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與火的傳奇,青花的前世今生】

作者: 棠棠2004

導讀在了解景德鎮之前,我不知道哪怕是手裡的一只瓷碗,在從前都是要經過那麼紛雜的程序:先拿來泥土做骨,手工圍成器形,修整之後畫坯、上釉,再一個個送進窯裡,燒造成瓷。更不用提在眾多的博物館裡,還珍藏著或輕薄如紙,或花紋繁復的瓷器珍品們,它們傳遞千年百年,為的是告訴後人,曾經有一門技藝,一門藝術,在中國達到了不可企及的巔峰高度。 燒造陶器在中 ...

在了解景德鎮之前,我不知道哪怕是手裡的一只瓷碗,在從前都是要經過那麼紛雜的程序:先拿來泥土做骨,手工圍成器形,修整之後畫坯、上釉,再一個個送進窯裡,燒造成瓷。更不用提在眾多的博物館裡,還珍藏著或輕薄如紙,或花紋繁復的瓷器珍品們,它們傳遞千年百年,為的是告訴後人,曾經有一門技藝,一門藝術,在中國達到了不可企及的巔峰高度。

燒造陶器在中國乃至全世界都有著悠久的歷史,但是為陶器上釉,讓它兼具審美和實用價值,是中國瓷器的一大貢獻,並且中國獨有的高嶺土能耐1700度高溫,瓷器得以更加細膩和精美。制瓷的每一個環節都需要高超、熟練的技藝,每一個環節也都孕育出很多的能工巧匠。我們可以想像這是一條分工明確且非常高效的作業流水線,每一個環節都銜接流暢:要燒造出一件絕世精品,要有好的瓷胎和器形,畫坯師傅不能出一點錯,上釉師傅要盡量均勻,把樁師傅要拿出看家的本領,才能讓這一滿窯的瓷器中,燒出一兩件精品。

說說容易,親自上手就知道其中曲折。在青花主題賓館裡,我跟朋友體驗了下拉坯:你的手要保持合適的弧形,距離不可太緊,會損壞器形,太遠則掌握不了形狀,泥土太干轉不起來,加些水可以潤滑,但過多,又讓泥土變成漿——這活計中頗有些中國式的智慧,講究拿捏與分寸。半小時下來,手指早已被浸泡出褶皺,還不知那些常年從事這番工作的人又該如何?

拉坯只是制造瓷器的第一步,後面的工序一個比一個更講求技術含量。在景德鎮古窯博覽園裡,親見一些技師,可以在脆硬的瓷胎上雕刻花紋,謂之“玲瓏瓷”;也有技師可以在瓷器上畫出細膩工整的圖案,拿放大鏡看,纖毫必現,謂之“粉彩”;另有一種通過調節釉料之中微量元素含量,來達到改變釉色的目的的顏色釉,其著名瓷器“三羊開泰”,價值不菲,因為往往燒一兩千件,方有一件成器。

玲瓏、粉彩和顏色釉,與青花並稱為景德鎮的四大名瓷。然而縱使曾經或者如今的技藝,可以讓瓷器更為精巧,更加華麗,但唯有看上去最樸素的青花,從古至今都備受寵愛。除去一些歷史經歷和價值上的因素,比如元代青花,就是因為器形大、年代久、紋飾多豪邁,而成為瓷器收藏中的佼佼者。大部分人熱愛青花,是因為它骨子裡的那股雅致與不凡,幻化出一種獨特的韻味,變繁為簡地正應了國人的審美觀。

這或許有些類似於歌唱比賽裡,評委對選手的評語:你可以秀高音,秀技藝,但你必須投入地唱,歌聲才會打動人。

青花瓷的魅力來自於畫坯,先使用青料作畫,然後施透明釉,在高溫中一次燒成。雖然“青花”之名和“白底藍花”之形讓我們有了很深刻的感官認識,但是大多數人卻不清楚,初畫在瓷胎上的青料,其實是一種淡淡的灰色。

技師會事先在瓷胎上打下花紋草稿,然後用青料慢慢填充,在灰色與米黃色的世界裡,它描摹出青花瓷成形後的魅力。

並不會如歌詞中所唱的那樣浪漫,“素胚勾勒出青花筆鋒濃轉淡,瓶身描繪的牡丹一如你初妝”,上青料的過程是個需要極大耐心的工作,瀟灑的隨意勾勒幾筆並不能讓它成為直抒胸襟的寫意派,要讓紋飾微妙、細致仿佛如一個迷宮一般,才會引人賞玩、探究。

在景德鎮的人民廣場以南,有個瓷器一條街,也稱國貿,這裡有數不清的瓷器店。我和朋友在店內隨意觀看,並對這器物逐一指指點點,當問及一件直徑差不多一米的圓形瓷缸時,店員說:這件比較貴,因為是柴窯燒造的,不信你們看它的花紋。

我們於是細細分辨,果然這個大缸上的花紋,略糊,比較其他一些同樣大小的器物,上面的青花紋飾工整、纖細,仿佛工業流水線上生產出來,整齊而無趣。

店員告訴我們,柴窯使用的是松木,松木燃燒時出油,會讓青花紋飾有一種自然的難以復制的韻味。

後來在景德鎮古窯博覽園中,我們看到了本已關閉,但在2009年又重新復燒的鎮窯,門口堆著高高的松木,窯內如我在紀錄片看到的那樣,陰暗、涼爽,窯口留一人寬窄的縫,待把瓷器全部放入之後,以磚和泥糊牆,只留一口點火(所以窯內放置木柴大有講究,火傳遞不到的地方,瓷器會因為受熱不夠,而達不到需要的成品效果)。把樁師傅在估計時間差不多時,從窯頂吐口水,觀察燒造情況,然後再決定幾時開窯。有時高溫會讓裝瓷器的容器開裂,所以我們看到專門有修補師傅修補這些裂縫,使他們完好如初。

雖然如今工業化的發展,已經讓這種手工操作幾乎成為歷史,鎮窯幾乎是景德鎮唯一的柴窯,並且一年也只開窯數次,並不頻繁。但是遐想一下瓷器誕生的過程,真的凝結著無數人的智慧、汗水和運氣,是他們讓土與火衍生成為傳奇,讓前世樸素的瓷胎,成為這一世曼妙的青花。

此行除了在景德鎮停留,也去了瑤裡,那裡不但是瓷器的發源地,也是高嶺土的故鄉,繞南古瓷作坊記錄著那裡長久的制瓷歷史,瑤河裡除了有魚,還有瓷器碎片,不知當時有多少瓷器,通過瑤河,被源源不斷地被運送出去。

住在瑤裡的一家小旅館裡,休息的時候注意到電視裡播放著一條新聞:2010年5月1日,南澳一號出水文物中包含有大量青花瓷器,經鑒定,它們屬於明朝民窯燒造的器物。

有關瓷器和青花的傳奇和故事,將不斷被發現、發掘,然後將被世代傳遞和傳誦。



(1)



(2)



(3)



(4)



(5)


精選遊記: 景德鎮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