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角落——莫干山與田子坊

作者: 狂愛CTU

導讀更多照片請至我的博客:http://***/wulihui 第一次到上海,去外灘,去南京路,感受繁華舊夢; 第二次到上海,去浦東,去陸家嘴,感受現代高度; 第三次到上海,去新天地,去淮海路,感受時尚奢華; 第四次到上海,去衡山路,去茂名路,感受滬上情調...... 每一次的上海,都有不同的側面,或許這就是一個國際大都市,大概不可能那麼輕易讓人看透吧。 又一次到上海,� ...

更多照片請至我的博客:http://***/wulihui

第一次到上海,去外灘,去南京路,感受繁華舊夢;

第二次到上海,去浦東,去陸家嘴,感受現代高度;

第三次到上海,去新天地,去淮海路,感受時尚奢華;

第四次到上海,去衡山路,去茂名路,感受滬上情調......

每一次的上海,都有不同的側面,或許這就是一個國際大都市,大概不可能那麼輕易讓人看透吧。

又一次到上海,莫干山與田子坊,是我的尋城目標。

莫干山路M50——少了一點點藝術

灰色的蘇州河,在水泥的堤壩中呆滯地流動著,沒有一點生機,更沒有一點想像中的情調。莫干山路的外牆上滿滿當當塗滿了鴉,不知為何,總覺得不是那麼隨心自然,倒有點“做”的感覺。走進M50,滿目的腳手架,還有油漆味。——為了迎接世博?為了打造創意產業園區?

有些令我失望,與798相比。M50的規模頗狹小,原本紡織廠的建築本身也比較平庸,這點與798包豪斯風格的建築藝術相去甚遠。這裡的藝術種類絕大多數為繪畫,顯得較為單一。更重要的,M50似乎有一種很矛盾的現像,一邊是大力包裝,透著過於濃厚的“打造”痕跡,另一邊卻是大量轉租和招租廣告中,流露出某種凋敝氣息。如果說新天地是上海引領國內風氣之先的城市名片,M50在創意產業方面卻顯然趕不上798。難道說,真的是經濟看上海,藝術還得靠北京?

(在M50拍的照片遠少於798)


(m50)



(m50)

孝康路田子坊——多了一點點生活

平平淡淡的孝康路裡面,別有洞天。今天的田子坊,格調小店外面晾曬著上海女人的睡衣睡褲,狹窄的過道間,一側是擺著蠟燭和鮮花的露天咖啡座,一側可能停滿了剛從菜市場回來的自行車,精致的店招和凌亂的電線共同勾勒著石庫門的天際線,午後的荀暖陽光下,各色游人川流不息,也有弄堂裡的老人搬一把藤椅,在自家門口打著瞌睡......

與高調奢華的新天地不同,這裡的石庫門世界顯得親民許多,因而也不那麼fake。至少到現在為止,田子坊仍然是生活與藝術並存,這裡還有土生土長的老人和老房子,而不是寬巷子裡那少數幾家高門緊閉、非請勿入的私家住宅。這裡更不像沙面靜謐到有點荒蕪的美,而是整日喧喧鬧鬧,活活潑潑。如果一定要比,可能離北京的南鑼鼓巷更近些吧。只是,田子坊的裡弄是如此逼仄,琳琅滿目的個性小店擁滿了石庫門的裡裡外外,來自五湖四海的游人塞滿了每一條弄堂,用“螺螄殼裡做道場”來形容一點不為過。

據說田子坊最早的改造定位也是創意產業園區,比如很久以前陳逸飛曾經在這裡設有工作室。但是,漸漸地,許多富有文化氣息的特色小店進駐這裡,更多的格調餐飲店進駐這裡,現在,田子坊已經離藝術有點遠,卻形成了一個藝術氣與煙火氣混搭的時尚之地。也許正是因為這種混搭風,吸引了不同人們的不同需求,一點點的藝術,一點點的生活,一點點的情調,總能找到一點點滿足吧。

只是,如今的田子坊太熱了,鱗次櫛比的小店已經透出幾分急功近利的熱切,我猜想,今天的煙火氣大概總有一天還是會被商業氣息所徹底取代吧,生意人和游人最終大概是一定會擠走原住民的,只不知,那會是何時何月。



(田子坊)



(田子坊)



(田子坊)


精選遊記: 上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