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與醉翁亭

作者: sunmg

導讀我們的滁州之行,完全是為了憑吊歐陽修的醉翁亭。原因不外有二:一是歐公在《醉翁亭記》中開門見山,直抒胸臆:“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把我們一個個弄得神魂顛倒;二則是歐公的道德文章世所傾慕。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廬陵(分江西吉安市)人,是我國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和政治家。他出身寒家,資性敏悟, ...

我們的滁州之行,完全是為了憑吊歐陽修的醉翁亭。原因不外有二:一是歐公在《醉翁亭記》中開門見山,直抒胸臆:“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把我們一個個弄得神魂顛倒;二則是歐公的道德文章世所傾慕。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廬陵(分江西吉安市)人,是我國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和政治家。他出身寒家,資性敏悟,勤奮苦學。宋仁宗天聖八年(1030)進土,曾任諫官,又任翰林學土、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等要職。北宋建國不久,社會矛盾就日益顯現。出身於下層、富於社會責任感的歐陽修為了維護這個王朝而又修正它的弊端,入京參與範仲庵的變革,在政治上提倡“寬簡”的“慶歷革新”,新政失敗後遭貶。在文學上則以韓愈為宗,倡導有內容的古文,要掃除晚唐五代至宋初文學的哀靡之風。他提掖了王安石、蘇軾等一大批精英。文學方面著名的“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和曾鞏)中,北宋就占了六家。且除歐陽修本人以外,其余五家都是出自歐門。歐陽修不僅成就非凡,而且人品高尚,早令我輩景仰不已。滁州位於安徽省東部,距六朝古都南京48公裡,省會合肥130公裡,與其西南琅邪山諸峰城山一體,望之蔚然而深秀,是安徽省五大風景區之一。琅琊山古稱摩陀嶺,位於滁州縣城西南約5公裡。相傳西晉時琅琊王司馬佩率兵伐吳,曾駐蹕於此。東晉元帝司馬睿在稱帝前也是琅琊王,曾在此避亂,故後人改名為“琅琊山”。 琅琊山山不甚高,但清幽秀美,四季皆景。山中溝壑幽深,林木蔥郁,花草遍野,鳥鳴不絕,琅琊榆亭亭如蓋,醉翁榆全國特有,琅琊溪、玻璃沼、曲水流觴溪流淙淙;讓泉、濯纓泉、紫薇泉等山泉泉泉甘冽,歸雲洞、雪鴻洞、重熙洞、桃源洞等岩洞洞洞神奇。更有唐建琅琊寺、宋建醉翁亭和豐樂亭等古建築群,以及唐、宋以來摩崖碑刻幾百處,其中唐代吳道子繪《觀自在(即觀音)菩薩》石雕像和宋代蘇東坡書《醉翁亭記》、《豐樂亭記》碑刻,被人們視為稀世珍寶。古人稱之為兼有名山、名寺、名亭、名泉、名文、名碑、名洞、名林的“皖東八名勝境”,蔚然深秀的琅琊山歷來享有“蓬萊之後無別山”之美譽。

琅琊山景色淡雅俊秀,文化淵源久遠。據史書記載,琅琊名勝,自唐刺史李幼卿始開於大歷年間。他在南山“鑿石引泉,釃其流以為溪”,名為琅琊溪。在溪岸“建上下坊,作禪堂、琴台”。繼李幼卿之後,唐、宋著名文士如韋應物、獨孤及、李紳、李德裕、歐陽修、辛棄疾等,相繼出守滁州,修築城池樓館,開發山川名勝,傳下眾多名篇佳句。尤其是宋代歐陽修謫知滁州期間,修建了醉翁亭、豐樂亭,寫下了《醉翁亭記》、《豐樂亭記》等膾炙人口的名篇,“滁之山水得歐公之文而愈光”。醉翁亭因此而聞名遐邇,被譽為“天下第一亭”。 文以山麗,山以文傳,琅琊山聲名日隆,游人不絕。文人墨客、達官顯貴,紛紛前來探幽訪古,題詩刻石,王安石、曾鞏、宋濂、文征明、李夢陽、王世貞等著名詩人、文學家也都在此留下了足跡。在琅琊山,唐、宋以來的摩崖、碑刻比比皆是,約有數百處之多。歷代書法名家書寫的《醉翁亭記》“真、草、隸、篆”碑刻與山中原有古道、古亭、古建築相得益彰。琅琊山特有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相互交融,相映生輝,令中外游客嘆為觀止。琅琊山的美妙,在於她悠然於喧囂之外;琅琊山的雅致,在於她融合自然山水與建築為一體的深幽意境,令人意趣盎然,流連忘返。

醉翁亭

醉翁亭位於琅琊山半山腰處,在琅琊古道之旁,是上琅琊寺的必經之地。據《琅琊山志》記載,北宋慶歷六年(1046年),歐陽修被貶為滁州太守,感懷時世,寄情山水。山中僧人智仙為他建亭飲酒賦詩,歐陽修自號“醉翁”,並以此名亭,寫下傳世之作《醉翁亭記》。從此,歐陽修常同朋友到亭中游樂飲酒,“太守於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歐陽修不僅在此飲酒,也常在此辦公。有詩贊曰:“為政風流樂歲豐,每將公事了亭中”。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間也”一句,把歐陽修寄情山水,安民樂豐的內心世界揮發得淋漓盡致。亭內有聯對此亦作了點評:“飲既不多緣何能醉,年猶未邁奚自稱翁”

醉翁亭落成後,吸引了不少游人。當時的太常博士沈遵便慕名而來,觀賞之余,創作了琴曲《醉翁吟》(一曰《太守操》),歐陽修親為配詞。現在馮公祠前面的一副對聯“泉聲如聽太守操,海日已照琅琊山”,便是說的這件事。事隔數年之年,歐陽修和沈遵重逢,“夜闌酒半”,沈遵操琴彈《醉翁吟》,“宮聲在迭”,“有如風輕日暖好鳥語,夜靜山響春泉鳴”。琴聲勾起了歐公對當年在亭是游飲往事的追憶,即作詩以贈。

醉翁亭初建時只有一座亭子,北宋末年,知州唐屬在其旁建同醉亭。到了明代,開始興盛起來。相傳當時房屋已建到“數百柱”,可惜後來多次遭到破壞。清代鹹豐年間,整個庭園成為一片瓦礫。直到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全椒觀察使薛時雨主持重修,才使醉翁亭恢復了原樣。醉翁亭因歐陽修及其《醉翁亭記》而聞名遐邇,數百年來雖然歷遭變劫,但終不為人所忘,正如醉翁亭中一副對聯所言:“翁去八百載,醉鄉猶在;山行六七裡,亭影不孤。”

醉翁亭一帶的建築,布局緊湊別致,亭台小巧獨特,具有江南園林特色。在的醉翁亭,已不再是一座孤單的涼亭。總面積雖不到1000平方米,四面環山的亭園卻內有九院七亭:醉翁亭、寶宋齋、馮公祠、古梅亭、影香亭、意在亭、怡亭、覽余台,風格各異,互不雷同,人稱“醉翁九景”。醉翁亭依山傍水,幽雅而寧靜。這裡古樹婆娑,亭台錯落,青山如畫,碧水潺流,環境十分優美。整個布局嚴謹小巧,曲折幽深,富有詩情畫意。亭中新塑的歐陽修立像,神態安詳。亭旁有一巨石,上刻圓底篆體“醉翁亭”三字。離亭不遠,有泉水從地下溢出,泉眼旁用石塊砌成方池,水入池中,然後彙入山溪。水池三尺見方,池深二尺左右。池上有清康熙四十年知州王賜魁立的“讓泉”二字碑刻。讓泉水溫度終年變化不大,保持在十七八攝氏度。泉水“甘如醍醐,瑩如玻璃”,所以又被稱為“玻璃泉”。

醉翁亭北有二賢堂,初建於北宋紹聖二年(公元1095年),系當地人士為紀念滁州前後兩任太守王禹偁和歐陽修所建。原堂已毀,現堂為建國後重建。堂內有二聯,一曰:“謫往黃罔執周易焚香默坐豈消遣乎,貶來滁上辟豐山酌酒述文非獨樂也”,二曰:“醒來欲少胸無累,醉後心閑夢亦清 ”對兩任太守皆因關心國事而貶謫滁州憤憤不平,又為兩位太守詩文教化與民同樂深表欽敬。醉翁亭西側有寶宋齋,建於明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是明人為保護蘇軾手書《醉翁亭記》而建。齋內有兩塊石碑,正反兩面鐫刻著蘇東坡所書《醉翁亭記》全文,《醉翁亭記》初刻於慶歷八年,因其字劃今淺難以遠傳,於元佑六年(1091年)由歐陽修門生、北宋大詩人蘇東坡改書大字重刻,文章與書法相當益彰,後人稱為“歐文蘇字,珠聯璧合”,視為宋代留下的稀世珍品,與琅琊寺中吳道子所畫的《觀自在(即觀音)菩薩》石雕像,同為難得的古代文化瑰寶。明人馮若愚(即稱之為馮公者)曾有“宋碑文字之最者莫如歐公滁二碑“之評。

寶宋齋南面是一個面積較大的庭院,院內有意在亭、古梅亭、影香亭、怡亭等亭台建築。有泉水從牆外流入,曲折蜿蜒,如回腸九轉。傳說當年歐陽修常在這裡與友人共飲,有一次,他忽生奇想,用杯盛酒浮於水上,任其潭流,流至某人腳下,即將杯中之酒飲盡,稱為“九曲流觴”,為後世引為趣談。後人在“九曲流觴“處建意在亭,並仿歐陽修戲水飲酒作樂,亭似蘇州園林建築,十分古雅。

古梅亭在醉翁亭院的北面,因亭前有一株古梅而得名,又稱賞梅亭。相傳此梅系歐陽修所手植,世稱“歐梅”。原梅早已枯死,此株為明人所補植。古梅高7米,離地面六七十釐米便開始分成四枝。四枝干粗70多釐米,蒼顏多瘢。雖經幾百年風霜雨雪,仍然枝茁葉茂,清香不絕。這株古梅品種稀有,花期不搶腊梅之行,也不與春梅爭艷,獨伴杏花開放,故名曰“杏梅”。古梅北有古梅亭,系明嘉靖年間滁州判官張明道特意為賞梅而建,原名“梅瑞堂”。古梅南面有影香亭,建於一方池上,原名見梅亭,後來有人在壁上題了“寒流疏影”、“翠積清香”兩塊碑刻,遂改為今名。圍繞古梅,還有覽余台、怡亭,都是賞梅的好所在,並且由於角度不同,而映入眼簾的梅姿也就各異。醉翁亭亭後最高處有一高台,曰“玄帝宮”,登台環視,亭前群山湧翠,橫葉眼底;亭後林濤起伏,飛傳耳際,猶如置身畫中。春天,“野芳發而幽香”;夏季,“佳木秀而繁蔭”;秋天,天高雲淡,“風霜高潔”;冬季賞溪中石景“水落石出”,四季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這都是《醉翁亭記》述寫琅琊山的真實景色。

豐樂亭

豐樂亭建於琅琊山風景名勝區豐山東北麓的幽谷中,是豐山風景最佳之處。距滁州城約1公裡。這裡面對峰巒峽谷,傍倚澗水潺流,古木參天,山花遍地,風景十分佳麗。關於豐樂亭的興建,歐陽修在《與韓忠獻王書》中告訴友人:“偶得一泉於(滁)州城之西南豐山之谷中,水味甘冷,因愛其山勢回換,構小亭於泉側。”而民間傳說卻略有不同:據說歐陽修在家中宴客,遣僕去醉翁亭前釀泉取水沏茶。不意僕在歸途中跌倒,水盡流失,遂就近在豐山取來泉水。可是歐陽修一嘗便知不是釀泉之水,僕從只好以直相告。歐陽修當即偕客一起去豐山,見這裡不但泉好,風景也美,於是在此疏泉築池,辟地建亭。泉名“豐樂泉”,亭名“豐樂亭”,取“歲物豐成”、“與民同樂”之意。二說孰是,無庸分辯,豐樂亭之建也是緣以“醉翁”歐陽修已定然無疑。因滁州“四時之景無不可愛。又幸其民樂其歲物之豐成,而喜與予游也。因為本其山川,道其風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豐年之樂者,幸生無事之時也。夫宣上恩德,以與民共樂遂書以名其亭焉。”,歐陽修為此還寫下了《醉翁亭記》的姐妹篇--《豐樂亭記》,後來蘇東坡又把《豐樂亭記》全文書刻於亭中石碑上,供人閱讀和欣賞,一樣地留下了"歐文蘇字,珠聯璧合"的稀世瑰寶。至宋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滁州知州陳知新重修此景,把豐樂泉改名為“紫薇泉”,亭名未改。豐樂亭自聞名於世後,游人漸眾,與民同樂,更添風雅,歐陽修曾以《豐樂亭游春》一詩記載與民同樂之盛:“紅樹青山日欲斜,長郊草色綠無涯。游人不知春將老,來往亭前踏落花”

豐樂亭亭前有山門,亭後有廳堂,還有九賢祠(又名危樓,內供與滁州有關的九位賢人畫像)、保豐堂等,四周築以圍牆。豐樂亭內有蘇東坡書刻的《豐樂亭記》石碑、吳道子畫的《觀自在(即觀音)菩薩》石雕像,保豐堂內有明滁州判官尹夢璧所作的《滁州十二景詩》碑刻,這些都是我國古代文化藝術的珍品。

豐樂亭以北原有一條“西澗”,與豐樂亭一山之隔。唐代詩人韋應物在任滁州刺史時,曾為這裡優美的山水景色所吸引,吟詠了“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的膾炙人口的詩句。之後,人們依韋氏詩意在這裡建起了野渡橋、野渡庵、飛泉覽勝亭等建築。建國以後,政府為治理水患,開發水利,在西澗上建造了攔河大壩,形成了一個山間水庫,稱為“城西湖”,使許多景點沉沒湖底,但出現了另一種自然景像,四周青山環抱,中間碧水漣漪,山明水秀,魚躍鳥飛,風光無限,生機盎然。


精選遊記: 滁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