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裡湖山翠黛橫,四月桃花始盛開--雁蕩行

作者: wonderdesire

導讀世上很多真的東西不被人知道,很多好的東西不被人認可。何況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宇內名山秀水星羅棋布,人的足跡難以蓋其萬一。我想之所以史上的名人高士喜歡足跡山水,一方面是逃避,一方面是寄托吧!逃避的是現實的落寞和孤寂;寄托的是未來的希冀和彼此的相惜。一個座大山可以忍受千百年的原生狀態,默默無聞地胸懷一團錦繡,卻不怕不為外人所知。可一個人� ...

世上很多真的東西不被人知道,很多好的東西不被人認可。何況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宇內名山秀水星羅棋布,人的足跡難以蓋其萬一。我想之所以史上的名人高士喜歡足跡山水,一方面是逃避,一方面是寄托吧!逃避的是現實的落寞和孤寂;寄托的是未來的希冀和彼此的相惜。一個座大山可以忍受千百年的原生狀態,默默無聞地胸懷一團錦繡,卻不怕不為外人所知。可一個人,一個有才有志的人,又能有多少青春可以埋沒於巷陌村野不被發覺不被重用呢?所以,文人與山水體現出這種相似的身世浮沉總能讓彼此的心靈貼近。

宋代以前的地圖地理資料對雁蕩山都不曾有記載。(宋代)祥符年間,因為要建造玉清宮,開山砍伐木材,才有人發現這座山,這時還沒有山名。據說最早叩問雁蕩之門的著名文人是曾任永嘉郡守的南朝大詩人謝靈運,但他顯然在雲遮霧罩、亂石荊蔓擋道的門前躡足而止,未能一窺仙山的奧堂。這樣,使雁蕩名彰於外的使命便落到了唐代的三位僧人頭上:一位是因“花村鳥山”之偈率三百弟子飛錫龍湫而被後人奉為開山祖師的西域高僧諾巨那,一位是畫《山川兩戒圖》留下“南戒盡於雁蕩”之語的一行和尚,最後一位是寫出膾炙人口的名句“雁蕩經行雲漠漠,龍湫宴坐雨蒙蒙”的晚唐詩僧貫休。【1】

根據沈括在《夢溪筆談》中的記載雁蕩山許多山峰不是挺立在平地之上,而是被深谷老林所掩蔽,所以古人沒有發現它,謝靈運沒有到過(這裡),從事理上說是不奇怪的。從我高中讀書的時候,“雁蕩山”三個字便開始存放記憶中,直到2010年清明節春游踏青走近她之後才發現意念與現實的差距。比如,恣意修建的現代仿古建築硬生生插入原生態的畫卷;假道士花招百出獻香燭詐取香客錢財;電梯修上靈岩山頂,游人不存生態文明等等現像……讓我懷疑,這些大山大川從黯然避世到開發開放究竟是他們(不指當地居民)的福氣還是厄運?從旅行變成旅游,現代人偏愛隨行旅游團的心態更替不僅僅是為了方便實際更多是對未知世界的冷淡,照此以往世上再也難有徐霞客、沈括之探索者…… 現在我還記得去年春天去河南修武雲台山看到“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茱萸峰時那種興奮衝動。爬山的時候竟扭傷了腳踝骨,途中幾次想去折一樹枝作為行走拐杖,可一想到春天萬物萌發生機勃勃實在不該為圖一己之便,殺伐樹木,以干天和,雖然我一瘸一點地挪下山可還是很開心。清明節是現世之人對往世之人寄托悼念的時刻,本就該懷有一種對生命的敬畏之心、感恩之心。旅行之中的一切無法處處盡如人意,不過還是可以把旅行的過程當作是一種態度的學習……



(雁蕩山)

本文出處:回峰落雁博客中的一篇游記歡迎登陸。

http://***/s/blog_4a3d20320100jb1t.html


精選遊記: 雁蕩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