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尋勝

作者: tjm1966

導讀早就想去一趟武當山,不是因為那裡是武俠小說中的武林勝地,也不是為了求仙問道,更不是為了燒香許願,而是因為明代朱棣“北建故宮,南修武當”給武當留下的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武當古建築群。2010年5月1日上海因舉辦世博會而給上海市民帶來比其他地區多了兩天的假期,我便利用這難得的五天假期走進了武當山。武當山古名太和山,位於湖北省西北部十� ...

早就想去一趟武當山,不是因為那裡是武俠小說中的武林勝地,也不是為了求仙問道,更不是為了燒香許願,而是因為明代朱棣“北建故宮,南修武當”給武當留下的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武當古建築群。2010年5月1日上海因舉辦世博會而給上海市民帶來比其他地區多了兩天的假期,我便利用這難得的五天假期走進了武當山。武當山古名太和山,位於湖北省西北部十堰市境內,屬大巴山東段,是我國著名的道教聖地之一和道教祀奉的“玄天真武大帝”(亦稱真武帝)的發跡聖地,被譽為“亙古無雙勝境,天下第一仙山”。在明代武當山被封為“太岳”、“玄岳”,地位遠在五岳之上。武當之勝並不在於自然景觀,事實上武當沒有黃山、華山、廬山那樣的奇特絢麗的奇峰異石和瀑布流泉,而在於其豐富多彩的人文景觀,在於座落在武當山峰巒絕壁幽壑間並與周遭自然山水相得益彰的歷代道教宮闕廟宇。據說這些古建築群始建於唐代貞觀年間(公元627~649年),到明代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治世玄岳”牌坊建成,形成包括今天仍可見到的太和宮、南岩宮、紫霄宮、遇真宮四座宮殿,玉虛宮、五龍宮兩座宮殿遺址以及各類庵堂祠廟等在內的200余處龐大古建築群,形成“五裡一庵十裡宮,丹牆翠瓦望玲瓏。樓台隱映金銀氣,林岫回環畫鏡中”的建築奇觀和“仙山瓊閣”的意境,集中體現了中國元、明、清三代尤其是明代世俗和宗教建築的建築學和藝術成就,代表了近千年的中國藝術和建築的最高水平。1994年12月武當山古建築群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其中就有太和宮、紫霄宮、南岩宮、復真觀、“治世玄岳”牌坊等武當山代表性古建築。一5月1日晨6時半許,我從武當山門附近乘坐景區旅游車沿山間公路上山,沿路經過磨針井、太子坡、逍遙谷、紫霄宮,我都沒有下車,直接到了終點站烏鴉嶺。7時20分下車後,已是海拔1000多米的武當山腰了。眼前有兩條山路,一是前往附近不遠的南岩宮,另一條山路是通往武當山最高峰天柱峰金頂,我決定先前往金頂。臨去武當山前,曾在攜程網上看過一些有關武當山游記,知道從烏鴉嶺前往天柱峰金頂是考驗旅人意志和體力的旅程,身強體健者要耗費三個多小時,體質稍弱的則要耗費更多的時間。一路而行,經過榔梅祠、七星樹、四座塔、百步梯一直到黃龍洞,我的腳步還算輕快。從黃龍洞前往朝天宮,隨著山勢漸高,我的腳步則開始沉重起來,汗也多起來了,身邊一些體質稍弱的游客甚至不得不花費數百元雇轎上山。到了海拔近1200米的朝天宮,眼前出現兩條登金頂的山路,左側山路是清代修建的前山神道,路途較長些,又無可看風景,但易行;右側是明代修建的登金頂的後山神道,路途相對近些,途徑一天門、二天門、三天門等明代古建築,據說風景不錯,但很費體力。我決定走右側明代的登山路,真正對我意志、毅力和體力的考驗就在這條陡峭的山路上。 沿著數百年前的登山古道而行,山勢陡峭起伏很大,當天的氣溫有30℃,體力透支很大,我幾乎每登幾級石級都不得不休息一下,甚至要借助石級旁的石欄,才能向上邁動步伐。從朝天宮到一天門到會仙橋到二天門再到三天門,不斷重復著上山下山再上山的過程,盡管已是汗流浹背,舉步維艱,我還是告訴自己要堅持再堅持,終於我看到了環繞金頂而建的紫禁城城牆,步履也變得輕松起來。隨後朝聖門已在眼前,我知道金頂快到了。回首身後,原先我需仰視的武當群峰已在我腳下。過朝聖門,左行不遠就是位於天柱峰南側的大岳太和宮。過皇經堂,我先到位於天柱峰前小蓮峰上的轉運殿,殿內有一座元代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鑄的古銅殿,是中國現存最早的銅鑄木結構建築。轉運殿不大,古銅殿與轉運殿間距離很狹窄,光線很暗,只能容人側身摸黑貼著古銅殿壁而行。據說圍繞古銅殿走一圈能帶來好運,我便與其他游人一樣,那裡是繞古銅殿轉了一周。離開轉運殿,我進入太和宮,進入紫禁城內。紫禁城建於永樂十七年(公元1419年),按中國天堂的模式建有東、南、西、北四座石雕仿木結構的城樓像征天門。過紫禁城城門後,我拾級而上,登上海拔1612米的天柱峰峰頂。著名的明代銅鑄仿木結構宮殿式建築金殿,就位於天柱峰頂端的石築平台正中,重檐屋頂在陽光的照耀下閃爍著金色的光芒。我看了下時間,正是上午10時30分,如此走走停停,我也差不多花了近三個小時從烏鴉嶺登上金頂。在明代朱棣永樂年間修建武當山皇家道教建築群的規劃中,位於武當山主峰天柱峰峰頂的太和宮金殿無疑是武當山離天最近的地方,是天界的中心和最高處。站在天柱峰峰頂四處遠眺,四周遠近大大小小的武當群峰都微微向位於中心被譽為“一柱擎天”的主峰天柱峰傾斜,呈現出一峰擎天,“萬山來朝”的奇觀,這也是武當山自然風光中最為獨特的美景。在天柱峰頂建金殿並以此作為整個武當山皇家道教建築群的中心,與山水自然環境相得益彰,實在是匠心獨具。武當山天柱峰及其和峰頂太和宮金殿所具有的這份皇家氣派,是其他名山所沒有的。金殿殿內高懸的餾金匾額鑄有清聖祖康熙手跡“金光妙相”四字,殿外檐際,懸盤龍鬥邊餾金牌額,鑄“金殿”二字,不知是明代何人手跡。殿內供奉真武大帝座像,一武當老道在殿內為在殿前頂禮膜拜、燒香祈福的香客和游人鳴磬。我繞金殿一周,以手輕撫殿壁。金殿遍體餾金,結構嚴謹,合縫精密,明代永樂年間金殿在北京鑄造後,不遠千裡運至武當山天柱峰峰頂,雖經五百多年的嚴寒酷暑,至今仍輝煌如初。據說,武當山明代道教建築群與北京故宮的規劃設計同出一人,皆為當時宮殿建築設計大師蒯祥。明代永樂年間正值中國古代經濟和科技發展的鼎盛時期,也代表著當時世界的最高水平,今保留著明代建築遺韻的武當山道教建築群與同時期規劃建造的北京故宮,體現出中國古代宮殿建築藝術的最高水准。我游武當,其實就是尋覓那一抹閃爍著15世紀世界建築藝術頂峰光芒的余暉。在天柱峰峰頂徜徉許久後,我沿前山清代所修神道下山,這條道景色顯然不如後山明代神道,走了不到一個半小時就到了朝天宮,稍作休息,到下午1時許回到了出發地烏鴉嶺。此時,我的小腿已有些使不上勁了,拾級上坡已感到吃力。但我還是前往附近的南岩游覽。南岩山勢飛翥,狀如垂天之翼,為道教所稱真武得道飛升之“聖境”,被譽為武當山36岩中風景最美的地方。在南岩向前方遠眺,武當山群峰對主峰“萬山來朝”的奇觀可以看得更真切些,這些大小群峰的山勢確有向天柱峰微傾聚攏的感覺,據說武當有72峰,天柱峰頂稱為“大頂”,故南岩有處可清晰地觀賞“萬山來朝”景色的地方取名“72峰朝大頂”。南岩的泰常觀是祀奉老子的地方,老子在道教中被奉為太上老君。走進不大的道院,見觀內的照壁上畫有名為紫氣東來的圖畫,描繪的是老子坐青牛過函谷關的場景。相傳,一千五百多年前,函谷關守關者尹喜得神靈紫氣東來的提示,見到來函谷關的老子,老子留給尹喜《道德經》,尹喜讀後有悟,遂遠行到武當山隱居修行,終得道後在武當山再遇老子,兩人便不知所蹤。不過,南岩最有名的古建築還是位於獨陽岩下的南岩宮。南岩宮始建於元代至元年間,明永樂十年擴建,有天乙真慶宮石殿、兩儀殿、皇經堂、八封亭、龍虎殿、大碑亭和南天門等歷史遺存。大碑亭裡的石碑為明永樂舊物,據說刻有朱棣擴建南岩宮時頒布的規制,碑之高大為我前所未見,後在武當山其他道觀裡見到不少體量與之差不多的石碑及其高大的碑亭,算是開了眼界。建築在獨陽岩崖壁凹進處的天乙真慶宮石殿後坡依岩,梁、柱、門、窗、鬥拱等均以青石雕鑿而成,很是少見。旁邊兩儀殿外的龍頭香為南岩勝景,橫空挑出,下臨深谷,龍頭上置一小香爐,狀極峻險。龍頭香長3米,寬僅0.33米,遙對遠處天柱峰金頂,過去不少虔誠的香客不惜涉險走上龍頭香在小香爐焚香遙拜金頂祀奉的真武帝而不慎摔下深谷殞命,所以為安全起見,現在在龍頭後部另置一香爐供人焚香遙拜了。南岩附近有一處與獨陽岩相連的景色秀美的孤峰,名為飛升崖,傳說真武便是在此處升天。我到那裡游覽後發現,從飛升崖拾級而下前行再拾級而上可到遠處的榔梅祠,原來這是條前往金頂的登山路。飛升崖下是一潭碧波,便是飛升崖水庫,應該也是一處幽景。翌日晨,我二次進山重游南岩後,乘車下到不遠的紫霄宮游覽。紫霄宮背依展旗峰,面對照壁、三台、五老、蠟燭、落帽、香爐諸峰,周圍山巒天然形成一把二龍戲珠的寶椅,紫霄宮就在這“椅”中,紫霄宮的大殿紫霄殿就是“珠”了,可以說是風水佳地,明永樂皇帝封紫霄宮為“紫霄福地”。 紫霄宮始建於北宋宣和年間,明永樂十一年重建,明嘉靖三十一年擴建,是武當山八大宮觀中規模宏大、保存完整的道教建築之一。中軸線上為五級階地,由上而下遞建龍虎殿、碑亭、朝拜殿、紫霄大殿、父母殿,兩側以配房等建築分隔為三進院落,構成一組殿堂樓宇、鱗次櫛比、主次分明的建築群。朝拜殿內祀奉的真武兩側,分別祀有八仙中的呂洞賓和武當內家拳的開山祖師張三豐。建在三層石台基之上的紫霄宮主體建築紫霄殿是武當山最有代表性的木構建築,重檐歇山頂式大木結構,共有檐柱、金柱36根,殿內金柱鬥拱,施井口天花,明間內槽有鬥八藻井。明間後部建有刻工精致的石須彌座神龕,供奉玉皇大帝。屋頂全部蓋孔雀藍琉璃瓦,正脊、垂脊和戧脊等以黃、綠兩色為主鏤空雕花,裝飾豐富多彩華麗,為其他宗教建築所少見。紫霄殿內有一根傳音木,是紫霄宮一奇。據說此杉木為飛來神木,兩端各有一孔,一人嘴對一孔輕語,另一個在另一端可清晰聞見。此木原可供游客一試,現在現只能遠觀而不能近褻了。紫霄殿一側紅色山牆上依稀可見一行白色大字標語“毛主席萬歲無疆萬歲無疆”,這應是上世紀六十年代的字跡。皇家古寺牆上留有這條標語,我並不覺得突兀,也許倒是相得益彰、相映成輝之舉。離開紫霄宮,乘車下到逍遙谷。一條源自深山的名為劍河溪水流經山谷蜿蜒而下直至武當山下,溪邊斷斷續續有一條石級小路,應是武當山登山古道。沿溪而上,爬山涉險,山路似可通武當天柱峰,當然這是理論上的,現在已不大可能走這條已荒廢的古道了。逍遙谷中有一段溪岸兩旁滿是杜鵑,因而劍河中的這段稱為杜鵑溪。在逍遙谷可以看到武當獼猴和武當武術表演,但吸引我的是橫跨在劍河上的一座三孔古石橋,橋面很寬,石縫裡已長出青草。橋旁地標稱此橋為劍河橋,而地圖上此處為天津橋,想必是一橋兩名罷。此橋始建於元代,一端的山坡建有龍泉觀,現在只存孤零零一間不大的殿堂,另一端的山前是一座古照壁,皆為明代永樂年間舊物。照壁前,每天的固定時間段會有武當道人表演武術,場子的四角插有武當、昆侖、峨眉、青城、華山、衡山、少林之類的武林幡旗,襯托出尚武氣氛。相傳,淨樂國太子真武年輕時入武當山修煉,他的母親善勝皇後帶五百官兵追到這裡,勸他回宮。見真武無心歸返,母親就抓住他的衣袍不放,真武抽出寶劍,割斷衣袍,又順手用劍在地上一劃,立即湧出一條劍河,將母子隔在兩岸。母子倆流淚分手,真武朝山上走十八步,成為武當山的上十八盤,母親一步一回頭地朝回走了十八步,成為蜿延曲折的下十八盤。千百年間,為了心中的那份理想和憧憬,無數道人和香客從山下翻山越嶺,走過下十八盤,經此橋過劍河,再沿溪而上,走過上十八盤,繼續翻山越嶺向武當山深處的道院宮觀而去。深山曠野,古樹參天,古橋無言,河水清幽,前有照壁,後有龍泉觀,加上兩處遠處的上、下十八盤的古道,那份悠遠的古意至今縈回在我眼底心處。離開逍遙谷繼續乘車下山到太子坡,海拔750米左右的太子坡又名復真觀,是傳說中真武在武當山的修煉之處,太子坡也因真武淨樂國太子身份而得名。位於獅子峰前的復真觀建於明永樂十年,清康熙二十二年重修,現基本保持當年規模。復真觀建築隨山勢重疊錯落,景色優美。進山門便是狀如游龍,蜿蜒曲折的夾牆復道,這便是復真觀最為人稱道的兩處景點之一的九曲黃河牆。另一處佳景是五雲樓上的一柱十二梁,在五雲樓第五層樓翼角一根立柱上交叉疊閣架設了12根梁枋,為大木建築中少見的結構,堪稱精品。復真觀皇經堂旁為太子殿,其實是一處小亭閣,傳為當年真武讀經處。古時有不少士子曾在此借讀而終成功名,其中就有明代武當山下均州的陳世美。據說是在此處祈福可令子女讀書聰慧、在那裡我看到有人在此祈福。提到復真觀不能不提磨針井。相傳真武在武當山修行四十年而未果,灰心之余擬放棄修行下山重回淨樂國。離開修煉地復真觀,一路而行到磨針井,看到一名老嫗正用石上磨鐵杵,一問是要將其磨成繡花針,真武因此而悟,重返復真觀繼續修行,三年後終在南岩得道成仙。這位給真武啟發的老嫗其實就是真武的師傅,他見弟子要半途而廢,特意趕在弟子下山路上化身老嫗啟迪真武。鐵杵磨針的勸學故事在古代似乎有不少,記得少年李白也有此經歷。離開復真觀,我特意在游客基本不去的磨針井下了車。磨針井又名純陽宮,始建於明朝永樂年間,清鹹豐二年重建。今天的磨針井已是一座不大的道院,只有一人看管,而且不是道人,道院的一半被作為武當書畫院,門也空關著,大概難得有書畫家來此研墨。院內當然有顯示鐵杵磨針的什物,自然不是舊物,但殿內牆上的關於鐵杵磨針真武故事的古代壁畫則依稀可辨。武當山宮觀道院的布局圍繞真武修行、得道、升天、受封等軌跡展開,極具匠心。進入武當山後,一路而上,從磨針井,到真武修行的太子坡,到紫霄宮,到真武得道升天的南宮,到武當最高峰太和宮金頂,天柱峰東南麓約10公裡有一處名為瓊台觀的景點,是傳說中真武得道升天後受封的地方,稱為“瓊台宮”。如此,構成完整的以真武足跡為線索的武當山山上宮觀道院體系。“瓊台宮”初建於元代,明清時修葺擴建有24座道院,分為上觀、中觀、下觀,後毀於兵火。該處系武當山客運索道的起始點,我本想去看看“瓊台宮”遺址,因索道在檢修停運,通往那裡的旅游車停開,無法前往,留下了遺憾。走出磨針井,已是午後。乘車下山,回望武當山遠山近嵐和掩映在高山深谷絕壁間的宮觀道院,我體會到一份高曠悠遠而又恬靜的美麗,這份美麗中有一份皇家道場的大氣,也許這是武當才有的獨特氣韻。二下山出武當山門,我開始游覽山下景觀。武當山古建築群分山上山下兩部分。山下的古建築群包括玄岳門、遇真宮、元和觀、玉虛宮等著名道教宮觀,這些建築與山上建築皆為同一時期所建。我先打車到玄岳門,玄岳門是“治世玄岳”牌坊的俗稱,是進入武當山的第一道門戶,建於明嘉靖三十一年,為三間四柱五樓式石鑿仿大木的石建築。此座三滴水歇山式的坊樓,全用卯榫拼合,裝配均衡嚴謹,坊身裝飾華麗,雕刻精工,運用線刻、圓雕、浮雕等方法,雕刻了人物、動物和花齊等圖案,中嵌橫式牌匾刻明嘉靖皇帝賜額“治世玄岳”,是南方石作牌樓之佳作,也是明代石雕藝術珍品。玄岳門就位於丹江口至十堰的公路旁,無人看管,卻保存完好,真是奇跡。離開玄岳門回返,步行十來分鐘到遇真宮。作為武當山九宮之一的遇真宮歷經磨難,遇真宮祀奉武當祖師張三豐,原是處保存較完好的明代道教宮觀。據史料記載,遇真宮於明永樂十五年竣工,共建殿堂、齋房等97間,到嘉靖年間,已擴至396間,清末東、西兩宮坍塌,但遇真宮大殿尚在,可惜幾年前因看守人玩忽失職,引起電線線路起火,將大殿燒毀,大殿只剩下幾面牆壁和幾根被燒焦的柱子,遇真宮已成遺址了。不過,遇真宮明代建築的山門和東、西兩宮宮門還在,大殿的台座還是明朝舊物,這些殘存的建築旁是一片田園和殘破的村舍。遇真宮東宮舊址地基處,一批人在忙碌,一問是湖北文物考古工作者。原來,按照南水北調工程規劃,丹江口水庫大壩加高擴容,庫區水位將從原來的157米漲到170米,而遇真宮地面高程僅為160-161米,為保護遇真宮,將遇真宮遺址原地抬高12米。他們就在做相關前期文物整理准備工作。與那裡的一名文物考古工作者談起遇真宮大殿之火,他很憤然,雲那個肇事者花錢打點後,居然沒進班房而逍遙法外。我聞之鄂然,湖北司法部門居然有此舉,令《文物保護法》顏面何在?離開遇真宮,我乘上丹江口至十堰的中巴直接趕到武當山下的老營,這個小城鎮也是今天武當山特區所在地,著名的玉虛宮遺址就在城區的武當山下。相傳真武神得道升天後被玉皇大帝封為“玄天上帝”、“玉虛相師”,故此宮建成後,明永樂皇帝朱棣將這武當山最大的宮觀欽定為“玄天玉虛宮”。建於明永樂十一年的玉虛宮,曾有宮觀廟宇2200間,嘉靖三十一年又經修葺,當年的玉虛宮是城內套城,共有三城,即外樂城、裡樂城和紫金城,三城都各有宮牆間隔連圍,形成等級鮮明,規模宏大的宮城,其規制和規模與北京故宮相似,明人王世貞曾將其與秦阿房宮媲美。清乾隆十年大部分被毀,但中軸線上四座綠瓦紅牆重檐歇山式方型明永樂、嘉靖御制碑亭和歇山頂式宮門、玉帶橋、宮牆等部分建築及龍虎殿、朝拜殿、玄帝大殿、父母殿等遺址仍在。我站在玉虛宮父母殿遺址前向前遠眺,已成廢墟遺址的玉虛宮,那份宏偉壯闊的氣像仍依稀可見。站在中軸線上遠望宮後山巒,但見武當山脈至此,千巒收斂,塊壘盡去,再看宮前,前列翠屏,宮觀兩旁左引崇崗,右臨曲水,地勢殊勝。在玉虛宮一座殘存的三孔券拱精雕瓊花須彌石座宮門前的飾欄台階席地而坐,與當地一名老者閑話武當風物和玉虛宮往昔,漫目夕陽下的老營和玉虛宮遺址,思緒萬千。五百多年前,30萬能工巧匠在武當山建成的規模宏大的古建築群,與武當山水融為一體,實現了自然美與人文美高度和諧的統一,這份和諧統一使原本自然風景並不特別奇特絢麗的武當山具有了無與倫比的美,這份美是其他名山所不具備的。第三天早晨,我到武當山下的元和觀。元和觀始建於元代,明永樂年間重建,原為武當山道教監獄,是處罰違犯清規戒律的道士的處所。今天的元和觀僅存山門和一處建在高台之上的殿堂及部分紅牆,有一名工作人員在料理看守元和觀。也許僅存的殿堂不一定是舊物,但殿堂所在的高台和石階,歲月磨損嚴重,看上去應是明代舊物,看來這又是一處遺址。據說,武當山方面正在斥巨資修復武當山下的一些宮觀遺址,我在玉虛宮就看到有不少木工石匠在忙碌,但我想遺址廢墟有其獨有的歷史文化的滄桑美,就讓它們保持原樣就行了。如果是在舊址蓋新屋,縱使修舊如舊,也已不是原來那個味了。離開元和觀,我特意到武當山博物館參觀,那裡陳列了一些武當山宮觀的明代舊物,如建築構件斷片、小件真武和其他道教神靈銅塑像、道教用品等文物及圖片,看著這些實物和圖片、我的眼前出現了這樣一幅武當山壯觀畫卷:從已淹沒在丹江口水庫下的古代均州城和明代永樂年間建造的淨樂宮起,經玄岳門、遇真宮、元和觀、玉虛宮,隨後上山經磨針井、太子坡、逍遙谷、紫霄宮、南岩宮、榔梅祠、朝天宮、三道天門、朝聖門直到太和宮金殿和瓊台三觀,構成了一條完整的武當山古建築層層遞進朝聖路線。行走其間,隨著山勢漸高,心與天越來越近,眼界也越來越廣闊高遠。這是一次心靈的洗練和升華,無論你是虔誠的香客,還是尋常的游人,無論是已經遙遠的古代,還是紅塵撲面的今天。離開武當山博物館,我乘車趕往六裡坪的武當山火車站,乘火車踏上歸程。火車從鐵路旁的玉虛宮前徐徐而過,武當山漸漸遠在身後。我回首向武當告別,我感到意猶未盡,這不僅是因為由於在修路,瓊台三觀和另一處著名的武當山宮觀遺址五龍宮,我未能前往一觀,就是我已經走過的那些山水和宮觀,仿佛還未曾熟悉。也許,我還會重返武當,為了鄂西北那一片別樣的山水。



(紫霄宮一角)



(天柱峰金頂)



(玄岳門)



(玉虛宮)



(南岩一隅)


精選遊記: 武當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