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興紀游

作者: tjm1966

導讀清明踏青何處去?我選擇去宜興。2010年4月3日午後,我踏上12:10上海前往宜興的長途汽車,三個小時後到達宜興。預購了4日下午5時回滬的長途汽車車票,安頓好住處,我便踏上游程。原計劃3日下午去竹海,但考慮到宜興到竹海的旅游一號線車回程時間是下午4時半,顯然無法成行,便決定改為游覽宜興市區內景致。宜興市區依西氿、團氿、東氿三氿而為城,氿從字面上而言大� ...

清明踏青何處去?我選擇去宜興。2010年4月3日午後,我踏上12:10上海前往宜興的長途汽車,三個小時後到達宜興。預購了4日下午5時回滬的長途汽車車票,安頓好住處,我便踏上游程。原計劃3日下午去竹海,但考慮到宜興到竹海的旅游一號線車回程時間是下午4時半,顯然無法成行,便決定改為游覽宜興市區內景致。宜興市區依西氿、團氿、東氿三氿而為城,氿從字面上而言大小介乎湖蕩之間,大於蕩而小於湖,但我趕到位於城區中心地帶的團氿一看,稱其為湖也不為過。漫步氿邊,但見水面遼闊,水天一色,西南邊一帶遠山,坐擁湖光山色,宜興城倒有點宜居城市的味道。團氿北岸正臨水而建一片好像名為“中星湖濱城”的中高檔高層建築小區,看來是在開發其臨水而居的價值。不過,湖濱滿是一圈高樓未必是好事,只會使美景不再。看來,宜興方面需要對三氿沿岸進行高起點的規劃和控制。團氿東岸的親水平台上有一些正在放飛風箏的大人小孩,也許是臨近清明,湖畔風較大,是放飛風箏的好時節。看著天空中滿飛的風箏和仰臉放飛心情的一張張笑臉,我不禁為生活在宜興這座三線城市裡的人們而高興,也許他們的衣著未必時髦,但他們的生活卻是和緩快樂的。離開氿邊,我乘1路公交車到太平天國輔王府舊址。位於通真觀路9號的這處硬山頂建築,始建於清代,原為史姓宅第,清鹹豐十年(1860年)太平軍攻克宜興後,成為輔王楊輔清的府第,後又曾作為忠王李秀成的行轅,現存的建築已只是三進的小建築。我到時已是閉館時間,檢票者免票讓我入內參觀。二進正廳之中左右柱上飾朱漆,彩繪五爪蟠龍。正廳東西兩壁各有一組四幅壁畫,應是太平天國舊物,一組內容為湖塘春柳、紅梅綠柳、亭台山水、老樹疏枝,分明是春夏秋冬四景的描繪。另一組為山水樹木、池塘荷花、山間農舍、腊梅天竹,似乎是四季花草,生活氣息濃郁。由於是在石灰牆上畫的壁畫,差不多150年過去了,有不少畫面已剝蝕不清。不過我想這輔王府最有歷史和文物價值的也就是這些逐漸剝蝕消磨的壁畫了。二進庭前有一柄已鏽蝕偃月大刀,據說是明末抗金(清)名將盧像升練功用的,還有一門鏽蝕古炮不知是何物,大概是太平天國舊物吧。宜興也是歷史上有名的回頭浪子周處的故裡,離開輔王府,我便前往紀念周處的周王廟,但時間已晚,那裡早已閉館,大門緊閉,不能入內。周王廟又稱“英烈廟”、“周孝侯廟”,與山中虎,水中蛟並稱“三害”的晉代周處後戰死沙場,追封平西將軍、清流亭侯,後稱之為“周孝侯”並建專祠。宜興的周孝侯廟內有唐至清代碑刻二十余塊,其中最為珍貴的是陸機撰文、王羲之書《平西將軍周府君碑》,只能以後有機會到宜興一睹此碑了。4日晨,乘旅游二線車前往4A風景區善卷洞。宜興善卷洞與比利時的“漢人洞”、法蘭西的“裡昂洞”並稱為世界三大奇洞,我早在少年時就已知其名,延宕至今才有此行。善卷洞因堯舜時期的善卷而得名,古籍《莊子》載:“舜以天下讓善卷,善卷曰:余逍於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為哉?” 善卷為避禪讓而遠游萬裡,在宜興一處石洞中隱居下來,稱之為善卷洞。大小溶洞我見過不少,但位於宜興市西南約25公裡的螺岩山上的善卷洞還是很有特色,別具一格。一則是那裡有被稱為活化石的小葉銀縷梅,二則是分上、中、下三層,宛如一幢石雕大樓般的溶洞結構。善卷洞全洞面積約5000平方米,上、中、下、水四洞,洞洞相通,宛如一座地下宮殿。從善卷洞入口中洞入內,一座名為砥柱峰高達7米的鐘乳石筍如同高大的屏風兀立洞口,洞內是個高曠的天然大石廳,據說面積達1000平方米,可以說是善卷洞的大客廳。石廳兩旁,屹立著一對形似青獅、白像的巨石,守護著這座客廳,這大石廳因此又名“獅像大場”。洞內石壁上刻有“欲界仙都”四個大字,據說是南朝梁代“山中宰相”陶弘景給善卷洞贊語,看來在陶弘景眼裡,善卷洞是個成仙得道的理想場所。由中洞來到上面的規模更大的上洞,頓感一股暖意。洞形似螺殼的上洞,終年雲霧彌漫,冬暖夏涼,氣溫終年保持23攝氏度,因而又稱暖洞。環壁有奇石形成的荷花倒影、萬古寒梅、綿羊、駿馬、熊貓等景物,栩栩如生。石縫間細流瀑瀑,在地下形成水潭,頂部的石乳倒映在潭中,奇異天成。一名女導游用手電筒照一處石壁,燈光下石壁呈半透明狀,延照他處則不見此像,導游告知整個善卷洞只有兩小片石壁有如此景像。據說上洞是處理想的影視取景地,電影《智取威虎山》中的威虎廳就在此取景,電視連續劇《西游記》中第八集的黃風洞以及電影《塞外奇俠》等也都是在那裡拍攝。中洞和下洞原來只有小小的溶洞相通,為便於通行,後人打通了中、下洞間的溶洞石道。循石級盤旋而下來到下洞,但見洞外有一個6米多高的石陡坎,溪流形成飛瀑流水直瀉而下,形成瀑布,故下洞又稱“瀑布洞”。其實,在善卷洞入口的中洞口下方就可以看到下洞口,不過懸崖深壑,無法到洞口。善卷之奇,主要是下洞和水洞。下洞和水洞實為一體,好像一條狹長的走廊,下洞口的飛瀑流水流入洞內,流水潺潺,逐漸成為水洞,成為地下溪河。溪河長約120米,水深4.5米,可常年通舟。我在洞內乘上小船,輕舟一葉,在洞穴中前行,體味“洞中有河,河可通舟;船在水中行,漿往洞頂撐”的感覺。洞內狹窄有時需俯首側身才能通過,偶爾崖頂幾顆冰涼的溶洞“仙水”滴落面頰和頸項。船近洞口舍舟登岸,洞口內四壁有前人詠善卷洞的石刻。走出洞口已是螺岩山的後山,洞口不遠有一通“碧鮮庵”石碑,筆跡古樸,唐代司空李蠙所書,旁邊有一處名為“英台書院”的古樸典雅的仿古園林建築,據說是在當年祝英台讀書台的舊址上建的。英台書院裡有些表現梁祝故事的陳列,院後還有與梁祝化蝶相應的蝴蝶園之類旅游場所。晉代祝英台究竟是何方女子?是浙江上虞還是江蘇宜興,莫衷一是。據說“碧鮮庵”石碑近旁還有“晉祝英台琴劍之塚”,螺岩山下的小村落名叫祝陵村,似乎有點在宜興的感覺,但陵通常用於帝王而非祝英台這樣的士族女子可當,如果村名為祝家莊或祝家宅倒有可能了。離開英台書院乘纜車上山,經圓通閣來到山頂的國山碑。此碑為三國時舊物,為吳王孫皓時所立,被譽為“江南第一碑”。據說,吳天璽元年(276年),因地震在螺岩山(當時稱離墨山)中發現石洞即現在的善卷洞,當地官僚和朝臣們知道後,當作大瑞,向皇帝上表,皇帝孫皓立即派遣司徒董朝等前往封禪刻碑,改離墨山為國山。碑圓鼓形,篆書,是江蘇現存最古老的封禪碑之一。風雨歲月,石碑上的文字有不少已經剝蝕難辨,宜興已建亭閣加以保護。游覽完國山碑已近上午9時半,我坐滑道下山結束善卷風景區游程,乘旅游二號線車到川埠轉旅游一號線車前往省莊竹海。來到竹海,但見景區門外停車場上停滿了大小汽車,游客顯然遠比善卷洞多得多。從地圖上看,竹海位於江蘇、浙江、安徽三省交界處,這一帶群山連綿,滿山遍野都是毛竹,重重疊疊的翠竹依山就坡,隨山勢起伏,堪稱“竹的海洋”,據說為華東地區最大的竹資源風景區,有“華東第一竹海”之稱。著名的竹鄉浙江安吉想必也與此相連,屬於同一區域。步入竹海風景區,逆山谷間清流而上,但見翠谷間湖面如鏡,這便是竹海著名景點之一的“鏡湖秀色”。沿水而前行,滿眼翠竹層巒疊翠,山連山,峰接峰,山水相依,山清水秀。路旁的竹林間有一些嫩筍破土而出,顯現生機。不知走了多久,來到“海底”,清泉邊的巨石上刻有“太湖第一源”的字樣,這片山區離太湖最近,流域最明顯,稱從竹海山上流下的溪流這一名稱倒也不算為過。從“海底”登山,身旁翠竹青青,也許走了不少路的緣故,漸漸我感到汗流浹背,體力不支,到後來我幾乎幾步一歇的地步,這是我以前登山經歷中所未曾有過的,我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已未老先衰了。終於艱難地登上有“蘇南第一峰”之稱的遠眺峰峰頂,攀上峰頂亭閣遠眺,蘇、皖、浙之間的山巒盡在眼底,呈現出波濤起伏的浩瀚竹海景像。可惜時間尚是初春,高山處的毛竹葉尚未泛綠而有些枯黃,多少使竹海景色有點折扣。我想欣賞竹海美景最好應是夏天,徜徉其間,翠竹青青,溪流淙淙,翠鳥聲聲,幽廊石階,那會是真正的碧海連波和清涼世界。山頂上建有一、二所木屋,成色較新,看樣子是近年新建的,游客可在那裡坐坐,買點飲料和燒烤食品之類,休息休息。如果有時間,在那裡臨窗而坐,飲一杯清茶,坐看窗外流雲,遠眺俯瞰山水,實在是件愜意的事。為趕時間去宜興長途汽車站,我只在那裡憑欄遠眺一會山水,便匆匆從山頂乘纜車下山。在山頂賞景中我的體力早已不知不覺中得到了恢復。坐了二十多分鐘纜車後,我沿山谷間溪流邊的小路輕快而行,沿途欣賞路旁連綿的翠竹和山間點點野花,也許宜興竹海的風景未必怎麼奇秀,但也不失為一個踏青休閑和遠足的好地方。走出景區,回望遠處高山峰頂的小小亭閣,一切是那麼的高遠,我才知道自己在竹海走了那麼多的山路,我感到有點難以想像。乘上旅游一線車趕往宜興長途汽車站,沿途山坡茶園間點綴著幾片金黃的油菜花田,幾對新人正在油菜花田裡拍攝婚紗照,金黃的油菜花、黛色的遠山映襯著他們的笑臉,讓人感受到那份撲面而來的新春氣息。是啊,春到宜興,清新明媚的春天真的來了。



(宜興竹海)


精選遊記: 宜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