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印像

作者: guma3208

導讀到達柏林機場時雨剛停,地面濕漉漉的。天空是灰色的,雨似乎隨時可能再下。在機場門口坐上一輛老爺出租車,緩慢地駛向市中心。沿途街道冷冷清清,樹木凋零,雖是晚秋卻透著幾縷冬天的肅殺之氣。一直到進了市中心的波茨坦(Potsdamer)街才有了點人氣。 我住的NH酒店在萊比錫街(Leipziger Str.),距離著名的”菩提樹下(Unter den Linden)”大街只有十五分鐘步行路程。這� ...

到達柏林機場時雨剛停,地面濕漉漉的。天空是灰色的,雨似乎隨時可能再下。在機場門口坐上一輛老爺出租車,緩慢地駛向市中心。沿途街道冷冷清清,樹木凋零,雖是晚秋卻透著幾縷冬天的肅殺之氣。一直到進了市中心的波茨坦(Potsdamer)街才有了點人氣。

我住的NH酒店在萊比錫街(Leipziger Str.),距離著名的”菩提樹下(Unter den Linden)”大街只有十五分鐘步行路程。這裡是德國統一前的東柏林轄地。從地圖上看,柏林的主要名勝古跡都在東柏林。當年蘇聯紅軍搶先進入柏林,確實占了先機,好東西盡入其囊中。

來柏林之前看了一些介紹,但到了這裡還是沒想清楚到底想看些什麼。在酒店安頓好後正是中午時分,當務之急是先解決肚子問題。出酒店沿弗裡德裡希(Friedrich)路往“菩提樹下”大街方向走,沿途有不少商店、餐廳、咖啡館,很是熱鬧。沿途在Gendarmen轉了一圈,那裡有柏林的名勝之一德國大教堂和音樂廳,氣勢雄偉。教堂背後有小一片樹林,金黃的色彩為陰郁的秋天增添了幾分生氣和活力。

朱自清先生筆下的柏林,“街道寬大、干淨,倫敦和巴黎都比不上”。及至到了最寬闊的“菩提樹下”大街,並未覺得比巴黎的香舍麗榭寬大,但後者要繁忙熱鬧許多,從早到晚車水馬龍,人潮湧動,沿街的咖啡館通常是通宵營業。“菩提樹下”則冷清多了,也許因為過了旅游季節,沒有太多游客。但我覺得更主要的是柏林遠非一座旅游名城。來柏林究竟看什麼?我自己就頗費了些琢磨。這座城市沒有太多名勝古跡,也談不上什麼美食。博物館倒是不少,但收藏遠不及巴黎、倫敦、紐約這些大都市。真正值得一看的就剩下勃嘉蒙(Pergamon)博物館,有幾個極其壯麗的古建築:古希腊的勃嘉蒙大殿,是二千二百年前建的;巴比倫的以色他門(the Ischtar Gateway);以及約旦的穆沙他立面(Mschatta Façade)。

也許歷史,尤其是納粹以及冷戰時期的歷史,才是這座城市的真正看點。雄偉的勃蘭登堡門是當年東西柏林的分界線,舉世皆知的柏林牆就建在門的西面。現在牆已拆除,但歷史不會被忘卻。臨附近小廣場的鐵網柵欄前豎立著一尊木十字架,柵欄上掛滿照片和文字說明。那些人是冷戰時期試圖翻越柏林牆從東德逃往西德的受難者。雖是細雨綿綿,寒風瑟瑟,仍有不少人駐足觀看,向死者獻上一份祭奠。

從勃蘭登堡門向西走幾分鐘,一座十九世紀的建築出現在眼前,這是德國議會大廈(the Reichstag)。1933年2月的“國會縱火案”就發生在這裡。縱火的起因至今沒有定論,但當時這次事件給了希特勒一個借口,把罪名歸於德國共產黨,逮捕了共產黨領袖,禁止共產黨員參與選舉,並由此更進一步建立了納粹黨獨裁政權。正門口一溜長隊,上百人在小雨中排隊等著進去參觀,從上面的玻璃圓頂可以俯瞰柏林,還可以悠閑地坐下喝杯咖啡,同時從高處觀賞柏林的景色。我沒有加入等候的人流,只是想這些人中有多少知道或者記得曾經在這裡發生的一切及其帶給德國和歐洲的災難?

從國會大廈沿河往東走幾百米,一座鐵橋跨河而起,橋南面有一個不太起眼的火車站,紅磚底座歷經風雨洗刷已變成晦暗的紅黑色,上面是鐵架和玻璃混合結構,黑灰的基調在陰雨的晚秋格外沉郁。這座火車站是冷戰時期東西德的分界線,也是連接東歐和西歐的唯一鐵路通道。這座車站曾出現在不少描寫冷戰的間諜片裡。一橋之隔,就是兩個世界。

雨越下越大。天色已暗,街上華燈初放,餐館、酒吧、咖啡館裡人們進進出出,一股溫暖的氣息從裡面傳出來,同時飄散出食物、美酒和咖啡的香氣。是啊,柏林牆已經拆除十八年了,還是從歷史的沉重裡解脫出來吧。我也該找個地方坐下來,享受一下美酒美食和美好的生活。


精選遊記: 柏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