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水澗游蹤

作者: 仁者天下天下仁者

導讀白 水 澗 游 蹤白水澗是一個融質樸的竹鄉風情和古拙的鄉村文化於一體的生態旅游區。境內山與溪流並行,滿眼是翠竹、群瀑、奇石,那是一幅以綠色為主體的多姿多彩的立體畫卷。 從上海出發的旅游車,經過四個多小時的奔波,進入了臨安城,穿過繁華的街區,進入了一個小鎮。從車上看到的店招和門牌上,我們知道已經到了臨安市橫皈鎮。旅游車在鎮裡小巷緩慢穿行。� ...

白 水 澗 游 蹤白水澗是一個融質樸的竹鄉風情和古拙的鄉村文化於一體的生態旅游區。境內山與溪流並行,滿眼是翠竹、群瀑、奇石,那是一幅以綠色為主體的多姿多彩的立體畫卷。

從上海出發的旅游車,經過四個多小時的奔波,進入了臨安城,穿過繁華的街區,進入了一個小鎮。從車上看到的店招和門牌上,我們知道已經到了臨安市橫皈鎮。旅游車在鎮裡小巷緩慢穿行。在一條只能容一輛車通行的狹窄的巷子裡,一根臨時拉的電線搭拉下來,擋住了車輛。下面的居民忙用竹竿挑開電線,車又前行了。因為看上去已是路的盡頭,車上的人都以為已經到了住宿的地方了。但出了巷子,拐了幾個彎,卻是“柳暗花明又一村”,路面又開闊起來,路邊是延綿的山坡。

不一會兒,旅游車停在一個村莊的路口,遠遠可以看見寫著“白水澗”的門樓。下車的時候,就聽到一陣陣溪水的轟鳴聲,這就是我們的目的地——泉坑村。給我們安排食宿的主人奚老板已經迎上前來。

跨過溪流上的小橋,清澈的水流在橋下流淌。穿過不大的農貿市場,再拐一個彎,就看到紅底白字的“白水農家”的門匾高懸在一個院子的門口。這就是我們吃飯的地方,而且還有十個人被安排在這裡住宿。

我們五家十人被安排在白水澗大門內的一個農家。說是農家,除了門前有一小片菜地,其它與城市的住家毫無區別。三層樓的建築,樓上有五六套標准間客房,樓下是寬敞的客廳,還有麻將桌,以及放置雜物和提供開水的房間。我們住的房間很干淨,雪白的床單、枕頭、被子,和城市的賓館沒有什麼不同。房間也很寬敞,有衛生間,但不知為什麼,熱水龍頭放不出熱水。推開窗子,可以聽到溪水的聲音,抬頭就可以看到對面不高的山和山上的竹林。一家賣土產與雜貨的小店和門口的幾個賣土產的小攤展現在路對面,可以清晰地聽到討價還價的聲音。

對於這樣的農家,我們自然是很滿意的。

安排完畢,我們就去“白水農家”吃飯。菜肴是農家菜,有當地的山野菜、梅干菜、筍、魚、雞肉等。大家都吃得很香。

吃完午飯,大家集中上山。走進“白水澗”的門樓,前面停著幾輛電瓶車,這是上山的主要交通工具。

電瓶車沿著溪流向上疾馳。房舍、竹林、土坡從眼前掠過。不一會兒,停在一塊刻有“白水山莊”的巨石前。原來我們還有一些人被安排在這裡住。我發現,這裡的房屋都是用巨大的卵石打地基的,風格獨特。

電瓶車繼續前行,直到“天下泉源”景點。一邊是山頂飛瀉下來的瀑布,一邊是從上游衝下來的溪水彙集的深潭——慕魚潭。耳邊是飛瀑和溪水入潭的轟鳴聲,眼前是目不暇接的景致。人們在這裡評價景色,在這裡爭相照相。也有人脫下鞋襪到潭邊探水。老老少少,心情都十分愉快,歡笑聲不絕於耳。

說不清有多少泉眼、多少瀑布,只知道一條溪流總是流淌著清澈的泉水,載著游客的歡聲笑語向下游奔騰。

溪流中巨石橫亙,湍急的流水撞擊巨石,激起一團浪花,發出的聲音在兩山之間回蕩,就產生了轟鳴聲,而飛散跌落的水珠宛如首飾盒裡倒出的珍珠;有時候溪水緩緩而行,跌落在石縫間,那就有“泉水叮咚”的感覺了。

沿山徑拾級而上,眼前就是看不完的竹林、山泉、飛瀑,溪流、巨石,沒有人再去聽導游的介紹。至於什麼“泓竹飛瀑”、“龜王醉酒”、“鑒真古道”、“懸橋通幽”、“仙谷瑤池”、“白水人家”、“絕處逢生”、“蒼鷹問天”、“古池仙桃”等等名稱,不過是為旅游者而編的。自己倘若細細欣賞,恐怕還會有更加美妙動聽的名稱。

白水澗其實是一條峽谷,一條不是很深很寬的峽谷。倘若兩三個同好,慢慢欣賞,走入林木蓊翳,翠竹挺秀,修篁拜舞的山林。看著隨風蕩漾,搖曳多姿的茂林修竹;聽著忽高忽低的泉水嗚咽,林濤翻滾之聲,或許會有更多的遐想。

據傳,白水澗是奚氏祖先奚百一首先開發的。《奚氏宗譜》記載:明洪武年間,白水澗始祖奚百一曾夢游“桃源”,稱此地為“山明水秀,竹翠林煙;城山重疊,永無盜賊之虞;綠水長流,又無水旱之災,家敦古處,戶尚貞良”之寶地,並在此地繁衍生息。

澗水時而呼嘯奔騰,時而幽幽慢行。水清見底、翠竹倒映,平靜處還可以看到數條不知名的小魚悠閑地游弋其中,很有情趣。不知何故,溪流中少見其它溪流常見的光滑細潔的卵石和砂子,卻幾乎都是半米高的巨石。也許卵石和砂子都被衝刷到下游平緩的地方去了。但也正因為有巨石在溪流中央,許多人就躍上巨石,或擊水,或把雙腳伸入清冽的溪水中,留下來親密接觸大自然的倩影。

這地方的竹子,很有性格。有的突兀地從房子的牆腳下鑽出來,向游人宣示:我在這裡!招徠一幫城裡人在這裡照相。樸實的農民在旁邊咧著嘴笑,看城裡人的少見多怪,卻沒有人想到可以借機發財——收取“取景費”;有的靜靜的躲在石縫裡,悄悄地插向天空,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但盡管如此,也會被細心的人發現,同樣成了明星。

泉水也是如此。有的從山頭噴湧而出,形成一股瀑布,很是壯觀;有的順著山石,自己辟出一條小道,把一股瀑布變成幾股細小的瀑布,別有一番情趣;有的在石縫中滲出,悄悄地滋潤著周圍的植皮。那古老的蕨類植物,就是在隱泉的呵護下被保護下來。

山路比較平緩,沒有太陡的地方。因而我們這幫老頭老太差不多都是靠自己的力量走到山頂的。

山頂有一廟宇謂奚公堂,自然是紀念奚氏先人的。內有紀念堂,專門介紹奚氏先人對社會的貢獻。如奚氏發明了獨輪車,奚氏開創了姓氏之源(這一點,我至今不明白)。

山頂還有一座“迷宮”,但進去過的人以為,沒有意思,就是用竹子把山頭圍城“迷宮”,設十二生肖造型於內,找到十二生肖也就走出來了。沒有自然風光可言。我探頭一看,但見竹席、竹竿,東橫西攔,看上去很不舒服,也就沒有去“探險”。

一路上,因竹、因水、因山、因石,步移景換,美不勝收。

泰山的奇偉和白水澗的幽雅,這是不可比的,因為各自的屬性(不要笑話用了網絡專用詞)不同。

上山時一鼓作氣,沒有多少人感到累。但畢竟大多數是退休的老人,下山時候的腿腳已經不是來的時候那股勁頭了。於是隊伍不成形了,三三兩兩,且行且停,扶著山路的鐵欄杆,一步步走下來。到了上山時候的慕魚潭,曲廊已經坐滿了人。沒有照過相的人在抓緊時間照相。人們一邊傾聽溪水入潭的美妙樂聲,一邊交流著上山看景的感想。

我帶著攝像機,隨意拍攝,同時也專門用三腳架給自己拍了幾組鏡頭,還有把鏡頭對著自己邊走邊拍的嘗試,使自己和自然景色融為一體。

真的不虛此行。

回到住處,好好地睡了一覺。醒來以後,又去住處附近的山腳邊拍了一些小路和荒草。吃完晚飯,去“白水山莊”附近探訪百年老屋,看看當地老房子的地基、“陽台”,門窗。這樣的房子,現在已經看不到多少了。

第二天,我們離開了白水澗,游覽了余杭的一個景點後就回上海了。



(白 水 澗 )


精選遊記: 臨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