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裡堡,說說大英帝國那點事兒

作者: 神州旅行者

導讀《北美游記》之十九: 蘭裡堡,說說大英帝國那點事兒 作者:楓之嶺 位於大溫地區東部的蘭裡堡(Fort Lanley),是大英帝國殖民時代的一個貿易據點。早在十八、十九世紀,大英帝國大名鼎鼎的的哈德遜灣公司(Hudsons Bay Company),壟斷著北美大陸的貿易獨家經營權,貿易網絡從加拿大東部的哈德遜灣一直向西延伸到太平洋沿岸,由於彼時北美大陸幅員遼闊,人煙稀少,便� ...

《北美游記》之十九:

蘭裡堡,說說大英帝國那點事兒

作者:楓之嶺

位於大溫地區東部的蘭裡堡(Fort Lanley),是大英帝國殖民時代的一個貿易據點。早在十八、十九世紀,大英帝國大名鼎鼎的的哈德遜灣公司(Hudsons Bay Company),壟斷著北美大陸的貿易獨家經營權,貿易網絡從加拿大東部的哈德遜灣一直向西延伸到太平洋沿岸,由於彼時北美大陸幅員遼闊,人煙稀少,便沿途設立若干堡壘狀的貿易貨棧,既可以儲存大量物資,又可以確保安全。



十九世紀初,北美大陸的西北部還屬於大英帝國俄勒岡殖民地,哈德遜灣公司的勢力範圍曾經延伸到美國俄勒岡洲的波特蘭一帶,在哥倫比亞河的入海口附近建有一座溫哥華堡(Fort Vancouver),作為控制太平洋的重要據點。進入1820年代,面對日益強大的美國,哈德遜灣公司的老板喬治-辛普森(George Simpson),擔心俄勒岡殖民地不保,美國的邊界線會擴展到北緯49°線,因此下令在菲莎河南岸修建蘭裡堡(Fort Lanley),作為日後防備美國人繼續進攻的要塞。

哈德遜灣公司(Hudsons Bay Company)是一個類似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那樣的半軍事化組織,由英王授權負責經營、管理北美殖民地,擁有行政、司法、軍事和民事管轄權,以及貿易的獨家經營權,起初是通過從印第安人手中收購海獺皮毛販賣到歐洲謀取暴利。隨著北美大陸經濟的發展,哈德遜灣公司輸出的商品擴展到木材、罐頭制品、工具等工業品。

蘭裡堡(Fort Lanley)並非想像中的歐洲那種石頭築就的高大城堡建築,只是用整棵的原木四周築牆,圍成一個巨大的院落,院內中心建有一座二層樓房,供官員、士兵和公司的工作人員居住,院內四處建有倉庫、鐵匠加工車間、縫紉車間等,基本可以提供貿易運輸的全部需要。

每年7月1日的加拿大國慶日(Canada Day),蘭裡堡都會免費對游人開放,堡內會有多種多樣的慶祝活動,樓前的草坪上會有本地業余音樂團體組織的音樂表演,從太陽升起一直持續到日落時分。樓內的餐廳裡會為游客准備一個巨大的、繪有加拿大國旗圖案的蛋糕,正午時分切蛋糕是一個熱鬧的時刻。此時,會有老式戰鬥機組成的編隊凌空飛過。

除了各種演出活動,堡內還有不少展示先民生活的場景,帳篷裡有淘金的全套家伙,特別吸引小朋友的興趣。在卑詩的發展史上,淘金熱要書上重重的一筆,菲莎河谷發現金礦的消息瞬間傳遍北美大陸,舊金山那些失敗的淘金者蜂擁北上,希望鹹魚翻身撈回老本,西雅圖和溫哥華拔地而起,迅速崛起稱為北美大都市。

除了那些歷史陳設,最引人的地方是還能夠見到許多身著傳統英式服裝的人,在初夏燦爛的陽光之下照一張合影,留下一份珍貴的紀念。

蘭裡堡(Fort Lanley)已經褪去了往昔的噪雜,如今只是菲莎河畔一個僻靜的小村落。1858年,在失去俄勒岡殖民地後,為了穩定北美殖民地,維多利亞女王決定將溫哥華島殖民地和卑詩殖民地合並,總督詹姆斯-道格拉斯爵士選定蘭裡堡這個地方作為新卑詩殖民地的首府。但女王派遣的特使理查德-穆迪上校視察之後,覺得這裡地勢平坦,根本無險可守,決定在河岸陡峭的新西敏(New Westminster)一帶築城。

蘭裡堡雖然最終未能成為卑詩省會,但卻成了菲莎河上一個比較繁榮的碼頭,松木板、松木桶、以及裝在木桶中的腌制三文魚從這裡裝船,被出口到夏威夷群島和亞洲其它地區。二十世紀河邊建起的鋸木廠,吸引了大量的藍領工人前來工作,村子裡陸續建起許多機械維修、零部件加工等作坊,鎮上居民大量增加。進入八十年代後,隨著產能過剩和設備老化,木材加工行業一蹶不振,蘭裡的這個鋸木廠破產倒閉。

蘭裡市(Lanley City)是大溫地區東部的一座城市,周邊保留著大量的農地,農場種植水果、蔬菜和養殖牛馬等,每年的國慶日,鎮中心會展示各個時代的農業機械。蘭裡堡碼頭曾經是菲莎河上聯系蘭裡市、素裡市和北部楓樹嶺市、皮特草原市的重要輪渡碼頭,往來的過河車輛絡繹不絕。2009年,橫跨菲莎河的金穗大橋(Goldern Ears Bridge)在西邊建成通車,這裡的輪渡碼頭停止運營,古老小鎮裡的生活重又歸於平淡,成了吸引游客探古的一個景點。(文中所附其余照片,請見:http://***/s/blog_6393a0af0100jpec.html)


精選遊記: 溫哥華

評論