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跡游(三)洛陽

作者: yzwz519

導讀蓮花洞因窟頂雕有一朵高浮雕的大蓮花而得名,大約開鑿於北魏年間。蓮花是佛教像征的名物,意為出污泥而不染。因此,佛教石窟窟頂多以蓮花作為裝飾,但像蓮花洞窟頂這樣碩大精美的高浮雕大蓮花,在龍門石窟也不多見。蓮花周圍的飛天體態輕盈,細腰長裙,姿態自如。洞內正壁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主像為釋迦牟尼立像,著褒衣博帶式袈裟,衣褶簡潔明快。這是釋迦� ...

蓮花洞因窟頂雕有一朵高浮雕的大蓮花而得名,大約開鑿於北魏年間。蓮花是佛教像征的名物,意為出污泥而不染。因此,佛教石窟窟頂多以蓮花作為裝飾,但像蓮花洞窟頂這樣碩大精美的高浮雕大蓮花,在龍門石窟也不多見。蓮花周圍的飛天體態輕盈,細腰長裙,姿態自如。洞內正壁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主像為釋迦牟尼立像,著褒衣博帶式袈裟,衣褶簡潔明快。這是釋迦牟尼的游說像,即釋迦牟尼外出講經說法時的形像。二弟子是淺浮雕,左側弟子迦葉深目高鼻,胸部筋骨突兀,手持錫杖,似一西域苦行僧,可惜其頭部早年被盜,現存法國吉美博物館。龍門石窟中最小的佛像,僅有2釐米高,這些高不盈寸的小千佛位於蓮花洞南壁上方,生動細致,栩栩如生。洞口北側上方刻兩個大字“伊闕”,原為唐刻陀羅尼經,後復刻明代河南巡撫的手書。奉先寺是龍門石窟規模最大、藝術最為精湛的一組摩崖型群雕。主佛蓮座北側的題記稱之為“大盧舍那像龕”,因為它隸屬於當時的皇家寺院奉先寺而俗稱“奉先寺”。這裡共有九軀大像,中間主佛為盧舍那,為釋迦牟尼的報身佛,通高17.14米,頭高4米,耳朵長達1.9米。佛像面部豐滿圓潤,頭頂為波狀形的發紋。雙眉彎如新月,附著一雙秀目,微微凝視著前方。高直的鼻梁,小小的嘴巴,露出祥和的笑意。雙耳長且略向下垂,下頦圓而略向前突。圓融和諧,安祥自在,身著通肩式袈裟,衣紋簡樸無華,一圈圈同心圓式的衣紋,把頭像烘托的異常鮮明而聖潔。飽經滄桑、老成持重的大弟子迦葉,溫順聰慧的小弟子阿難,表情矜持、雍榮華貴的菩薩,英武雄健的天王,咄咄逼人的力士與主佛盧舍那一起構成了一組極富情態質感的美術群體形像。奉先寺的九軀大像的背後有很多長方形的小龕,這是大約在宋、金時代,人們為了保護大像龕,依龕修建了木結構屋檐式建築,這些建築影響了佛像的通風,加速了佛像的風化,因而後來被拆除。奉先寺大型藝術群雕以其宏大的規模、精湛的雕刻高踞於我國石刻藝術的巔峰,成為我國石刻藝術的典範之作,也成為唐朝這一偉大時代的像征。藥方洞因窟門刻有諸多唐代藥方而得名。它始鑿於北魏晚期,經東魏、北齊,到唐初還仍有雕刻。洞中五尊佛像,身軀硬直少曲線,脖子短粗,身體碩壯,菩薩頭冠兩旁的帶子很長,下垂到胳膊上部。這都是北齊造像的特征。洞門兩側刻有藥方150多種,所用藥物多是植物、動物和礦物藥。所涉及藥材在民間都能找到,很大程度上方便了老百姓。其中有95方在公元10世紀被一位日本學者收錄在《醫心方》中,足見它的價值和影響。藥方洞的藥方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石刻藥方,對研究中國醫藥學起重要的作用。古陽洞在龍門山的南段,開鑿於公元493年,是龍門石窟造像群中開鑿最早、佛教內容最豐富、書法藝術最高的一個洞窟。它規模宏偉、氣勢壯觀。洞中北壁刻有楷體“古陽洞”三個字,到了清末光緒年間,道教徒將主像釋迦牟尼塗改成太上老君的形像,訛傳老子曾在這兒練丹,所以古陽洞又叫老君洞。古陽洞是由一個天然的石灰岩溶洞開鑿成的。窟頂無蓮花藻井,地面呈馬蹄形。主像釋迦牟尼,著雙領下垂式袈裟,面容清瘦,眼含笑意,安詳地端坐在方台上,侍立在主佛左側的是手提寶瓶的觀音菩薩,右邊的是拿摩尼寶珠的大勢至菩薩,他們表情文靜,儀態從容。古陽洞大小佛龕多達數百,雕造裝飾十分華麗,特別是表現在龕的外形、龕楣和龕額的設計上,豐富多彩,變化多端,有的是蓮瓣似的尖拱、有的是屋形的建築、有的是帷幔和流蘇,並且在龕楣上雕造有佛傳故事。古陽洞是北魏皇室貴族發願造像最集中的地方。這些達官貴人不惜花費巨資,開鑿窟龕,以求廣植功德,祈福免災,而且留下了書法珍品—龍門二十品。古陽洞中就占有十九品。龍門二十品是指從北魏時期精選出不同的二十塊造像題記,它們記載著佛龕的雕鑿時間、人物、目的等。二十品的特點是:字型端正大方、氣勢剛健質樸,結體、用筆在漢隸和唐楷之間。西岸石窟余下的是大量的小窟,一般就不看了,這裡有南門,出門後不能再返回西岸。過便橋到東岸。在東山腳下的公路未開通以前,巨石上方原是一片平台。傳說當年奉先寺竣工時,武則天親自率百官駕臨龍門,主持這次規模盛大的開光儀式,龐大的樂隊便在這平台上擂鼓助興,於是後人便把這裡叫做擂鼓台。相臨擂鼓台的三個洞叫擂鼓台三洞。擂鼓台中洞又名大萬伍佛洞。外有牆門因施工而緊鎖,所以沒看到。擂鼓台北洞是龍門石窟中開鑿較早。其因風化剝蝕已看不清。看經寺為武則天時期所雕刻,雙室結構,前室崖壁有數十個小龕造像,主室進深1170釐米,寬1116釐米,高825釐米,平頂,方形平面,四壁垂直,三壁下部雕出高均180釐米的傳法羅漢二十九祖(正壁11身,兩壁個9身),為我國唐代最精美的羅漢群像,是據隋代費長房《歷代法寶記》刊刻的。這種不雕佛像僅雕羅漢的大窟,似是一大型禪堂,可能是禪宗所主持開鑿的。看經寺是龍門東山最大的一個洞窟,29尊傳法羅漢保存完好。看經寺外路上正對伊河對岸的奉先寺,是觀看奉先寺全景的最佳處。門票中景點還包含香山寺和白園。香山寺始建於北魏熙平元年(公元516年)。唐文宗太和六年(公元832年),白居易將給密友元稹撰寫墓志銘的潤筆費,捐修香山寺,並撰寫了《修香山寺記》,使寺名大振。白居易曾常住寺內,自號“香山居士”,和胡果、吉皎、鄭據、劉真、盧負、張渾、李元爽、僧如滿等結為“香山九老公”。唐會昌六年(公元846年),白居易病逝舊居,家人遵囑將其葬於香山寺北。1936年香山寺進行重新修建後,為慶祝蔣介石五十壽辰,在寺內建一幢兩層小樓。蔣介石和宋美齡多次在此避署,這幢小樓位於香山寺內東南側,被稱為“蔣宋別墅”。文革中,總參謀長楊成武將軍曾被秘密關押在此寺院兩年多。但眼前的香山寺一看就是新修的。香山寺後門出去就是東山賓館,再過去就是白園。白園是白居易陵園。白園包括龍門橋東頭整個琵琶峰,占地44畝,分為青谷、墓體、詩廊三區。山腰一座黃草覆頂的圓形亭子,叫“聽伊亭”,又名草亭,是為紀念白居易成名作《賦得古原草送別》而建。詩文曰:“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另外就是白居易墓值得後人憑吊。出白園就是龍門大橋,橋堍有電瓶車可坐到車站,不過票價變成4元,不得不佩服掙錢的手段高超。我還是步行,這會走的紀念品街,有黃楊木雕不錯,價也合理,只是後面還有行程,不能增加負荷,只好放棄。坐81路(1.5元)趕回招待所,並於2點前趕到長途車站。坐上從洛陽到芮城的空調車,票價61元。5點半到達芮城。住城中心廣場附近的金連城賓館,標房60元/房。熱水很好,很干淨,5樓,沒電梯。長途車站旁的飯店,青椒肉絲蓋澆飯,很不錯,山西菜偏鹹,又加了個拔絲紅薯,一共14元錢。



(萬佛洞)



(蓮花洞)



(奉先寺,大盧舍那)



(奉先寺,力士)



(伊水東岸看西岸完整的奉先寺)


精選遊記: 太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