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漫記之印度:第六站,奧蘭加巴德

作者: 海硯

導讀唐僧西行取經,歷經九九八十一難故事。我雖無法相比,但也有五五二十五回的游歷。從印度的最南端特裡凡得朗,到北端大吉嶺,由西裡古裡出印度到尼泊爾的加德滿都,再到尼泊爾的奇得旺國家自然保護公園;藍吡尼,博卡拉。最後經香港回到深圳。歷時四十五天又十二小時,有驚有險有難有趣有贊嘆,容我回回道來。第六回:埃洛拉石像壯觀無比贊嘆,阿旃陀窟精彩異� ...

唐僧西行取經,歷經九九八十一難故事。我雖無法相比,但也有五五二十五回的游歷。從印度的最南端特裡凡得朗,到北端大吉嶺,由西裡古裡出印度到尼泊爾的加德滿都,再到尼泊爾的奇得旺國家自然保護公園;藍吡尼,博卡拉。最後經香港回到深圳。歷時四十五天又十二小時,有驚有險有難有趣有贊嘆,容我回回道來。第六回:埃洛拉石像壯觀無比贊嘆,阿旃陀窟精彩異常觀止。

要說埃洛拉和阿旃陀石窟給我的震撼,有兩件事可以很直觀的體現出來。一件事是在去印度前,我和本游記開篇中提到的那位“資深旅行家”聊天時,說到我去過的重慶附近寶頂山大足石刻的輝煌,眉飛色舞贊嘆不已。而他因先前在印度最糟糕的熱天去過一次印度,雖然來去匆匆,也還是去看了印度的泰姬陵和瓦格納西,不以為然地對我說:如果你去了印度就不會再因中國的石窟藝術而激動了。我聽了雖有些郁悶,但也更加想去印度一見他所說的登峰造極的印度宗教石窟了。第二件事是前不久,我和老公響應他同事的號召,去湖北神農架和河南考古游。到達洛陽之時,在他那位歷史學的同事關於龍門石刻偉大描述的鼓舞下,花了一百二十元的門票,也懷著同樣渴望一見開鑿於北魏,興盛完工於唐代的浩大的石窟群的心情,走進了龍門石窟。可因為已看過了印度佛教石窟,結果和那位“資深旅行家”的感覺竟然一樣,對龍門石窟多少有些許失望。不僅是號稱萬尊石佛造像,完整的佛像不到十分之一。而且,佛像較之印度要少了很多的生動和傳神。與那位歷史學同事在看了龍門石窟後,激動的發下誓言“從此要看完中國的其它三大石窟”相反,我們則感到:僅就石窟的精美和壯觀度而言,看了印度的佛像石窟後不要在看其它石窟了。否則,只能是失望和白花銀子。這與愛國與否不相干,主要是因為:對於同樣是世界文明古國的印度和中國而言,宗教的石刻藝術在印度,而我們的青銅器和瓷器是世界之最。話說我們到了孟買並沒有先住下,而是直接上了火車站旁去奧蘭加巴德的長途汽車,先去看埃洛拉和阿旃陀的石窟,待三天後再返回孟買。奧蘭加巴德;埃洛拉和阿旃陀正好構成三角形的三個點,所以從孟買出發去看佛教石窟,走奧蘭加巴德是最佳路線。我們一早到的奧蘭加巴德,在長途車站旁找好旅館住下後,就坐長途車去離這大約一百公裡遠的的阿旃陀石窟。石窟開鑿在位於馬哈拉施特拉邦北部溫迪亞山馬蹄形的的懸崖上,始建於公元一世紀,最終完成於七百年後。比我國大部分石窟如:莫高窟;龍門石窟,雲崗石窟要略早一些。石窟高低錯落,綿延 550 多米,以壯麗的建築、精美的雕刻和壁畫,與泰姬陵並稱為印度的雙壁。窟形分支提和毗訶羅兩大類,以後者居多。支提窟內中央置窣堵波,依天然岩鑿成,內殿四周,建造柱,在早期的支提窟中有明顯的仿竹木構造痕跡,且裝飾簡樸;至中晚期後則趨於精美。毗訶羅窟內部有石床、石枕、佛龕等。另外,壁畫是阿旃陀石窟中最為人們矚目的藝術,被認為是印度古代壁畫的重要代表。主要表現佛的生平故事和印度古代的宮廷生活。畫面上出現的大量的現實生活場景,說明為宗教服務的繪畫藝術,已出現世俗化傾向。畫中所描繪的眾多的婦女形像,體態豐滿,姿態優雅,形像高貴典雅,反映了印度古典藝術的美學思想。印度的石窟造像和壁畫糾正了我原來的一個少見寡識:飛天的造形是印度首創,而非我們的莫高窟獨享著作權。還有就是孫悟空也是在印度誕生的神,而非原產於我國。整個阿旃陀石窟共建有二十九個洞窟,和禪房二十個。無論坐在蓮花之上的佛祖,還是躍水而出的眾神個個都是神彩生動,飄逸飛揚。讓後世的佛造像只能模仿卻很難超越。在返回奧蘭加巴德的途中,我們順便游覽了道拉塔巴德城堡,又稱:眾神之丘。是十四世紀的圖格拉王朝的穆罕默德大帝從德裡遷到這裡的都城。當晚,在奧蘭加巴德,我們吃了在印度最實惠的一頓晚飯:新鮮的炸魚和咖哩卷餅。我還同當地和藹的印度人比用筷子吃和用手抓飯那個更快一些,結果:一樣快。第二天一早,我們乘長途車去埃洛拉。和阿旃陀石窟一樣,埃洛拉石窟位於印度的馬哈拉施特拉邦,在奧蘭加巴德西北約三十公裡。是5世紀和6世紀開始修建,到十四世紀基本完成。共有三十四窟,有佛教;印度教和耆那教三種不同建築風格的寺院和石窟。在薩雅迪利山腳下,一所所佛堂經舍和廟宇雕塑便逐漸呈現在人們的眼前,面相莊重的佛陀坐像、翩翩起舞的濕婆浮雕、赤身裸體的耆那尊者,不同時期、風格迥異的洞窟和雕塑由東往西錯落有致。穿行在這些宗教聖殿之間,我們也仿佛回到了印度各種宗教最為鼎盛和繁榮的1000多年前。 其中最為壯觀的是第十六窟,供奉印度的主神濕婆的凱拉薩神廟。凱拉薩雪峰相傳是印度教濕婆神在喜馬拉雅山麓隱居的地方,公元8世紀晚期,古印度拉什特拉庫塔國王克裡什那一世為了紀念戰爭勝利,同時也為了能夠讓濕婆神在自己的國土上生根,遂下令在埃洛拉建造祭祀濕婆的神廟。這座長81米、寬47米、最高處約32米的印度教廟宇完全由一整塊巨型山岩開鑿而成,沒有添加任何其他建築材料,數千名工匠前後共花費150年的時間,一點點從山頂向下雕鑿,在移除了240萬噸山石之後,神廟才最終得以建成。走進凱拉薩神廟的大門,人們不能不為工匠們的鬼斧神工嘖嘖稱奇。而主殿四周則布滿了各種各樣敘述印度教故事的浮雕,其生動的人物形像、精美的雕飾工藝令人折服。巨石的雕鑿稍有閃失便會破壞藝術的美感,甚至還可能會使整座神廟的建造前功盡棄,正是教徒與工匠們秉持著一顆虔誠的心,成就了世界建築史上的這一奇跡。神廟中濕婆的四周是高大的護法神及十六根巨大的支撐神殿的石柱。在神殿的下面一圈都是有著優美像牙和像鼻朝外卷曲的大石像,一頭頭栩栩如生的雄獅和大像在底部托起整座神廟,大石像內側是環繞神殿的高大的回廊。這座石窟歷經一百二十年才最終完工,是整個埃洛拉的精華所在。站在神殿的腳下,我們感到的是人的渺小和神的偉岸,這正是神殿的建造者從一千多年前要像我們傳達的信息。我們原計劃一上午的游覽時間根本不夠眼睛所能看到的時間。到下午三點多,實再是累的走不動了,才戀戀不舍的離開了只看了大部分的埃洛拉石窟。埃洛拉石窟是世界上最好的寺廟石雕建築的典範,這些寺廟建築代表了從公元三百五十年至公元七百年之間三百五十年的宗教信仰發展歷史,最顯著的是印度教、佛教和耆那教文化。印度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宗教王國。在這片恆河水哺育的南亞次大陸上,秉承著各種宗教信仰的人們世世代代繁衍生息,他們的虔誠給印度的歷史、宗教和建築文化留下了無盡的寶藏。正因為如此,印度的宗教石刻藝術讓我們感到了從未有過的震撼。



(阿旃陀)



(阿旃陀)



(埃洛拉)



(埃洛拉)



(埃洛拉)


精選遊記: 孟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