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名鎮朱家角,不過如此

作者: 曉揚

導讀去了江南古鎮朱家角。天氣倒是不錯,多雲,氣溫宜人。游人也不多,正是游朱家角的好時機。 進了小鎮,走不多遠就能看到小鎮悠久歷史的見證:兩棵樹。其中一棵是古樹,另一棵也是古樹。只不過一棵已然枯萎了,只剩下一人多高的半截樹樁。另一棵卻枝繁葉茂,高大的樹冠遮住了耀眼的陽光,粗壯的樹干也有半人粗。一旁的碑文顯示這是一棵已有四百年歷史的銀杏樹。 ...

去了江南古鎮朱家角。天氣倒是不錯,多雲,氣溫宜人。游人也不多,正是游朱家角的好時機。

進了小鎮,走不多遠就能看到小鎮悠久歷史的見證:兩棵樹。其中一棵是古樹,另一棵也是古樹。只不過一棵已然枯萎了,只剩下一人多高的半截樹樁。另一棵卻枝繁葉茂,高大的樹冠遮住了耀眼的陽光,粗壯的樹干也有半人粗。一旁的碑文顯示這是一棵已有四百年歷史的銀杏樹。看來小鎮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明朝的萬歷年間。望著這兩棵命運迥然不同的樹,不由人感慨歲月的流逝和大自然生命力的旺盛。

順著石板路往前走四、五十米,就被一條小河攔住了。河水把鎮子分成了兩半,兩岸之間有許多石橋相連。河面只有三、五米寬,河水也還清澈。岸邊是一水兒的青石路,間隔種著許多植物。既有垂柳的娥娜,也有許多叫不出名的植物,有點像小鎮的衛兵,“三步一花,五步一樹”,守衛著小鎮的平靜。這些植物映著綠色的河水,還真有點江南園林那種移步換景的感覺。河中停著一些游船,夾雜著幾條剛捕魚回來的魚船。這些游船都不大,只能坐六七個人,有梢工在後搖櫓。坐在船上,品嘗著當地的小吃,順著小河而下,倘若是在夜間,頭頂著一輪明月;或是在一個煙雨迷蒙的早晨,這時耳邊響著悠揚的江南絲竹,還不知是怎樣的一種享受呢,應該不遜威尼斯吧。

依著河水漫步進了小鎮的大街。說是大街,其實很窄,並排只能走三、四個人,稱之為小巷可能更合適些。街道的周圍是一些很有江南特色的建築。黑色的屋檐,上面刻著傳統的龍鳳圖案,也有刻百鳥朝鳳的。襯著白色的牆壁,古色古香。有時候會在這些臨街的房子中發現一條藏著的小巷。好奇的走進去一看,發現裡面竟然別有洞天:一戶戶人家錯落有致,有的人家門前甚至還有一個小小的菜園。這大概就是所謂的“螺螄殼裡做道場”,處處顯示著當地人們精明、務實的一面。走在這樣的街上,神情有些恍惚。倘若街上的人們都穿著長袍馬褂,說著糯糯的吳儂軟語,真要讓人懷疑是不是又回到幾百年前了。只是令人可惜的是這些臨街的建築大都改成商鋪或是飯莊了。走在這樣一條古路上,耳邊響起的都是叫賣聲,賣的還都是各地特產,真讓人有些好笑。

在叫賣聲中順著彎彎曲曲的街道走上幾百米,就到了當地頗有名氣的放生橋。華夏大地民間多放生橋,只是眼前的這座卻是江南最大的五孔放生橋。橋的造型是那種很普通的江南石橋,用條石砌成,五孔相連,整個橋身就像一根壓彎了的扁擔。橋面也略寬於當地的其他橋,約有三米的樣子,十分平整。橋高約五米,兩旁的欄杆也有兩尺來高。走在橋上,向橋的兩側望去,白牆黑瓦,間或著商鋪的彩旗或是岸邊的綠柳,昔日古鎮的繁華,依昔可見。聽鎮上的人介紹,這座橋是清朝年間造的。當時沒有水泥等材料,是用糯米粘接而成的。言者無意,聽者有心,望著這座“糯米橋”,不禁讓人感嘆古人的智慧來。於是也在橋邊放生了幾尾小魚。放生後,似乎人的心情也好了很多。

(以下作者略去數百字)。

江南名鎮朱家角,不過如此。


精選遊記: 朱家角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