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軍一戰魂飛揚——記孟良崮

作者: pious

導讀從蒙山出來,進了垛莊鎮,在一個十字路口右轉便上了205國道,行5公裡遠左轉便到了孟良崮紀念館。 紀念館是一個很開闊的場所,中軸線是:正門、陳毅與粟裕的巨大雕像、長長的台階、分置兩邊的館舍、烈士陵園、一個塔樓。塔樓高約40米,登頂需踏216級台階。 孟良崮景區分紀念館和戰役遺址兩處,出了紀念館要走5公裡路才能到遺址。遺址有一處武器展覽場,擺放的只是 ...

從蒙山出來,進了垛莊鎮,在一個十字路口右轉便上了205國道,行5公裡遠左轉便到了孟良崮紀念館。

紀念館是一個很開闊的場所,中軸線是:正門、陳毅與粟裕的巨大雕像、長長的台階、分置兩邊的館舍、烈士陵園、一個塔樓。塔樓高約40米,登頂需踏216級台階。

孟良崮景區分紀念館和戰役遺址兩處,出了紀念館要走5公裡路才能到遺址。遺址有一處武器展覽場,擺放的只是兩架運五、一架殲六、兩枚紅二甲導彈,一輛破T-34坦克,還有一門122榴彈和一門85加農。再上山需坐電瓶車,大約有3公裡的路程。山上便是孟良崮的600高地、大崮等地,是當年結束戰役的地方,有塹壕、張靈甫指揮所、電台、張靈甫死亡之地,還在最高峰上建了一個巨大的紀念碑。

1946年,解放軍華東野戰軍被國軍重兵擠出蘇北、安徽,迫使其退至山東。華東野戰軍艱難轉戰,頗為低落,陳毅曾致電粟裕:“……總之此次淮北作戰,由於主觀指導錯誤,貽誤全局;五內俱焚,力圖挽救,當尊重兄等建議。”

1947年初,蔣介石改變決策,決定重點出擊,集中兵力清除陝北、山東共軍。在山東,調集了24個整編師60個旅約45萬人的兵力向東擠壓,要把陳毅趕到海裡去。彼時山東共軍約27.5萬人,主要集中在沂蒙地區。沂蒙往東,俱是丘陵、平地,無險可守,所以在沂蒙地區的戰鬥意義便格外重大。孟良崮戰役之前,毛澤東的一篇電文分析了戰局之後,悠悠然地對陳粟說:這個仗怎麼打,你們自己決定,不便契肘。

蔣介石對山東作戰的方針是:密集靠攏、穩扎穩打、逐步推進。但5月11日,擔任右翼進攻之第1兵團司令官湯恩伯不待相鄰兵團統一行動,即以整編第74師為骨干,在整編第25、第83師配合下,自垛莊、桃墟地區進攻坦埠,企圖占領沂水至蒙陰公路;另以第7軍及整編第48師北攻沂水,策應整74師作戰。這一突出,將張靈甫置於了死地,也給陳、粟抓住了機會。粟裕說,擒賊先擒王,打他狗娘養的74師!陳毅說好,“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粟裕立刻調動數萬部隊,分割穿插,圍住了張靈甫的整74師。張靈甫孤立無援,左突右擋,最後,不得已退入了孟良崮,從此萬劫不復。

張靈甫如何會退到孟良崮?有人猜測說,他是期望由他引來共軍,再由國軍大包圍聚而殲之。當時確有此局,蔣介石聞訊曾說:一驚一喜,驚的是靈甫危矣,喜的是靈甫牽制住了共軍主力,國軍可大包圍,聚而殲之。還有人猜測說,張靈甫是一念之差。

張靈甫,黃埔四期。時年44歲,已獲中將,躊躇滿志,號稱國軍五大主力之首,深為老蔣器重。張靈甫的最後一任夫人王玉玲不久前還說,張靈甫打日本人從未輸過。水無常勢,兵無常形,張靈甫不擅山地戰。這位將軍最大的一個失著,就是退入孟良崮。他的所有重裝,悉數丟棄,他的所有優勢也悉數丟棄。

共軍作戰勇猛,且互相協同。有一位打援的師長,戰事慘烈,他除了身邊的警衛員,已無兵可用。恰好一個1000人的友軍從附近經過,他緊急求援,那支部隊二話沒說,就衝上山頭,打退了敵人。而張靈甫在最危急的時刻,盡管蔣校長嚴令督進,卻沒人真心去救援他,協同他的李天霞,上報說是出動了一個旅去救援,但實際只派出了一個團(還有說只是一個連)。黃伯韜夠意思,全力搶進,但黃伯韜遲了一步未能占領黃崖山,因而被阻在了距孟良崮只有6公裡的地方,望洋興嘆。這就是紅日裡的那一段山頭爭奪戰。

戰爭常常是命懸一線。共軍包圍了張靈甫,國軍幾十萬大軍又包圍了共軍,對誰都是個危局。如果共軍不能迅速拿下張靈甫,內外開花,共軍危矣。如果拿下張靈甫,則動搖了國軍全線,張靈甫是國軍的模範軍人,張靈甫被殲,全線自然瓦解。5月15日夜,共軍有人主張“撤出戰鬥,迅速轉移”,以免“陷入不測”。粟裕堅持不改初衷,嚴令攻擊。

僅三天,5月16日17時,整74師被全殲,張靈甫及蔡仁傑、盧醒等身亡。共軍迅速清理戰場,輕巧地跳出了包圍圈。國共戰爭局面也由此改觀。

毛澤東曾對粟裕說:中國沒有想到此一結局的,一個是我毛澤東,一個是蔣介石。

張靈甫戰死在孟良崮上的一個山洞裡。有人說他是自裁,有人說他是被打死,還有人說他是被俘後被人打死。有人說將軍一戰魂飛揚,也有人說將軍名成萬骨枯。

此一役,共軍亡2000,傷9000。而國軍戰死7000,損失共3.2萬人。

張靈甫呈蔣介石的最後一電稱:職師與數倍之勁敵血戰三晝夜,官兵傷亡殆盡,援軍不至,無力再戰,為不辱黨國使命,抱定不成功即成仁之決心,發電後,職等集體自殺,以報校長知遇之恩。

此前,5月6日,張靈甫給曾給蔣介石電文稱:“惟進剿以來,職每感作戰成效,難滿人意。目睹歲月蹉跎,坐視奸匪長大,不能積極予以徹底性打擊。以國軍表現於戰場者,勇者任其自進,怯者聽其裹足,犧牲者犧牲而已,機巧者自為得志。賞難盡明,罰每欠當,彼此多存觀望,難得合作,各自為謀,同床異夢。匪能進退飄忽,來去自如,我則一進一退,俱多牽制。匪誠無可畏,可畏者我將領意志之不能統一耳。竊以若不急謀改善,將不足以言剿匪也。職秉性直憨,故敢以膚淺之愚,披瀝上陳,伏乞俯賜訓示。”

張靈甫給妻子的絕命書中稱:“十余萬之匪向我猛撲,今日戰況更惡化,彈盡援絕,米糧俱無,我與仁傑,決以最後之一彈飲訣成仁,上報國家與領袖,下答人民與部屬,老父來京,末見痛極,望善待之,幼子望養育之,玉玲吾妻今永訣矣!靈甫絕筆,五月十六日孟良崮。”

將軍一戰魂飛揚。孟良崮山勢陡險,巨石扼道,戰事應是十分慘烈。山上無水,張靈甫部隊的馬可沁機槍無法發揮作用。孟良崮山石松軟,共軍已有炮群,炮火猛烈,彈片與石片殺傷力極大。張靈甫的指揮部裡,除了一些作戰指揮的物品外,還擺了一架洋式留聲機,還擺了校長一大幅照片,足見這位將軍的傲慢。張靈甫一條腿有疾,1939年與日本人作戰受傷,在香港治療。本可以治好,但不久國軍發布一條禁令,禁止國軍將領在海外治療戰傷,張靈甫說軍命不可違,軍人死不足惜,何惜一足,毅然回國,從此便落下殘疾,右腿不能曲彎,人稱“跛腿將軍”。

上個世紀70年代,周恩來曾設法將張靈甫的最後一任妻子王玉玲從國外請回來,設宴款待。席間,周恩來感慨地說,張靈甫是黃埔的學生,自己是黃埔的老師,他應該把張靈甫爭取過來的,因為張靈甫是個很好的將才。

很多年來,許多人都想為張靈甫翻案,說他是壯烈捐軀。翻案的理由就是張靈甫是抗戰名將。張將軍確實是抗戰名將,戰功累累,身上彈片無數。但作為軍人,如何死法又有什麼重要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張靈甫是陝西長安人,自幼聰慧好學,歷史、書畫、國事,無所不好。曾入北京大學,後毅然從軍。黃埔四期及陸軍大學將官班,對軍事戰略有著精湛的素養。曾根據自己的作戰經驗,寫了《遭遇戰研究》《山地戰研究》《日軍作戰心理分析》《在劣勢裝備下如何實施河川戰》《我帶兵的經驗》等眾多文章。將軍私人品行良好,嚴於律己,常用津貼解決同事家中的困難,改善部隊伙食。愛家鄉,尊敬父老。每次回家都是三十裡下馬,不穿戎裝;必向鄉親們問寒問暖問收成。方圓幾十裡的父老都將自家子弟送到他的部隊以報效國家。將軍身高一米八六,英俊瀟灑,相貌堂堂。所以,我們只把他當作一個中國的職業軍人,不計政治。

將軍一戰魂飛揚。如今,孟良崮和平、寧靜,硝煙早已散去。當年,共軍因為戰事緊急,把張靈甫匆匆地埋在沂水縣野豬旺村後的山崗上,還立了一塊木牌,上書:張靈甫之墓。

孟良崮一戰,使孟良崮如今成為旅游勝地。粟裕將軍故後便葬在這裡,可見此一役對他之重要。昔日對決的將軍,一個由無銜之將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大將,榮歸沂蒙;一個灰飛煙滅,成為飄蕩在沂蒙上空的孤魂。

忘了講張靈甫之死,他和他的副師長、參謀長不願自殺,是命他的副官用湯姆槍掃射而死。還命副官自殺,副官掃射之後,卻丟下搶自顧逃命去了。張死時,手下還有一萬多人,也許他是憐惜部屬的生命,以死來讓部屬放下武器(他活著便不能這樣做)。許多被俘的部屬路過他的屍體,都向他鞠躬,痛哭流涕。還是挺感人的啊。小貼士:孟良崮戰役紀念館和戰役遺址的門票各70,其他無需另外買票。在戰役遺址上山的電瓶車來回20元。下山有滑道和滑索,票價不詳


精選遊記: 臨沂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