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星期的歐羅巴(之慕尼黑三)

作者: Tigre虎哥

導讀德國 慕尼黑(München)之三10月2日,晴、多雲。睡到自然醒後,在住宅區的小咖啡店磨磨蹭蹭地喝喝咖啡,吃點點心。旁邊一童車中的小孩盯著我們看了半天,估計在琢磨這些東亞人的形像怎麼和他(她)不一樣。奇了怪了。盡管我們不停地用其聽不懂的語言在耍逗他(她)。稍後,在兒子的陪伴下,在倒了兩趟公交車後,在不知不覺中已經進入了慕尼黑大學。知道一些國外� ...

德國 慕尼黑(München)之三10月2日,晴、多雲。睡到自然醒後,在住宅區的小咖啡店磨磨蹭蹭地喝喝咖啡,吃點點心。旁邊一童車中的小孩盯著我們看了半天,估計在琢磨這些東亞人的形像怎麼和他(她)不一樣。奇了怪了。盡管我們不停地用其聽不懂的語言在耍逗他(她)。稍後,在兒子的陪伴下,在倒了兩趟公交車後,在不知不覺中已經進入了慕尼黑大學。知道一些國外的高等學府沒有圍牆的情況,但真正踏入後還是覺得蠻有新鮮感的。一路晃悠,東張西望,問些老土似的問題,比如,這個樓的用處啦、那幢樓的造型啦、各專業的概況啦,等等。其實也就是神侃。想當初,德國戰犯、納粹的二號人物、空軍元帥戈林也曾就讀於該大學。飯點到了,忽發奇想,在大學餐廳來一頓學生餐飲,不也是一種對年輕的回憶嗎。省的還得到市中心裡找地方填肚。我們像普通學生那樣,排隊領餐結賬就餐。學校餐廳那叫一個亮敞,陽光灑進屋內,暖洋洋的。這時,吃飯已經顯得不那麼重要了,眼神在不斷的掃描周圍的情況,心緒在發掘那些眼神掃描的情況所產生的異動。感覺還真不錯:先生們還是那麼紳士顯得莊重有余;學生們仍舊那麼活潑展現青春靚麗。我們亦沒有顯得那麼異樣,完全是該校一份子的情形。多麼奇特的景像。突然,一幅我認為不怎麼協調的場景出現了:一華裔男子,身著黑色圓領文化T恤衫,上書漢字“退出中共……沒有共產黨中國更美好”字樣,也在餐廳端著餐盤找座。跑到哲學思維異常發達的德國找發表不同政見的場所,怎麼跑餐廳來了?看得懂漢字的,估計不會去搭理他;看不懂漢字的,更不知其所以然。果然,吃完飯都沒見有人與其搭訕。豁胖?擺譜?逆反?發泄?……“亂室英雄”。飯後百步走,在慕尼黑大學的禮堂等處參觀。大學禮堂的廊廓顯得那麼的凝重和富有想像力。在兒子的引領下,來到大學的可能是正門的校門口。看到了學校所處的地理位置:Geschwister-Scholl Platz。古老的校徽嵌在地上。旁邊還有一堆“廢紙”。走進一覽,卻發現那是一件地飾藝術品:類似一頁頁發黃紙片的雕塑鑲嵌在黑色油乎乎的地表裡,仿佛在證明學問的出處是腳踏實地的,是任何掃帚都清理不掉的。驗證了中國的一句古訓:行千裡路,讀萬卷書。知識就在腳下。慕尼黑大學質樸的校門玻璃上的原文是:Vniversitas Lvdovico Maximilianea (Ludwig-Maximllians Universität München是現在的名稱)。大學門口便是凱旋門(Siegestor)和著名的路德維希街(Ludwig-str),由此向南可以直接走向慕尼黑最熱鬧的地方,包括王宮、州立歌劇院、市政廳和步行街。三點左右,我們已經在市政廳(Neues Rathaus)門口往返溜達了。慕尼黑的像征——弗勞恩教堂(Frauenkirche)的銅制拱型圓尖塔等藝術建築物據說與戰前沒什麼兩樣。在步行區,看著周圍熙來攘往的穿著巴伐利亞民族服飾的人群,或一堆好友圍坐在露天酒吧中豪爽暢飲旁若無人的景像,尋思著這和國內我們過節差不多的狀況,只不過在都市人群對比中,我們的著裝好像缺乏傳統,純屬現代。孩子領我們進入一家傳統餐館,按純慕尼黑人飲食標准點了兩份餐食,亞洲人估計2人吃一份就夠了:豬手、酸菜、土豆泥、白香腸、蔬菜色拉、鹽粒面包,輔以白啤酒或可樂。除了孩子,3個年過半百的人,怎麼消化這些食品呢?耗!細嚼那個慢咽,吃著玩玩著吃……折騰到倒胃口為止,居然也全部下肚。心想,這種吃法不胖都不行了。回到小區,沒有急著上樓,索性在一大片綠油油的蘿蔔地周圍像驢拉磨似地散散步。每天這樣,還了得,嚴重地缺乏蔬菜。



(慕尼黑大學校門口的地飾文化)



(大學質樸的校門)



(慕尼黑新市政廳(neuesrathaus))



(典型的慕尼黑菜肴)



(狂歡後乘地鐵的少男少女)


精選遊記: 慕尼黑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