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峰龍殿的美麗傳説

作者: 老蜻蜓

導讀一個好地方,第一次來,為追求新鮮,第二次來,是感受親切。常熟就是一個好地方,有著太多讓人流連的風物。 可不,炎夏剛剛過去,正值“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的時節,我就“常來常熟”,又一次來到秀麗的虞山腳下。這次,我要進行一次登山之旅,盡管虞山的高度不值一提,但我堅決認為,“山不在高,有仙則靈”嘛!真正的趣味,在於游走之間讀出其中 ...

一個好地方,第一次來,為追求新鮮,第二次來,是感受親切。常熟就是一個好地方,有著太多讓人流連的風物。

可不,炎夏剛剛過去,正值“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的時節,我就“常來常熟”,又一次來到秀麗的虞山腳下。這次,我要進行一次登山之旅,盡管虞山的高度不值一提,但我堅決認為,“山不在高,有仙則靈”嘛!真正的趣味,在於游走之間讀出其中的奧妙。畢竟我不是來玩純登山運動,而是如閑雲野鶴般的放松放松身心罷了。

我要去的地方,是虞山北麓的三峰禪寺和龍殿,還打算去秦坡澗。冷僻小地方,常為喜歡“大目標”的人們忽視甚至遺忘,但恰恰在那山野深處,説不定會意外發現城裡人眼中的世外桃源,更何況那裡還不乏動人的美麗傳説呢,比如秦坡澗就有關於秦始皇的民間故事。

三峰寺隱藏在虞山北三峰的山腰處。那裡修竹成濤,青松如海,是個大千清涼世界。南朝梁時便有僧人建寺禮佛弘法,一千幾百多年來香火不斷。

但三峰寺沒有興福寺那樣名聲如雷灌耳,所以香客和旅客也要少得多。值得稱道的是,三峰寺門票十元,抱括了給予香客一對蠟燭和三炷上等清香,香客必須嚴格按規定進香。這樣一來,三峰街就少了寺路街上那種連綿不絕的香燭攤,三峰街顯得非常潔靜祥和走過清涼三峰寺的莊嚴牌坊,兩旁是成片密密的茶田,三三二二的茶農正在茶田裡采摘茶葉。抬眼遠眺,三峰寺的幾個大屋頂已在山腰林海之中隱隱顯現。順著山勢向上,有三叉路口,向右便是上山道路。再向前,可以看到一條兩邊有石欄的上山石階路,高處隱沒在樹蔭之間,不知道有多高多長;另有一條較平的柏油馬路曲折向前向上,乃上山汽車路也。路的兩邊當然是無數松樹和竹子組成的森林,郁郁蔥蔥,蔽天遮日,涼風習習,果然是一個大自在的佛國仙境!

我喝了幾口隨身攜帶的瓶裝水,抱著登高山的決心蹬著石階向上攀爬。見前面下來一對老夫婦,忙湊上去問訊:“還有多少路程?”“不遠不遠,慢慢走,也就十來分鐘光景。”

原來如此!沒了恐高的擔心,我放松下來,開始慢吞吞邊走邊看,還不時作幾個深呼吸,美美地享受這難得一遇的新鮮森林空氣。哈!這裡的空氣,被億萬張綠葉過濾得有點甜絲絲的。

片刻,果然上方出現一道寺院的黃牆,石階左側一個規模頗大的圍有石欄的平台,十幾輛各色汽車停在上面。平台中間是照壁,還有一個露天茶座,許多游客在那兒邊喝茶邊欣賞著虞山秋色。一上虞山我就發現,無論是外地客還是本地人,一有機會都愛悠悠地坐著喝上幾壺甘美的虞山綠茶。道理其實很簡單:虞山的“劍綠”固然著名,用之泡茶的清冽的山泉水也不同凡響。到了虞山福地,不享用一回它的上品茶水,豈不遺憾?真的,在山上喝茶一壺,自會有一種蕩氣回腸、六根清淨的感覺。那遍布虞山的名泉有幾十處之多,懂茶經的老常熟們閑暇游山時會不忘灌滿幾個塑料大瓶子帶回家去。

三峰寺西南是萬松林,層巒疊嶂,萬松連雲。站在平台上,“長嘯一聲山鳴谷應,舉頭四望海闊天空。”此為虞山十八景之一“三峰松翠”焉!

定睛打量三峰寺,好一座氣勢恢宏的大寺!

寺院山門外的照壁,寬21米,高7.3米,正面鐫刻趙樸初手書“心經”,反面“大願成滿,百福莊嚴”八個大字。正門為三門殿,上懸清代孫鎬所題“三峰”匾額。在三門殿前兩側高聳著兩棵明代的名貴樹種“紫桐”,三門殿下有青石浮雕“三峰松翠”,三門殿後場地兩側為鐘樓、鼓樓。穿過天王殿,在大雄寶殿前的大庭院上矗立著莊嚴的萬年寶鼎。

對於三峰寺壯麗的建築,名貴的木石架構,名士老宿的潑墨,歷年歌頌描繪的文字已多不勝數,用不著我再多著筆觸。我要指出的是,三峰寺的佛教造像,雕塑得非同一般。特別是大雄寶殿三世佛兩側的一二十座菩薩立像,端的是線條流暢、形神具備、栩栩如生,無不匠心獨具。我在禮佛、瞻仰、參拜之後,細細觀摩,頓生崇敬:若非大師之手,何來如此惟妙惟肖傳世之作?雕塑是語言的凝固,雕塑的精品都是精妙思維的結晶。所謂於無聲處聽驚雷,於細微處見功力也!

整個寺廟建築反映了明代建築風貌,煥然一新,在蒼松翠柏的掩映下,曲徑回廊,竹林花木,幽雅清靜,無上清涼。

寺內齋堂裡供應三峰雙菇素面,10元一客,可以根據食客需要調節份量口味,吃飽吃好為止。亦是用虞山松蕈主打“澆頭”。我吃了一碗,感覺比興福破龍澗“老面店”那碗15元的微帶有魚腥味的“蕈油面”要好,松蕈也放得多些。

三峰,是集合烏目峰、龍母峰、中峰而得之名。在茫茫的虞山林海遮蔽下,這三座虞山北麓本就不顯眼的小丘嶺,外來的游客就更無從分辨了。而地圖上,往往是一片空白,驢友根本找不著北。

喝茶時,我指著常熟交通游覽地圖(09年1月第9版)上的地名請教兩位本地上了年紀的女香客:到“白龍殿”該怎麼走?

她們用吳儂軟語回答,“應該叫龍殿,去過格,那是座小廟,裡面還有龍母墓。”我明白了:原來,三峰中的龍母峰果然是有出處的!但她們卻並不知道三峰寺有路通龍殿。她們要我下山後繞個圈子,乘車到山北204國道那裡再進山上龍殿。

一位看管汽車的老管理員卻給我指了近路:三峰寺邊有路,但要走20分鐘光景。

出寺時,我又一次向幾個寺院管理員打聽去龍殿的近道,其中一位矮胖漢子十分熱情地站起身來,為我詳細指路:

“不遠不遠!在上山石階路旁有一條小路,順著它走,會有一塊指示牌,寫著龍殿兩字;再走十來分鐘,會有一只小雌狗叫著跑出來,龍殿就到了!”

哈!龍殿原來是三峰寺的近鄰。

出三峰寺三門往左,靠上山石階道口的寺牆邊有一個洗手間,旁有一條幾近原始的山道,即是我要走的道路。

三峰寺的院落很快就消失在山頭後。

走過那塊管理員説的簡單的“路牌”,翻過一個小坡,我走進了密密的林子裡。這兒是樹的王國,萬千各種各樣的樹兒競相爭高,株株都有向天再借500年的氣勢;有的樹梢頭還掛著講不出名字的小果子;幾十對藍色的蝴蝶在我周圍翩翩起舞;城裡人久違的知了們,在樹頂永不疲倦、整齊劃一地合唱著同一支歌;不知哪裡的樹枝上,鳥兒們忽然加入了森林歌詠隊。

面前,是一條小路曲曲彎彎細又長,“松間沙路淨無泥”,領我走向心儀的地方。路旁,長滿了形形式式的山草和蔓藤;我看見了一叢叢奇異的彼岸花,此花在開花時花不見葉,長葉時葉不見花;那花兒,紅得好像燃燒的火。好想摘它一朵聞聞花香,卻又想起路邊的野花不要采!是啊,應該讓這裡千姿百態的植物保持住原生態,不然,你一朵我一朵地亂采亂摘,許多美麗的物種就將迅速滅絕。這兒自然生態的完好,恰恰是受益於游人罕至。

這裡,竟只有我一個人!

看著周圍黑洞洞的林子,心裡真有點緊張。

“開弓沒有回頭箭!”我只能在心裡為自己繼續前進鼓勁。

吸引我到龍殿一游的緣由,是一個美麗而又凄婉的傳說。

很久很久以前,已難知道哪朝哪代了。北方某殷實人家,有姑嫂二人去河灘洗衣途中,得一白棗,倆女子爭來搶去地嬉鬧,為嫂的稍一謙讓,妹子就搶先吃進肚去了,孰料小姑竟因此得孕。隨著她下腹部的一點點隆起,滿腦子綱常倫理的乃翁終於不能容忍了,遂一支棍棒將女兒趕出家門。

這位不嫁而孕的女子因此流落到了虞山腳下,好心的常熟人收留了她。據說,她就在山中湯家宕這地方落戶了。

她的生產,據說也很特別,孩子不是從產道而是從腋窩中誕生。

可憐這女子她自己還是個孩子,卻要做媽了!生計又是如此艱難險惡,她不得不將兒子寄養到三峰寺去,並盡其柔弱疲憊之余力,書寫下這孩子的來由。

年輕的媽媽死了。那封遺書也被寄存在三峰寺。

當時三峰寺的住持方丈,一位威嚴睿智的老法師,心裡已十分明白孩子的緣由來歷。他吩咐叮嚀所有的師兄師弟們以及徒弟們,這書是絕不能讓孩子看到的。三峰寺一千僧人,眾口一詞,只能説這孩子是老方丈撿自三峰街的棄兒;三峰寺5048間殿堂,有一半不能讓這小孩亂跑;除了老方丈,誰也不知道這書藏在這一半殿堂的哪一間。但,不知是這孩子太過機敏調皮,還是冥冥中上蒼的安排,反正在他還很小的時候,竟然破解了2524間殿堂組成的迷宮,讀到了這封遺書!

剎那間,萬裡晴空化作風狂雨暴,電閃雷鳴,三峰寺 5048間殿堂樓亭有一半分崩離析,一條白色小龍騰空而起,飛往湯家宕去。

山腳下,荒地上,青草依依,一座新墳突兀眼前。

白龍騰越翻滾,長鳴不已。一時間,山為之撼,日為之蝕。狂暴之間,慟絕之時,龍母墓徑直被從山腳下移到山腹處。山以下,化而成河,白龍游河而東,三步一回頭,遙望娘親。

鄉民稱,是河即為“白龍港”。白龍港有“七十二瞟娘灣”,那灣,就是白龍回頭望娘處。

每逢清明,白龍都要去龍殿祭母,經過時,瞬時間沿途會形成細雨綿綿,老百姓稱“過龍”。但從不給當地帶來災難。

從此,三峰的名單上有了龍母峰。

不瞞你們,當我讀完這個故事,眼角澀潤了。

正當我獨自在山林中不斷四顧而行,忽然真的聽到了一陣狗叫聲。循聲探尋,果見一條古老的石道橫在前方丁字路口。石道通向一個小山崗,透過樹蔭隱隱露出了屋檐。

走上石道,一個院落呈現在我的眼前。一個朝北開著的院門,半個門口擺著香燭攤,半個門口擺著一張辦公桌,桌上放著門票簿,收費用的票盒;桌下,一只機警守職的小狗仍對著我吠叫不止;看來勇敢的小狗是被拴著,不然真的會撲上來給我一個下馬威。門口上方屋檐下有匾,上書“龍殿山莊”四個大字。北牆和東牆外另有小路分別通西面和南面的山嶺。

一位當地的中年女士從桌後凳上站起來發問:

“有年票麼?”

“沒有。”

“那得買票。4元。要不要香燭?”説著,遞上一張印著龍殿圖片和説明的門票。

這裡的香燭價錢與常熟其他地方一樣低廉公平,足見山裡人的淳樸。興許是難得見到游人香客光臨,女士極有耐心與來者問答。

進門,庭院裡砌有一深深的小池,可能是種蓮荷用的;上有一玲瓏小石橋,頗俱古雅格調。過橋,前方台階之上即是正殿。台階之西是一棵圍在鐵柵欄中的狀態奇異的古銀杏,正是那棵虞山最老最大的神奇“龍樹”,據説已一千多歲了。龍母墓也在庭院中。

正殿不大,簡單得如同一般的老式農舍,粉牆黑瓦,屋檐下還挑著簡易遮陽棚。神龕裡,塑有龍王爺金身,相貌年輕英俊,淡淡地凝視著小小的庭院,頗符合傳説中的白龍形像。不知怎麼,我感覺雕塑師的造像手法,與三峰寺所見相似。

正殿後還有二間殿,一為觀音殿,一為財神殿。

龍殿山莊裡可能還有當地人的勞動場所,因為我看到另有二位女士拿著工具進出。

這是一個寂寞的小廟,沒有僧人,也無道士。今天是農歷初一,香期尚且如此冷清,平時鮮有人來是肯定的。自始至終,我還沒遇見第二個游人。

龍殿的得以存在,正是依托於那個千年不衰的美麗民間傳説。否則,如此一個野僻地方的小廟宇,可能早已被人遺忘,荒廢不再。在中國,銀杏總是與佛寺道觀結緣的。每每一座佛寺茅蓬興建,和尚或比丘尼們就會在寺院裡種上幾棵以長壽著稱的銀杏,祈求銀杏與廟宇長相伴。這棵千年“龍樹”又是誰人所栽呢?龍殿的神秘前世今生,老樹一定一清二楚,只是它不會説話,或不肯告訴我們罷了。

據説,歷史上老龍殿毀圮過多次,最後一次是在文革。現在的龍殿,恢復僅十多年。之所以建造得如此簡陋,是因為純由附近鄉民募捐重建而成。不容易啊!

龍殿西行不到百米有瑞石澗,澗的西畔,有“龍潭”。在平時游人如織的虞山,這些都是難以招徠貪圖熱鬧便易的游人光顧之野僻地方。

近年隨著一些喜愛劍走偏鋒的驢友不期而至,回去後在網上大加贊賞和渲染,本來默默隱藏在山林中的龍殿開始受到關注,一些人開始宣傳“龍殿風景區”這個稱呼,熱情誇張地聲稱這兒有山有湖,是“常熟的九寨溝”。説不定,我走過的那條通向龍殿的寂寞小道以後要熱鬧起來了。

離開時,我向守門女士打聽秦坡澗方位,她勸我不要去,“一點勿好白相格。”我不免詫異:許多書上、網頁上都把秦坡澗的怪石飛瀑稱為虞山十八景之一,並且有著秦始皇用“趕山鞭”抽打虞山,企圖趕山臨海,不成而變秦坡澗的美妙傳説,怎麼在當地人口中卻變得不屑一談了呢?

我順著龍殿門前那條古道向北下山。途中透過林蔭一直對西面遠處的虞山尾脈觀察。我認為實際上西北方向那一帶斷崖正是秦坡澗上游所在地。斷崖下方現在居然可以看到碧色誘人的湖水!既然還沒有哪篇文章説過虞山北麓有自然湖泊,那説明這只能是人工開鑿的產物,即采石留下的礦坑。秦坡澗已經變樣了,沒了前人描繪的奇峰怪石,所以現今的虞山新十八景裡已不再存在秦坡澗的一席之地。

據説,這些礦坑湖成了野泳愛好者的樂園,由於水深不測,還曾掛落過不幸的菜鳥,卻屢禁不止。這也是管理部門頭痛擔憂的。

如何合理設計開發龍殿周邊旅游資源,確已值得探討。

我得説,我今天到過的地方,也是虞山最美的地方之一。



(三峰寺)



(三峰寺大雄寶殿)



(三峰街上的三峰清涼寺牌坊)



(龍殿)



(三峰寺通向龍殿的林中小道)


精選遊記: 常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