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漫記之印度:第十三站,巴特那。

作者: 海硯

導讀唐僧西行取經,歷經九九八十一難故事。我雖無法相比,但也有五五二十五回的游歷。從印度的最南端特裡凡得朗,到北端大吉嶺,由西裡古裡出印度到尼泊爾的加德滿都,再到尼泊爾的奇得旺國家自然保護公園;藍吡尼,博卡拉。最後經香港回到深圳。歷時四十五天又十二小時,有驚有險有難有趣有贊嘆,容我回回道來。第十三回:佛教之城聖地朝聖洗溫泉,巴特那享特權� ...

唐僧西行取經,歷經九九八十一難故事。我雖無法相比,但也有五五二十五回的游歷。從印度的最南端特裡凡得朗,到北端大吉嶺,由西裡古裡出印度到尼泊爾的加德滿都,再到尼泊爾的奇得旺國家自然保護公園;藍吡尼,博卡拉。最後經香港回到深圳。歷時四十五天又十二小時,有驚有險有難有趣有贊嘆,容我回回道來。第十三回:佛教之城聖地朝聖洗溫泉,巴特那享特權住酒店笑納早餐。世界著名的佛教聖地有四處,釋迦牟尼的誕生地藍毗尼園;釋迦牟尼悟道成佛處菩提伽耶;第一次跟五比丘宣講佛法的鹿野苑;以及涅盤之地拘屍那羅。除佛祖誕生地在尼泊爾外,其它三處都在印度境內。我們這次印度全境游走到了兩處:鹿野苑和菩提伽耶,到尼泊爾還特地去了藍毗尼園。巴特那也是印度著名的宗教聖地,在巴特那附近有菩提伽耶,王舍城和那爛陀寺,這些在佛教史上耳熟能詳的地方是佛教信徒終生想往的聖地。按老公的話:這些佛教聖地叫我們這些凡夫俗子統統去到,真有些浪費機會了。巴特那是印度北部比哈爾邦的首府,是印度和尼泊爾的邊境城市,像所有的印度中型城市一樣,給我們的印像就一個字:亂。火車站前一片熙熙攘攘,交通擁擠不堪,衛生狀況極差。市中心還算過的去,公交車比較方便。有點像我十五年前去過的鹹陽;太原一類的偏古跡型內地城市。不過在巴特那有兩個地方印像深刻:一處叫:建築家之夢的戈爾伽爾大糧倉。據說是英殖民者在1770年因比哈爾遭遇了嚴重飢荒,惟恐發生不測,按一位著名的設計師夢中的建築模樣,設計成糧倉。這座底部直徑125米、高29米雞蛋狀的大糧倉更像是希區柯克的一些懸疑片的故事發生地。整座糧倉沒有采用柱子作為支撐,底部牆壁厚達3.6米,共有145級螺線型台階。在中午的艷陽下,我們氣喘吁吁爬到大蛋殼的最高端,巴特那城區的主要建築盡收眼底,不遠處的恆河像一條發著銀光的帶子彎沿的圍繞著這座聖城。現在糧倉的對面還是一座戒備森嚴的兵營。哈爾曼地爾寺是錫克教五大聖地之一,在巴特那市的西部。這是我們第一次進錫克教的寺廟。但在快到哈爾曼地爾寺時我們感到了錫克教與政府可以感受到的衝突氣氛。那天是周日,好像有什麼事要發生,在通往哈爾曼地爾寺的好幾個路口都有憲兵把守。我們的三輪車繞了好大的圈子才到寺院大門。盡管老公有些揣揣惶惶,我還是馬上就被寺院白色的大理石宮殿建築所吸引。高高的圓頂和哥特式拱門,還有十分友好的錫克教徒讓我們很快的忘掉了一路的不安。哈爾曼地爾寺是錫克教五大聖地之一。錫克教創始人那納克在此建造了華麗的住所,取名為沙利斯.約赫裡。第九代祖也在這裡居住過。1839年被大火毀滅,隨後高溫德.辛格進行重建,1934年地震時倒塌。1954年再次重建,歷時3年完成。現在的寺院為一座兩成長方形建築,數扇拱形門組成了一條寬闊的內廓,房頂有數座大圓尖塔,另散布一些小塔。整座建築潔白樸實大方。旅游書上介紹:寺內現存有一些聖物,祖師戈賓的出生時睡過的四腿金葉搖籃、祖師用過的4只箭簇、刺刀、一雙拖鞋、一些經典。當然這些聖物我們是沒眼福一見的。因為,這座宏偉寺廟非錫克教徒是不能進入的。錫克教於15世紀末由納那格創立。它原屬印度教的一支,由於印度教虔誠派運動的開展,後來發展成為一個獨立的宗教。錫克教徒非常尊重本教的首領和祖師,尊稱為“古魯”。從第一師尊納那格算起,到高溫德.辛哈為止,先後共有十位師尊。從第六代師尊開始到第十代師尊,錫克教為了對抗莫臥爾王朝的壓迫,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帶有軍事化色彩的組織。此後在英國統治印度時期,錫克教徒就占軍隊人數的四分之一。現在,印度軍隊中有15%士兵為錫克教徒。錫克教提倡平等、友愛,強調實干,既反對印度教森嚴的種姓制度,也不贊成伊斯蘭教排斥異教的種種做法,同時也反對宗教的偶像崇拜和歧視婦女。該教的創始者納那格曾公開宣稱:“我的宗教既不是印度教,也不是伊斯蘭教。”它是一種試圖把印度教和伊斯蘭教融為一體的新宗教。錫克教的出現不是偶然的,有它的時代背景和歷史根源。“錫克”的真正含意是“進了學的人”或“受過教育的人”,錫克教徒們受的教育不是一般的教育,而是有關英雄精神和維護尊嚴而獻身的教育。這種教育遠在第一位師尊時就已開始,到第十位師尊高溫德.辛哈時又得到了鞏固和發展,完成了錫克教軍事化的任務,組成了一支強大的錫克軍,並率領這支軍隊同莫臥爾軍隊展開了長期鬥爭。高溫德.辛哈給錫克教徒舉行獻身儀式,要求教徒蓄長發、帶發梳、戴鋼鐲、穿短褲、佩短劍,以示區別於其他教團。有種說法,認為這五件東西隨時提醒教徒對本教堅信不移。這就是我們在畫報和電影中看到的錫克教徒的典型形像,在很多鏡頭中都有纏著包頭的錫克教老兵拿著戰刀衝殺激戰畫面。在哈爾曼地爾寺大門外,我們還真的遇到了一位錫克教老兵他友好的擺出敬禮的姿勢讓我給他照像。在哈爾曼地爾寺我們遇到都是十分友好的錫克教徒完全不像我原來在電影中看到的揮舞著彎刀的纏包頭的凶狠的錫克人的形像。因為在克久拉霍等車時,從一個英國小伙那了解到可以從巴特那直接乘火車到新傑爾拜古力,然後坐汽車到西裡古裡,再從西裡古裡到大吉嶺。我們決定先從巴特那去菩提伽耶;王舍城和那爛陀寺,再返回巴特那。從巴特那去我們在印度的最後一站:大吉嶺,然後從西裡古裡出境去尼泊爾。菩提伽耶是釋迦牟尼佛悟道成佛處。傳說釋迦牟尼當年雲游到此,在附近的森林裡苦修6年,使他形容枯槁,精疲力竭,但還是未悟得解脫之道。於是他放棄苦修,到附近的尼連禪河中沐浴,洗去一身積垢,隨後攀樹枝上岸,喝了牧羊女奉獻的乳粥之後,便來到了菩提伽耶,在一棵大菩提樹下打坐靜思,發誓如若不能大徹大悟,終身不起。他就這樣苦思冥想了七七四十九天,終於在一個月圓之夜悟得了正道,成為佛陀。因此,菩提伽耶是佛教信徒心目中最神聖的地方。現在在菩提伽耶還能看到釋迦牟尼七七四十九天所呆的地方。一走進菩提伽耶,果然不同凡響。我們頓感清澈和美麗,好一片仙境。許多穿紅色迦沙的僧侶在摩訶菩提寺廟前行大禮摩拜。在高大的菩提樹下,高僧給年青人講佛。金色的陽光照耀在一群還是天真爛漫的少年小和尚的呦黑的臉上。菩提伽耶能讓所有來此地的人心隨佛動,既使不能立地成佛,也會感受到佛祖的感召。王舍城是古印度摩揭陀國的國都,不僅是佛教聖地,也是耆那教聖地。據巴特那102千米、菩提伽耶65千米。現在除了佛祖釋迦牟尼修行的遺跡外,旅者去的最多的是靈鷲山。山口的中文字讓我們感到格外的親切,得知山上已被日本買下蓋寺院,也讓我們同樣吃驚不小。當然最讓我感到興奮的是:溫泉,在耆那教的寺院內。傳說釋迦牟尼生前曾在山上的溫泉洗浴。但要想洗這溫泉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泉口是一個石雕的龍頭,當地的印度人男女老少每天來此洗浴,泉口有限,得奮不顧身衝進去才能洗上。我穿著藍色的泳衣在穿麗沙的印度女人堆裡,像一只大笨白鵝站在烏雞群裡顯的那麼格格不入。不過那溫泉到是貨真價實,還不收費。不用洗發膏,洗過的頭發比潘婷廣告中的還柔順。在王舍城住了一夜,第二天我們去了那爛陀寺。那爛陀寺始建於公元5世紀,是古代中印度佛教最高學府和學術中心。唐代的高僧玄奘在此學佛法近十年。據說,印度考古這座據今二千年的寺院遺跡就是依據玄奘《大唐西域記》和義淨《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中關於那爛陀寺的記載而發掘的。從現在那爛陀寺還是那麼讓人震撼殘跡,不難推測當初,在二千年前這裡應是亞洲乃至世界佛教的中心。我徘徊在一個個迷宮一樣的當年佛教徒學習打坐悟法的小屋內,猜想著那一個房間曾是玄奘的習法之屋。也許他走過這裡的每一個腳落,也許他曾在這大殿中激情辯法,也許今天的嬌陽曾經讓當年的玄奘同樣感到溫暖異常......就是這座偉大的寺院,在公元1193年異教徒的大軍開進的時候遭到了滅頂之災。寺裡的僧人被要求一個一個走出來,全副武裝的將軍會問每位僧人一個相同的問題,那個問題是:你願意放棄佛教嗎?如果回答是‘否’,那麼就要付出生命的代價。結果全寺的僧人沒有一個答案讓將軍滿意,數千名僧人倒在了血泊中。殺掉所有的僧人和附近的居民之後,異教徒的軍隊放火焚燒了藏書豐富的那爛陀寺。現在我們還看到許多被火燒過的黑色的磚垛。那爛陀寺從此再也沒能重現當年的輝煌,佛教徒用生命捍衛了那爛陀寺的威望。我很慶幸當時玄奘沒在這裡,不然,我們也就沒了《西游記》的神話。我們走了這些著名的佛教聖地後,又回到了巴特那。許是佛祖的保佑,六百盧比的標准間,還可以點菜送到房間,我們開心的大吃了一頓:油炸鱸魚條;沾檸檬汁的香炸雞腿;蔬菜沙拉;還有印度手抓咖哩飯。第二天一早還有咖啡三明治早餐送上。美的我們要不是簽證要到期,差點多住一天。這正是: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



(錫克教老兵)



(建築家之夢)



(菩提迦耶)



(菩提迦耶)



(那爛陀寺)


精選遊記: 齋浦爾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