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琴海上真正的“聖島”:帕特摩斯島(patmos)

作者: 中年抒情

導讀帕特摩斯島(PATMOS)位於愛琴海中部,其形狀就像是一只背對著大尾巴恐龍桑托林島(聖島)的小海馬,是佐澤卡尼索斯群島中最北部的一個島嶼。這裡只能乘船前來。 一、船覽佐澤卡尼索斯群島 乘早晨7。50的快船,從佐澤卡尼索斯群島最南端的羅德島用了近6個小時的時間,到達了群島最北邊的帕特摩斯島。一路上順便“船覽”了群島的主要部分。也算是摟草打兔子吧。 � ...

帕特摩斯島(PATMOS)位於愛琴海中部,其形狀就像是一只背對著大尾巴恐龍桑托林島(聖島)的小海馬,是佐澤卡尼索斯群島中最北部的一個島嶼。這裡只能乘船前來。

一、船覽佐澤卡尼索斯群島

乘早晨7。50的快船,從佐澤卡尼索斯群島最南端的羅德島用了近6個小時的時間,到達了群島最北邊的帕特摩斯島。一路上順便“船覽”了群島的主要部分。也算是摟草打兔子吧。

佐澤卡尼索斯是“12個島嶼”的意思。在1908年反對土耳其統治,爭取獨立的戰爭中,這12個島嶼聯合起來舉起了義旗。希腊政府為表彰這12島的愛國精神,12島的人民也十分珍惜那血與火中建立的友情,故而將其命名為一個整體群島。群島中最大的島嶼就是羅德島。

我們的快船繞過錫米島,航程中距離土耳其最近處也就100多米,土國的月牙、五星紅旗清晰可見。

一停科斯島,這裡是西醫鼻祖西波克拉底的出生地,是群島中的第二大島。遠遠的就見島上堆積了大量的建築,碼頭上一座類似大教堂的高樓是船務中心。古城牆雖然沒有羅德島的完好,但是仍有游人在照相。遠處依稀可見高高的宣禮塔。

二停號稱“被懸崖環繞的”卡利姆諾斯島。真沒看出什麼懸崖,不過,港灣入口處一尊青銅雕塑的美人魚倒是很希腊。可惜相對太小了,很容易被錯過。延坡而上的建築群中具有伊斯蘭風格與拜占庭風格的教堂之對比顯得很有意思。

三停月亮女神的島:萊羅斯島,據說這裡的蜂蜜最香甜。城市也是依山而建,房子看起來很新,沒什麼特色,山也有些光禿禿的。禿山上的幾座風能發電機算是特點吧。

四停利普西島,島上出現了美麗的藍頂教堂,有點兒聖島的味道,整修一新的綿延山路爬向峰頂、通向遠方倒也顯得別具一格。

下午1.20到達終點站:帕特摩斯島

二、帕島最大的港口城市:斯卡拉(Skala)

在小海馬的細腰上,帕島人建起了最大的港口城市斯卡拉,常住人口近2000人。

小城位於一個近似圓弧的海灣邊,是整個帕特摩斯島陸地最窄的地方,從圓弧海灣到另一邊的海灣直線距離不到一公裡。在圓弧海灣周圍集中了許多酒店、餐廳、咖啡館和土特產店。居然還有免費商店,據說這裡的酒是希腊最便宜的。

斯卡拉的街道還算整齊,雖然沒有筆直的,但是彎度也不大。所以,走在小巷裡即使沒有地圖也不至於迷路。建築外觀看起來普遍比較新,樣式也大體一致,看來建設的時間不算太長。當然與污染小也有關系。

小鎮的中心位置緊靠碼頭,一個百多平米面積的廣場上立著一位古人的雕像,看來也是與獨立戰爭有關。廣場周圍除去布滿餐飲業外還有警察局和郵政局,這倆部門在小島上就算是最大的“政府機關”了,因為根本看不見市政廳。

廣場靠海一邊的馬路對面就是小鎮的公交中心。

每天有兩趟公交車,一趟發往另一個海濱城市:坎波斯(Kombos),每天來回一班車。那裡的浴場是帕特摩斯島最大最長的。彎彎的海灘是帕特摩斯旅游招貼畫之一。還有一趟就是發往聖城霍拉鎮的,每天來回有四班。

廣場放射出四條支路,其中的兩條是小鎮的商業街,是游客最集中的地方。另外兩條沿途是民宅和一些小型的家庭旅館。而且,還可以通向山上的聖城霍拉鎮。

全島3星級酒店一家,1星級酒店5家,2星級酒店30多家。

還有些標著“STUDIO”的房子,剛上島還挺奇怪,怎麼帕島人這麼喜歡娛樂,建了那麼多“排練室”呀。後來一打聽才知道,原來這個“STUDIO”是帶廚房設備的家庭旅館套間的標識,哈,真是大誤會。原來,西方人喜歡攜家帶口的出來度假,這種帶廚房的套間對他們最經濟實惠,故而應運而生。

我敢說我們住的酒店是全島性價比最高的。

房間雖然不大,但是干淨、整潔、實用。寬大的陽台上可以吃飯,且在陽台上就能看見整個Skala灣和遠處山上的聖約翰修道院,景色美極了。寬大的院子裡還有兩個被藤蔓植被覆蓋的小院落,坐在下面的桌椅上喝咖啡、寫東西感覺都挺好。酒店距離碼頭也就700米,路上還可經過小鎮的超市、面包店等。

二、聖城霍拉鎮

帕特摩斯島號稱是“愛琴海上的梵蒂岡”,原因就是在聖城霍拉鎮上有經拜占廷皇帝親筆御批而建成的“聖約翰修道院”以及當年聖約翰在島上修行並寫下《啟示錄》的山洞。這兩地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從斯卡拉到霍拉鎮,公交車10分鐘,步行45分鐘左右。

第一次去霍拉是乘上午9.25的公交車去的。公交車的發車時間每天都會變化,以前一天下午的通知為准。

車上遇到一群當地的中學生,去霍拉鎮下面一所教會學校上學。學生是最能看出人種現像的,帕特摩斯島人的長相也有些接近土耳其人或者是阿拉伯人。

公交車的終點站就停在聖約翰修道院的下面,車站附近布滿了兜售工藝品和聖品的小店,順著小店林立的小路攀緣而上,轉過三、四道灣就來到了修道院的大門口。

修道院的外觀就像座中世紀的城堡,發散狀的城冠令人想起了羅得島的首領宮。外牆顏色是煙黑色,與霍拉城其他建築的白色外觀形成了鮮明的反差。

“城堡”的第一道門內有一座十分典型的中世紀拜占廷式小教堂,紅瓦鋪就的圓穹頂與菱形的塔基和諧相連,是拜占庭人的發明。據說該教堂是運用此技術的第一個。

從小教堂拐一道彎就見到門楣上畫著聖約翰修書的貼金馬賽克畫的修道院正門了。進門就是擁有七、八扇半圓拱璧的院子,院子左側主教堂的正門門庭、門柱和回廊上繪滿了東正教的宗教油彩畫,大多數都是些故事,內容十分豐富。現在人們看到的內容是14世紀的作品。

進入主教堂的正門開始,就不允許拍照和錄像了。

當我們的眼睛慢慢適應了屋內外的光差後,立刻為展現在眼前的景色而傾倒。

整個大廳從牆面到穹頂全部被裝飾品沾滿。雖然室內只有昏暗的燭光,但仍顯得金碧輝煌、光彩照人。

正面的祭台用雕梁刻棟來形容一點兒也不為過。全部用金粉塗滿的黃梨木雕刻柱廊精細復雜,彎彎曲曲的線條完全是西方的洛可可風格。正當我感到有些不知所雲時,一個先我們進入的美國旅游團的導游說出了答案。原來大廳裡的裝飾全部是17世紀一場大火後的傑作。哈,怪不得是洛可可呢。

洛可可風格的雕刻框架中鑲嵌著四幅宗教人物畫,也全部用了金粉畫。比起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裡那幅唯一的拉斐爾的帶有金粉繪制的宗教畫的金粉多多了。但是,這些畫更加體現了中世紀風格,人物基本上沒有立體感。

四幅畫像中間擁著一具碩大的用足金打造的十字架,上面還鑲嵌著大大小小若干個紅、綠寶石。

大廳的四壁畫滿了具有宗教內容的聖畫,一直通達高高的穹頂。有一個奇怪的現像,穹頂的菱形塔基上開了幾扇小窗戶,而光線並不耀眼,且不直射穹頂,只是將穹頂內正中和四周的聖像畫映照得十分清晰,這恐怕也是拜占廷穹頂技術的一大特點吧?

從穹頂上掉下一掛裝飾十分復雜且做工十分精致的多重組合的大吊燈,上面的燭光呼呼閃閃透著神秘。

主大廳旁邊還有一間小屋子,裡面光線更加暗淡。美國導游說,這間小屋裡的繪畫是那場大火中唯一留存下來的。是修道院最早的繪畫作品。但是用我們普通人的眼光看,有歷史價值沒藝術價值。哈,我是俗人一個。

順著小屋再拐兩道彎再上到二層就是修道院的博物館了。

這裡要收門票了。但是,這6歐元不白花,博物館內的東正教展品除有歷史價值外,可觀賞性也極強。

當年大教士用過的手杖除整個用一種特殊的雕刻藝術築就(當時美國導游說了,可惜忘記了!)外,上面還鑲嵌著大塊兒的寶石。

大教士用過的衣帽全部用金、銀絲線繡制,其工藝水平之高不亞於我國,其豪華程度可與奧地利奧匈帝國的皇服匹敵。

有兩套最精致的夏、冬季教袍,夏季的面料是真絲的,冬季的面料的金絲絨的。即便是夏季的教袍上也用金絲線繡制了大量帶圖案的裝飾,其細膩程度堪比現代。冬季的那套紅色金絲絨上更是用金線堆積繡制出了十分明顯的立體圖案,圖案中鑲嵌著無數顆小珍珠,其精致程度令人叫絕。加上服裝上其他碩大的寶石,真讓人覺得同時期的中國明朝皇帝夠簡樸的了。

長條玻璃展櫃裡放置的各類宗教物件大多數也是用金銀珠寶制成,且件件精品,價值連城。

一尊我們認為是“鎮館之寶”的大型十字架采用了金屬鏤空雕刻藝術,雖比我們法門寺的鏤空雕刻晚了幾百年,但是要比我們那件大的多,涵蓋的內容豐富的多,這件藝術品可令你駐足10分鐘還嫌沒看夠,會不斷讓你有新發現和新感覺。真的好過癮。

其實,真正的鎮館之寶是一幅長五、六米,寬半米左右的掛書。此書為1088年當時的拜占廷皇帝親筆御批的承認該修道院為皇家修道院的正式批文。上面出現大量當年的皇帝用紅筆親自書寫的真跡。近1000年了,仍然完好如初,實乃珍品。

還有幾本用手繪和手寫的聖經,還有彩色的。最老的一部看起來書頁像是薄羊皮制成的,是14世紀的作品。600多年的歷史了,看起來還是很新的。這裡的每部書都是孤品,每部書的封面都是金屬制作的。歐洲人對書的愛護程度一開始就比我們的老祖宗強。

整個霍拉城除聖約翰修道院外,幾乎所有的建築從頂到底都是白顏色的,令人想起了米島,而且城內的道路曲奇雜亂也與米島類似,只是地面沒有米島的漂亮圖案。修道院是帕特摩斯島海拔最高的地方,圍繞修道院轉一圈,四周風景如畫。

趕12.05的回程公交車在中途下車即可到達聖人修身養性、著書立說的山洞,如今這裡也建起了一座修道院,門口立著世界文化遺產的牌子。

修道院的名字叫做:Apocalipsis ,聖約翰當年修行的上洞就在修道院小教堂的下面。同樣不允許拍照。

後人認為當年聖人躺著的地方現被金屬柵欄攔住,想像中聖人的頭部和一只手接觸石壁的地方教徒們用純銀鑲嵌上了東正教的標准鑲框(在很多教堂內的主要聖像上都有此工藝)。在柵欄的一邊有那幅最著名的聖像畫:上帝的啟示。

在聖人躺臥的前方三、四米處上面有三塊巨大的岩石積壓在了一起,而且奇妙的積壓出一個向上的凹槽。據說,聖人就是每日定時在次聆聽上帝的教誨後再奮筆疾書而創作出了聖經中的《啟示錄》篇章。

在那種近似黑暗的光線下,在周圍近似神話的氛圍中,令人不得不相信上帝真的存在過。

三、帕特摩斯是我們最不願意離去的小島

入住酒店的第二天,在院子的樹陰下寫東西。一次抬頭的當口,看見一對兒歐洲中年夫妻每人背著一個旅行包游玩兒回來了。因他們感覺我的連筆中國字就像是件藝術品,因而很感興趣的和我們聊了起來。

原來,他們是一對兒來自德國漢堡的中年夫妻,老公在大學當老師,老婆在銀行工作,可以說是典型的德國中產階級。據他們說,已經來帕特摩斯島第11次了,每次都在兩周左右,每次都入住這家酒店。而且,以後還會再來N次。雖然對他們的做法不能完全理解,但是,他們對帕特摩斯島的摯愛我們也是感同身受的。

首先是帕島的民風十分純樸。比如所住小店客人的房門鑰匙就放在常常空無一人的大廳前台上,客人回來後自己取了開門進屋,從來沒有發生過意外事件。我常常為此驚訝,就說這島上的居民在聖人腳下受到了宗教的強烈熏陶,個個恨不能是聖約翰的孫子了。可難道來帕特摩斯島的游客中從沒有一個壞人嗎?真邪門了!

小店的兩位雙胞胎女主人熱情友好,姐兒倆平時臉上永遠帶著笑容。我每次在院子裡寫東西的時候她都會送上一杯純橙汁,那天我們和德國人聊天的時候她給所有人送上一杯,還不忘一位在大廳裡看電視的客人。

因為她倆是金發碧眼,皮膚也略顯粗糙,故一直猜測她們是北歐的移民呢,可據她們說,她們爺爺的爺爺的爺爺就出生在帕特摩斯島了。

就這三天,我們多次發現裝滿食品的超市塑料袋就掛在某個家庭的大門上,肯定從來沒有出現過丟失的現像。

再有就是小小的帕島,旅游資源十分豐富。

從當地地圖上看,這裡不愧是“愛琴海上的梵蒂岡”,叫的上名的修道院就有76個之多,修道院內的教堂從建築到裝飾各有不同,細細咂摸著實有味道。如果有時間與那些前來修行的教徒聊聊,恐怕會有很難忘的感覺。

小島的形狀像只海馬,所以,在海馬身體上的各個鰭灣處生成了數不清的海灘,地圖上標著小陽傘的就有幾十個之多,位於海馬額下的“坎博斯海灘”其長度和沙質完全可與澳大利亞的黃金海岸有一拼。而且,這些海灘大多數都是十分天然純淨的,據說較出名的裸體海灘就有五、六個。有一個就在聖約翰教堂的內側。第二次我步行去霍拉鎮的時候,奔向去開開眼,但因道路不熟、時間有限,可惜沒找到。

帕特摩斯雖小,但是全島類似於斯卡拉這樣的集鎮有四、五個之多,且每個集鎮的風格都各不相同,我第二次去霍拉鎮才發現,類似迷宮般的街道兩邊時不時會令人眼前一亮。怪不得那對兒德國夫婦都來11次了,還沒事背個小包瞎轉呢,總會讓你轉出些新感覺。

除去海灘、教堂、城鎮外,帕特摩斯島的田園風光也很誘人。

我就見到了當地的農民用鐮刀割麥子的情景。在高高低低的山路上走走,沒准兒就會遇到點兒令人新奇的事兒。就說那些位於山峰上、山凹處的一處處獨立的農家小院兒也是其他地方很難看到的。

我那天想從霍拉鎮直接下到海邊去看天體浴場,所以選擇了走山間小路,但因語言不通結果居然不知不覺摸到了一戶人家的房頂上。喊了三分鐘“Hello”才出來一個女人,哈,單身,而且房間裡電視機、筆記本就那麼隨意放著,周圍一望無際的山地,此時此刻真不知道啥感覺,反正是在北京絕對找不到的。

因為帕島有很多農田,大部分的食物都是自給自足,所以,在帕島一定要進餐廳吃飯。

據說除了白面大米是外地運來的,其它農產品大都是本地的。

羊肉雖然有點兒硬,但是細細咂摸真的好香。

那麼大一塊雞肉,居然還是雞味兒十足,咬到嘴裡噴香筋道,最後都化作細粉,沒有一點兒雜質噢,是真正滿山找蟲子吃的那種土雞哦。

這裡的餐館還有一種蔬菜亂頓,加了一些肉汁,味道絕對是中國味兒。

餐館主人也挺有人情味兒的,我們吃了三天,第二天開始就免費送我們一瓶礦泉水。

帕島基本上看不到吉羅皮塔,因為這裡的人都很悠閑,根本不想吃快餐。

而且,帕島的吃住價格相對也比較低,當然不能趕在夏季歐洲大放假的時候來。

常常去三亞,相比之下,三亞是療養的最佳之地。但是每天除了游泳、散步、吃飯、睡覺外,沒有什麼太好看的。尤其是近年,滿眼都是現代化建築,太俗氣了。

帕島不同,除了能讓你享受藍天、大海、陽光、沙灘外,還有很多可以令人耳目一新的景色。這樣的地方是最適合休閑度假的好去處。


(愛琴海上的聖城:聖約翰修道院)



(修道院的主體看起來就像是座堅固的城堡。而且保存完好。)



(島上的中心城市斯卡拉)



(聖約翰修道院下面的小海灘就是島上的裸體海灘,西方人的思維方式真令人莫名其妙。)



(修道院門前的壁畫有些年頭了。可惜裡面不許拍照。)


精選遊記: Patmos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