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黔江、濯水古鎮

作者: 孤獨的狐

導讀回來有好多天了,都沒有心情來寫游記,渝湘高速武隆到黔江段通車了,我和朋友自駕車20號去踩踩這條路,這條路是重慶出境中最漂亮,最環抱,風景最漂亮的路。黔江區位於重慶市的東南邊緣,地處武陵山腹地,東臨湖北省的鹹豐縣,西界彭水縣,南連酉陽縣,北接湖北利川市,是渝、鄂、湘、黔四省市的結合部,素有“渝鄂咽喉”之稱,是重慶市主要的少數民族聚居地之 ...

回來有好多天了,都沒有心情來寫游記,渝湘高速武隆到黔江段通車了,我和朋友自駕車20號去踩踩這條路,這條路是重慶出境中最漂亮,最環抱,風景最漂亮的路。黔江區位於重慶市的東南邊緣,地處武陵山腹地,東臨湖北省的鹹豐縣,西界彭水縣,南連酉陽縣,北接湖北利川市,是渝、鄂、湘、黔四省市的結合部,素有“渝鄂咽喉”之稱,是重慶市主要的少數民族聚居地之一,東西寬45公裡,南北長90公裡。全區幅員面積為2398.7平方公裡。全區共3個街道辦事處,12個鄉、15個鎮、489個村民委員會,2005年末,全區戶籍總人口50.72萬人。區內交通便捷、信息靈通,國道319線和黔鹹公路在此交彙,渝懷鐵路橫穿黔江境內,黔江機場即將開工建設。 黔江區屬中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性氣候。氣候溫和,四季分明,熱量豐富,雨量充沛,季風明顯,但輻射、光照不足,災害氣候頻繁。氣候具有隨海拔高度變化的立體規律,是典型的山地氣候。

黔江境內遍布名山大川,自然景觀珍奇獨異。是一片神秘、美麗的土地,這裡大自然造就了武陵山的奇峰延綿、怪石林立、奇峰異彩,危岩深峽、溶洞密布;有深山明珠—小南海地震湖,湖水清澈如鏡、湖周秀峰環立、內、外八景格外誘人;神秘的官渡峽等景色更是美不勝收;仰頭山層巒疊嶂,林海浩瀚,林中色彩斑瀾,幽深迷人;萬濤烈士故居等更值一觀。

黔江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是重慶市唯一的一個少數民族區。建築、穿戴、風格及文化習俗獨具特色,民族風情淳樸濃郁。土家擺手舞、山歌、銅鈴舞;苗族民歌、蘆笙、木鼓舞馳名遐爾,特別是一年一度的黔江土家擺手節呼喚海內外朋友相聚黔城,同樂同舞。“趕年”、“趕秋”、“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仍繼古風遺韻。(黔江體育館)到了黔江後先看了一下街境,看了一下城市的風貌,然後就驅車去了濯水古鎮,一路上的風景很漂亮,大家都說太漂亮了,經過2小時後到了古鎮。水碧波清,魚蝦嬉戲,柔柳拂岸,山巒綿延……這裡是深山“水鄉”、黔江明珠;這裡是度假休閑、撫慰心靈的港灣;這裡的碼頭文化、漁家文化源遠流長……這裡就是濯水古鎮。濯水古鎮位於黔江東南角,距黔江主城26公裡,渝懷鐵路、渝湘高速公路、319國道公路都從這裡交彙穿過,交通極為便利。古鎮歷經百年,見證了巴人的進退興衰,目睹過秦人的金戈鐵馬,也承繼著太多土家文化與思想的交彙。如今,吊腳群樓之中商賈雲集,再現了古鎮的輝煌;而目之所及的每一株古樹、一束老藤、一段殘垣、一眼深井,都記錄著一個美麗的傳說,腳下的每一塊青石板,也刻滿了見證百年風雨的滄桑……作為土家族聚居地,濯水古鎮完好地保留了土家族的傳統文化。土家族人幾千年來形成的獨特的生活方式、社會習俗,無論在婚喪嫁娶、文娛游戲、鬼神觀念、崇拜禁忌、歲時節令等各個領域都保留了原始而淳樸的民俗風情。流淌過濯水古鎮的阿蓬江自古與烏江、酉水一起成為溝通三峽地區和江漢平原的重要通道,巴文化、大溪文化由此交流傳播。作為重慶舊城老街的典型,濯水古鎮除了擁有較多歷史遺址以及相關的歷史典故,同時也在四千年的漫漫歷史長河中積澱了豐富的文化內涵。街巷格局保留較為完整,具有濃郁的渝東南古鎮格局,它既體現了與其他城市特別是平原城市歷史街區的差異,也承載著巴文化、土家文化與其它文化融合與交流、傳承與創新的親情,同時碼頭文化、商賈文化、場鎮文化以及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遺存相互交織。濯水初稱“白鶴壩”,元明之際屬酉陽土司轄地。重要的商業地理位置,使濯水自古以來便成為重要的驛站和商埠,自清代後期起,該地便已成為川東南驛道、商道、鹽道的必經之路。民國二十四年,人稱濯水為“濯河壩”。此時,此地已商賈雲集、店鋪鱗次櫛比。商貿的日益發達,迅速促進了當地與外界的物資交流,創造了最為繁榮昌盛的歷史,甚至已居於同時期的黔江縣城之上,與酉陽龍潭、龔灘合稱“酉陽三大名鎮”。那些年,古鎮商號遍布,熱鬧非凡。臨江而建的吊腳樓群中人聲鼎沸,那些匆忙來往的人們操著不同的方言,不停地在碼頭上彙聚、分散。碼頭上,商人指揮著搬運。三五成群的水手在石板路上緩緩走過,隨便閃進街邊敞門的一個茶館裡,精瘦的茶博士拉出古色古香的太師椅,為他們砌上一碗香濃的老鷹茶。戲台上演繹著精彩絕倫的戲曲,戲台下坐滿了全神貫注的聽眾。透過雕花的窗欄,遠空中掛著道若隱若現的虹彩……歷史,總是出人意料地發生變化。1956年後,由於種種原因,古鎮的商貿逐漸萎縮,曾經居於此地或路過此地的他鄉過客,未留下只言片語便匆匆踏上歸途,喧囂了100余年的商貿重鎮,幾乎只在瞬間便歸於無聲的平靜。當這座蘊涵著無限魅力和故事的古鎮被接踵而至的災難摧殘後,古鎮變得滄桑、凄涼;唯有厚重的文化與久遠的故事依舊被當地居民記載著、流傳著。100余年的輝煌歷史,如過眼雲煙消失在人們的記憶中。昔日的達官顯貴、商賈行人,也都已隨著時間的逝去而被人淡忘。唯有那條記錄著千千萬萬腳印的古石板道,還靜靜地躺在那裡,見證著這裡曾經的喧囂與繁華。歷史,為濯水古鎮增添了迷人的典故和神秘的傳說,也為它留下了眾多的文化古跡和鄉土文化遺產。如今佇立在古鎮青石板道上,不覺便有時光倒流之感。面對這座被百年歷史熏陶的古鎮,總是心生遺憾,又遐想聯翩……濯水古鎮主街道由青石板鋪就,長約400多米,寬2至3.5米不等。街道兩旁的民居均為木質結構,都是雕梁畫棟、窗欞嵌花,工藝精湛,造型別致。那些火磚砌建的畫有精美壁畫的封火牆,是古鎮厚重的文化底蘊,也是讓這個古鎮較為完整保存了下來的守護神。這些古鎮的特色建築是濯水人的驕傲。但是這些讓濯水人引為自豪的建築,均已被毀,上千的供奉菩薩和塑像未能幸存一尊,人們只能從那些古牆和石門上,依稀尋到到古鎮當年的盛景。現存最為完整的建築是古鎮靠河沿建的民居,也就是古鎮下街龐大的土家吊腳樓群。這些吊腳樓建在阿蓬江的河堤上,四五米高的河堤是用條石砌建的,經過了200多年的河水衝打,那些條石河堤沒有一點傾斜,在河堤下看,那些吊腳樓就像聳立在雲空中一樣。站在吊腳樓上遠望,阿蓬江煙波浩蕩,遠山連綿起伏,心裡便有了幾分把酒臨風,心曠神怡的感覺。走在濯水古鎮上,臨江傍城而建的土家吊腳樓、蜿蜒迂回的青石板長街、古色古香的“四合院”,不絕於耳的古老漢劇……這座阿蓬江邊 “濯水老街”,點點滴滴記載著這裡積澱千年的獨特文化風韻。


精選遊記: 長江三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