摩的在小路上快速穿越,冷風吹得身上瑟瑟發抖。突然發現,我們走了一條與來時不同的路,我有點緊張,但又不想讓老公嘲笑,所以故作鎮定。在飛快後退的景物中,靠著最後一縷光線,我看見一座小小的木廊橋一閃而過。啊,這應該才是地圖上的那座廊橋呀。我指給老公看得時候,那橋只剩下一個黑逡逡的輪廓。當時真想喊住司機停下,去看橋,但是老公拽了我一下只好作罷。就讓旅途留下一點遺憾吧,才更有回憶的美好。

劉宅橋轉天本來想直接去泗溪看姐妹橋的,但是去泗溪的車好像不多,要等好久。於是決定先去劉宅橋。在車站問了問路,說劉宅橋距離不遠大概有五裡路,暈,又是五裡。老公鼓勵我說,不管真五裡假五裡,咱都要去看看,大不了耗這兒了。堅定了信念,對於路邊攬客的摩的也不理睬了。我們沿著大道走了一會兒,從一條小路拐入一個村子。村口一家人正在大辦婚宴,好像當地人在正月結婚的挺多的。很喜歡走這種青石板的小路,路邊有翠竹、有綠油油的田地,移步換景,也不覺得路長。一會兒就穿過村子,到了村尾。從小石板路走出的同時,就看見劉宅橋赫然在你眼前了。劉宅橋背靠青山,橫臥在小溪上,屬於梁式橋,橫梁兩端搭在兩側的橋墩上,中間有三根較細的橋墩,每一根是由兩塊較細的青石塊疊放組成的,看樣子中間這幾根應該是後來為了怕橋面撓曲而設置的。而看到劉宅橋的第一眼,最先映入眼簾的就是橋屋頂上那金燦燦的雙龍戲珠,應該是新粉刷的,在藍天的映襯下格外耀眼。橋頭一塊石碑,上刻“仙洞虹橋”。橋屋為兩層,有一架完好的樓梯直通樓上,樓上應該是人們供佛之處。一會兒,幾個村民來到虹橋,上樓去了,過一段時間,下來,在橋頭放炮。在冉冉升起的煙霧中,時間凝滯了,連自己突然不知置身何處。這古老的廊橋,穿越幾百年的時間,至今依然為人們所用。橋頭另一側的小路,蜿蜒著,在山的轉身處消失了,而在沒有公路之前,劉宅橋是泰順來往福鼎的必經之路,曾經起到重要的作用。向回走的時候,回眸一瞥,這美麗的廊橋啊,就如那屋脊上熠熠的金龍,依舊散發著迷人的光輝。

北澗橋回到三魁鎮,准備聯系到泗溪的車。三魁到泗溪有班車,但是時間不定。正當老公聯系著包車的時候,寫著泗溪的中巴呼嘯而來,我趕忙招手,很幸運的趕上了車,也沒耽誤時間。到了泗溪鎮,下了車,沒走多遠就看見了“最美的廊橋”——姐妹橋之一的北澗橋。來到這裡,一下打破了這兩天來的幽靜。也才想起春節真的是旅游旺季。不過,憑心而論,除去人多的因素,北澗橋的確很美。橋橫跨在泗溪的分水口處,兩條溪水在橋下彙合,橋頭兩棵大樟樹依水而生,枝枝丫丫的伸向水面。由於橋的跨度較大,編梁木拱的曲線很優美,襯托橋身的輕靈飄逸。之前看到的廊橋都是原木本色,而這座橋的橋身是紅色,在有些微微陰沉的天氣下,周圍一片灰色中顯得格外艷麗。拾級而上,橋頭有幾間老屋,一片翠竹,通過窄仄的石階,一轉身,那橋上排排廊柱規則而有韻律的展現在眼前。從橋上俯瞰,微風吹過水面,漣漪陣陣,溪邊一條石板碇步延伸到對岸,碇步上游人嬉笑玩耍。在橋頭的幾間老屋中,有一間就是網上大名鼎鼎的周老師辦的廊橋展,裡面有各地廊橋的圖片,和一些廊橋模型。小屋裡人很擁擠,很多旅游團也組織來這裡參觀,周老師不厭其煩的給大家講解。感謝周老師,這麼多年的堅持,為廊橋文化的傳承與發揚默默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溪東橋從北澗橋出來,沿著大路走幾分鐘,就到了北澗橋的姐妹橋——溪東橋。溪東橋與北澗橋相似,編梁木拱,紅色橋身,只是跨度稍小些。溪水到了這裡已經干涸。到了這裡,游人明顯減少,幾乎就我們倆個。溪東橋始建於明隆慶四年(1570),清乾隆十年(1745)重表,道光七年(1827)重修。橋長42米,廊屋高10米,淨跨31米。少了溪水相伴,溪東橋在這裡,少了一份生氣。在她的旁邊,有一座現代的石橋,橋面較寬,可以過車。溪東橋已經失去了實用的功能,而寂寞的佇立在這裡。一聲嘆息…小家碧玉的毓文橋、空谷幽蘭般的三條橋、眾裡尋她的永慶橋、古樸與絢麗於一身的劉宅橋、美麗而喧鬧的北澗橋、落寞的溪東橋,從以前朦朧的夢中躍然眼前,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像。經歷百年風雨的她們,真的希望能在人們的注視下愈發美麗下去。



(三條橋)


精選遊記: 泰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